APP下载

从东山魁夷唐招提寺障壁画看中日美术交流

2019-07-12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33

大众文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鉴真东山水墨画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433)

一、引言

中日美术之间各有各自的特色,从雪舟的水墨画到后来的狩野派再到葛饰北斋的浮世绘,日本美术从学习中国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长久以来在艺术文化交流当中又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日本风景画家东山魁夷作为国民画家在日本当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其作品总是能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中西各国四季自然风景的细微变化,画面构图简约素雅且富有韵味,通过在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中寄托人们的心境和期望,从其作品中可以品味出作者的美学和人生观。东山魁夷的《道》《残照》等作品给观赏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身为画家的同时,东山魁夷还是散文家,他所写的散文《听泉》《和风景对话》等作品充满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哲学思考。

本文通过研究东山魁夷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唐招提寺御影堂创作的障壁画,从而一探中日两国美术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二、东山魁夷及其中国之旅

东山魁夷,初名东山新吉,1908年(明治41年)出生于日本横滨。1926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学习。但此时的东山魁夷向往的是西方美术,因为父亲的反对才选择了日本画。1934年10月,东山魁夷被选中为第一批日德交换学生,进入柏林大学哲学科学习美术史,从而达成了自己想去欧洲探访文化艺术的梦想。东山魁夷的作品既有欧洲风情也有传统日本景色,可谓是东西结合的一位画家,是日展“三山”之一1。1999年5月6日东山魁夷去世。

为创作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经过日方努力,中方的协助配合,东山魁夷多次到访中国,他寻访了鉴真和尚的故乡扬州,走访了当时鉴真东渡的路线,描绘下了中国山河秀丽的风景。

东山魁夷一生多次到访中国进行采风。1943年4月至6月,东山魁夷第一次到中国,在北京和热河进行写生旅行。

1976年4月29日至5月14日,东山魁夷第二次中国写生旅行。作为日本文化界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中国,行程途经了北京、西安、南京、扬州的上海等地。去了太湖和桂林写生,在桂林写生时,中国画家关山月进行了陪同。

1977年8月12日至9月2日,东山魁夷受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再次访问中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观古代遗迹,以及进行写生。

东山魁夷为了收集素材在中国各地旅行,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以及南京、扬州、上海的各博物馆得到大量鉴赏秘藏的中国水墨画名作的机会得以深入研究水墨画2。

三、唐招提寺障壁画

位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其御影堂的“松之间”是安放鉴真和尚坐像的地方。1971年(昭和46年)7月东山魁夷和唐招提寺的森本长老见面,正式接受了御影堂障壁画的制作邀请3。东山魁夷在参拜过鉴真和尚像后,看见鉴真坐像紧闭着的双眼,思考着历时十二年历经苦难最终到达日本的鉴真却失明没有看过日本的风景。所以东山魁夷第一期障壁画的主题用山和海作为日本的象征献给鉴真和尚。1972年,东山魁夷对鉴真和尚和唐招提寺进行了研究。对奈良和大和路的自然和历史进行了文化探究,进行了障壁画的构想,决定以山和海为主题。1975年5月,东山魁夷完成了唐招提寺障壁画《山云》和《涛声》。其次,考虑到鉴真和尚的大半生都是在故乡中国度过,一定充满了故乡的怀念之情。所以东山魁夷在制作第二期障壁画时描绘了鉴真故乡扬州的景象。

东山魁夷多画欧洲风景,采用西方画法的作品较多,但是1979年以连续三年画出的黄山、扬州和桂林的草图为基础整理了第二期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的42面襖绘的构想。以水墨画的形式创作了第二期唐招提寺障壁画《黄山晓云》《桂林月宵》和《扬州薰风》。御影堂障壁画中《山云》10面,《涛声》16面,《扬州薰风》26面,《黄山晓云》8面4。1981年花费了十年完成了唐招提寺全部障壁画。

《山云》和《涛声》使用了青色和绿青色等富有精神性的色彩,体现的是日本的自然风光,在《黄山晓云》《桂林月宵》和《扬州薰风》的创作中采用的是水墨画。东山魁夷所画的水墨画没有采用中国水墨画常用的近景、中景、远景组合的构图的方式,而是主要使用近景,注目于范围较小的一处,视角更关注于细节。在中国的时候用水墨进行写生,触发了东山魁夷心中深藏对水墨的向往,并感觉到特别是桂林的风景除了水墨难以表现。东山魁夷在沉醉于水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两者之间没有产生矛盾,而是在东山魁夷的艺术创作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四、东山魁夷在中国的影响

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将东山魁夷的水粉画《春晓》赠送给毛泽东主席。《春晓》描绘的是日本京都比叡山风景,破晓时分,各处清脆的山峰上,点点樱花映着微薄的白光,淡雅的色调烘托出亲切和平的气氛,预示中日两国将迎来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田中首相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作品是另外一位日本画家杉山宁的《韵》。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的敌对关系。东山魁夷的画作带着和平与希望来到中国,同时带来艺术新气息。

1977年,东山魁夷担任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可以看出多次到访中国的东山魁夷在中日交流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1978年5月至7月,为了在北京和沈阳举办的东山魁夷展做准备,去往中国。展出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作品给中国艺术工作者带来新的启发。1980年5月,东山魁夷参加了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访问中国。1983年12月,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作为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的一员来访中国。1985年1月担任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代表理事。1986年11月到12月作为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团长访问中国。受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去了北京、西安、桂林、上海等地,和当地的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和采风。

东山魁夷的作品中的白雪、绿林、红叶、远山、静水、山泉、月夜,无不散发着自然的诗意,东山魁夷用色彩当做言语,向观赏之人传达着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五、结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艺术文化上,总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东山魁夷创作了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给鉴真和尚坐像添置了更具中日结合的安身之处,既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的意境,又充满着日本特有的风光景色。以及东山魁夷的作品自身的魅力能够传递到中国,其清丽纯静的作品后带着独特的人生思考,给观赏之人带来与众不同的心灵抚慰。一瞬一息稍纵即逝的自然风光,因为艺术的存在而留存,在作品面前作画之人和观画之人得以跨越时空进行心灵对话。

注释:

1.“日展三山”:一般认为是东山魁夷、杉山宁、高山辰雄。也有“五山”之说,为东山魁夷、杉山宁、高山辰雄、加山又造、平山郁夫。

2.刘晓路.东山魁夷[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東山魁夷[画] ; 国立国際美術館, 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編.東山魁夷展図録[M]東京 : 日本経済新聞社, 1982.

4.相賀徹夫.名宝日本の美術,第7巻,唐招提寺[M].小学館,1980.

猜你喜欢

鉴真东山水墨画
东山由义井
红红的苹果
水墨画作品
自由的畅想与表达——读杨辰小朋友的水墨画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人在气头请闭嘴
在气头上不说话
韩潮水墨画作品
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