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作品从打动自己开始:在强化“脚力”中历练“笔力”

2019-07-12向湘龙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朱老脚力笔者

□ 文/向湘龙 陈 燕

内容提要 面对新形势,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要练好笔力,就需进一步深化“走转改”,在文字锤炼、写作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新闻作品的精准度、亲和力和思想性,让广大群众愿意看、看得进,引人入胜、深入人心。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前提。其中,笔力尤其符合外界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直观印象,没有好笔力,就无法很好地体现脚力、眼力、脑力,写出的作品就很难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练好笔力,就是要进一步深入基层,在文字锤炼、写作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新闻作品的精准度、亲和力和思想性,让广大群众愿意看、看得进,引人入胜、深入人心。

一、增强精准度:好消息从打动自己开始

笔者采写的消息《暴雨中,10岁男孩为摔倒老人撑起一方晴空》刊发后,引起了一定反响。新湖南、中国青年网等数家媒体先后转载,部分新闻媒体和新闻论坛还就此新闻事件展开了评论。

这篇消息之所以能够引起反响,受到读者欢迎,关键原因在于这个新闻事件以及笔者围绕这个事件创作的新闻稿件首先感动了自己。

(一)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捕捉打动自己的题材

记者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做一个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从看似普通的事物中看到不寻常,找到打动自己的东西。

《暴雨中,10岁男孩为摔倒老人撑起一方晴空》这条消息能够迅速呈现给读者,首先是在于笔者对这条线索新闻价值的准确把握。当时笔者从怀化新闻网“五溪论坛”看到一则“靖州10岁男孩照顾暴雨中摔倒受伤老人”的帖子,帖子虽然只有一百多字,但它很直观地打动了笔者,让笔者意识到这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好新闻,尤其是当下,关于“遇到有人摔倒,到底扶与不扶”的社会课题一直在一些人内心中徘徊和模糊着,一个10岁男孩用自己的担当回答了社会关于“扶与不扶”的疑问。在被这个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感动的同时,笔者立马投入到采写中,因为,笔者觉得作为新闻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正能量、将这种感动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更多的人。

(二)以逼真的现场描写,还原打动自己的情节

一篇出彩的消息报道,不是给读者记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增强文章精准度,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感受到现场,产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从而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当时雨很大,老人坐在地上,身旁一辆摩托车翻倒在地,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用力撑着一把蓝色的大伞,狂风暴雨中默默守护在老人身边。我让小男孩先回去,但是他不肯走,直到120救护车来了,他才离开。”

“我赶到后,看见小男孩一直为我丈夫撑着雨伞,小男孩的衣服都打湿了。”

在《暴雨中,10岁男孩为摔倒老人撑起一方晴空》写作中,笔者通过现场目击者的真实叙述,向读者传递着激动人心的正能量。暴雨中,10岁男孩张镇麟撑伞照顾受伤老人,自己衣服淋湿了,他也顾不上,路过的好心市民爱心接力,让他先回家,他仍旧坚持留下,直到救护车接走摔伤老人,他才悄然离开。这些逼真的现场描述让人动容。

(三)以形象的语言叙述,倾注打动自己的情感

新闻语言形象易懂,不仅是写作方法问题,更是有没有为读者服务的意识问题。因此,不论运用怎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首要前提还是要让读者能领悟。

在《暴雨中,10岁男孩为摔倒老人撑起一方晴空》一文中,笔者就直接引用了几段人物讲话,如引用学生的话:“他平时就是一个很爱帮助同学的人。我觉得他做得很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遇到这样的事,我也会像他那样去帮助别人,因为老师教过我们要乐于助人。”引用老师的话:“听说这件事后,我非常激动,为有张镇麟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的品德重于一切,所以平时教学我们会特别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这些形象的语言叙述让读者读来既真实又贴切,从而受到触动。

二、增强亲和力:新闻评论也要讲好故事

新闻评论也要讲好故事,这样就能将论据阐述得更清楚明白,起到“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

笔者采写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这篇新闻评论充分运用故事说道理,受到读者好评,怀化日报“掌上怀化”移动客户端转载后当日点击量达4万人次。

(一)在生活中找到创作源泉

新闻评论的选题源自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来自记者的采访体验、感悟和思想启迪。实践中,一些年轻记者认为写评论不用深入一线采访,只要在现成的新闻报道中找到评论的由头就行。其实不然,写评论也需要深入细致的采访,只有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才能写出有指导性和针对性、受群众欢迎的好评论。

笔者采写的新闻评论《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应当说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因而受到读者欢迎。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水土保持研究的奠基者、毕生心怀“黄河清”梦想的朱显谟离世时,最早刊登这则消息的国内某知名媒体的官方微博十余天时间转发量仅为766,而在同一时期,某明星晒朋友聚会的帖子一小时内微博转发量就过万。不仅仅是朱显谟,中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奠基人柯俊、“天眼”之父南仁东,他们的离去,无论是媒体网络,还是大众谈资,无一例外遇冷。在报社编前会上,大家谈及这一现象时,均感到“有话要说”。笔者随后展开深入采访,倾听各方面声音,结合自己的理性思考,及时写稿,并在怀化日报“五溪评论”栏目刊出。此文一经刊发,得到业界和读者好评。论据鲜活、实在,这得益于笔者平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无疑增强了评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笔者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一文中写道:“小时候,我们耳熟能详的钱学森、邓稼先,他们为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曾深深感动和激励着几代人。那时的我们,梦想是长大之后当一名像他们一样的人,立志好好学习,学成报国。现如今,年轻一代耳边环绕的是明星动辄片酬过千万元,网络红人纸醉金迷的潇洒。考进艺校当明星,拍个视频成网红,一夜致富好享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论据就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二)在讲故事中阐明观念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者李忠志曾说过:“在评论写作中,讲好故事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业内人士都知道新闻评论不好写,既要出彩又要吸引读者就更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增强文章的故事性无疑是个好办法。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多用故事阐述道理,通过“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一篇评论需要多少故事、每个故事如何布局?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是否最适合论证的需要,只要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故事精心构思、巧妙布局,就能为文章添色,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笔者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这篇评论中围绕科学家的精神,讲述了和朱显谟有关的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关于朱显谟怎么治理黄土高原的,另一个故事是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黄河水变清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具有时代性和新闻性,从而增强了文章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增强思想性:人物通讯以形传神

笔者采写的《空军老英雄的三次泪》这篇人物通讯报道坚持以形传神,行文以朴实为基调,用事实说话,用细节说话,字里行间折射出中国人民对家园国土、对和平的热爱这个大主题,文章见报后达到了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的效果。

(一)用心交流

要想写出的人物通讯真实感人,尤其是英雄人物通讯能够温暖读者、感动读者,它的所有新闻素材,包括每个细节和语言,都需要彰显出人物的精气神。写出人物的精气神,是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笔者体会到,要想捕捉到反映人物精气神的新闻素材,不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不打开采访对象的心灵宝库是不可能获得的。朱以隆是一位曾经威震蓝天的老英雄,20世纪六十年代连续两次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笔者了解到老英雄的线索后,根据写作的需要,先后三次深入采访。在采访朱老时,笔者只带录音笔,不做现场记录,这样既节约了现场采访时间,又让朱老感觉轻松。同时,笔者将想提的问题,通过聊天的方式一一呈现。通过和朱老聊空军赠送的水晶纪念杯的来历,和朱老一起翻开他作为战斗英雄时的一张张图片,朱老和笔者分享了很多战斗故事,这一个个故事既生动精彩又反映了英雄人物的精气神,彰显了主题思想。

(二)精心锤炼

新媒体时代,让新闻报道文字更精练,语言更生动,故事更感人,不仅是受众的阅读需要,也是新闻记者适应媒体发展提高新闻写作能力的要求。在采访朱以隆老英雄的时候,笔者掌握了丰富的素材,在写作时,笔者选用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但通篇下来已达7000多字,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拿着原稿,笔者自己通读了几遍,虽然每一个事例都很感人,但当感人的事例用多了,反而缺乏冲击力。于是,在原稿的基础上,笔者对老英雄的感人事迹进行了精简,选用每个阶段最打动人的细节烘托主题,经过反复推敲,最后保留在2000字以内。文章刊发后,从读者反馈的情况来看,经过精心删改,这篇通讯的分量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使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凝练,文字更加生动,宣传效果更出彩。

(三)结构新颖

在这篇通讯谋篇布局中,笔者全篇以主人公叙述的形式展开。这样的形式让作者的描写变成了主人公的讲述,让阅读变成了聆听,使读者能够真正享受新闻作品带来的触动。在整个结构中,全文以朱老的三次流泪为小标题统领全文,从标题上就起到了打动读者的作用。“第一次流泪:兵出鸭绿江抗美援朝,出师之初遭敌机轰炸,为牺牲的战友伤心”“第二次流泪:首战告捷击落敌机,总理接见激励雄心,为自己的大无畏精神自豪”“第三次流泪:胜利日大阅兵壮我国威,先进战机引人瞩目,为日益强大的祖国骄傲。”从标题到内容,传神地刻画了空军老英雄朱以隆青年时期参军抗美援朝,中年时期两次击落美军无人机保家卫国,老年退休后心系国防建设的感人形象。

(四)文字朴实

语言大师老舍曾说:“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在《空军老英雄的三次泪》这篇人物通讯写作上,笔者坚持用朴实清新的文笔行文,整篇文章对主人公的叙述简洁质朴,饱含情感,语言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使人物、环境、气氛和情节更立体。对朱老的神情描写简洁明了、意味深长,且“人物对话”笔法细腻连贯,让报道更加真实可信,思想内涵更丰富,表现力强,扣人心扉。

猜你喜欢

朱老脚力笔者
地市党报金融报道“专”“活”兼具的优化路径
国医大师朱南孙的养生之道
老师,别走……
“00后”老人与“水”结缘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九旬中医妇科学家朱南孙的养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