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云舜日”的追求
——读彭湃七绝诗
2019-07-12曹应旺
曹应旺
彭湃写过一首七绝诗,诗曰:“磊落奇才唱大同,龙津水浅借潜龙。愿消天下苍生苦,尽入尧云舜日中。”
彭湃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有何重大意义?笔者就此联系海陆丰精神作一初步分析。
诗发困苦之境
笔者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第一集中第一次看到这首诗。这个片子在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的背景下引出这首诗,然后解释说:“这首诗的作者,一个26岁的青年,穿着从长工那里借来的破旧短褂,怀抱着德国产最新式的留声机,给农民宣传他的信仰。”在这里给人的感觉,诗是彭湃1922年26岁时写的。若真是这样,就难以理解“龙津水浅借潜龙”的诗意了。
中央电视台第8频道曾播放过电视剧《彭湃》,介绍彭湃第一次东渡日本留学之前,在龙津河边吟出这首诗,时间是1917年春。这就好理解“龙津水浅借潜龙”了。龙津河是彭湃家乡的一条不大的河。“龙津水浅”,恰似少年毛泽东所吟:“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借潜龙”,就是要研究世界潮流,学习世界潮流,赶上世界潮流,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落伍下去;就是要向比中国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特别要向离中国最近、也用汉字、学西方有成效的日本学习。“龙津水浅借潜龙”,就是说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就能改变自己的落后状况;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水浅”的“龙津”河也会大起来。
彭 湃
有“唱大同”之志,才有“借潜龙”之举。为什么要立此志、行此举?因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深陷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围困,已到了四分五裂、灾难深重的关头;中国人民特别是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已到了生活困苦、生存困难的地步。面对此情此景,彭湃发出了“愿消天下苍生苦,尽入尧云舜日中”的声音。
也是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之前也写了一首七绝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一个说“消苦”,一个说“济穷”,声音何其相似,意境何其相似!1924年9月,周恩来从法国归国经香港到达广州,彭湃到码头迎接,二人一见如故。
诗颂“尧云舜日”
彭湃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尧云舜日”般理想社会的追求。“唱大同”“借潜龙”,都是为了消除当时的不平等、不公正,消除当时天下苍生特别是广大农民生活的悲苦,让他们都进入“尧云舜日”的理想社会,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成为尧舜那样精神高尚的人。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尧年舜日”“尧天舜日”的提法。如南朝时沈约有“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诗句,宋代文珦有“尧天舜日远,怀抱若为舒”诗句。显然,“尧云舜日”是从“尧年舜日”“尧天舜日”脱胎而来,都是描述尧舜时代的社会美景的。
尧舜何许人也?答曰:中国古代原始部落社会两位圣明的首领。他们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从一定角度上说,孔子就是因“祖述尧舜”而出名的。他们是行天下为公之大道的人,是将首领的大位传给贤能者而不传给子孙的人。他们治理下的社会是孔子盛赞的大同社会。
“尧云舜日”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呢?孔子这样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据《论语·尧曰》介绍,尧将首领的位子让给舜时,要求舜在这个位子上要“允执其中”,告诫舜“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将这个位子让给禹时,也说了这一番话。这番话包含着态度、方法和立场,中心就是行天下为公之大道。
1927年12月1日,广东海丰县民众举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
尧舜的所作所为及社会治理效果,不仅为孔子、孟子所赞颂和崇拜,也为中国历代向往美好社会的思想家所追求。《论语·泰伯》记载了孔子评价尧舜禹的一段话:“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在孔子眼里,尧舜是居首领之位为老百姓服务而一点也不为自己的人,是向天学习的人;老百姓都不知道怎样夸他才好,他给老百姓留下的是“荡荡巍巍”即广博高大的形象。孔子之后,许多思想家都以“荡荡巍巍”形容尧舜。如宋代苏辙诗曰:“荡荡巍巍尧舜前,一丘惟见柏森然。后来秦汉何堪数,跋扈飞扬得几年。”又如明代朱瞻基诗曰:“荡荡尧光四表,巍巍舜德重华。祖考万年垂统,乾坤六合为家。”
尧舜的所作所为及社会治理效果的历史传说,也给中国共产党人以重大影响。共产党人潘忠汝曾在1927年11月担任黄麻起义总指挥,领导成立了黄安工农民主政府。虽然在敌人的围攻下,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不长,潘忠汝也在1927年12月牺牲,但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诗:“尧天舜日事经过,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
潘忠汝将工农当家做主的民主政府治理下的社会看作“尧天舜日”,并希望将其扩大到全中国去。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要将其立得住、扩大得下去,是要“整磨”的,他为此“愿输血汗改山河”。
新中国成立后,山河改,“换了人间”。毛泽东诗颂新社会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叶剑英诗赞:“欣逢盛世超尧舜,草木同登万有年。”
诗示起来革命
彭湃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是读过四书五经等古书的。这些书虽有轻视劳动、轻视劳动者、轻视技术等糟粕的一面,但也有述尧舜重民生,宣传“人皆可以为尧舜”等精华的一面。1926年,朱德在一首诗中就写下了“人皆可以为尧舜,誓救民生路一条”的诗句。毛泽东的“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是对“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化用。彭湃同许多共产党人一样,是从追求“尧云舜日”而走上信仰共产主义、追求革命的道路的。
彭湃的革命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彭湃进海丰中学读书,到日本留学,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在海丰发起成立社会主义研究社。这个阶段,彭湃由同情农民、同情革命到参加革命。第二阶段:从彭湃组织劳动者同情会,从事农民运动和组织农会,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个阶段,彭湃成为农民运动的著名领袖,在全国和中国共产党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毛泽东于1926年5月继彭湃之后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进而认识到在中国开展农民运动的重要性。他高度评价彭湃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继而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三阶段: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彭湃领导海陆丰农民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先后建立了海丰县和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些红色政权被敌人攻破后,彭湃到上海参与党中央的工作,直至1929年8月被捕牺牲。这个阶段,彭湃走上了依靠农民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彭湃在革命生涯的第一阶段所写的七绝诗,揭示了后来的人生道路必然要向革命的方向发展。这时,他表达的是消除天下苍生苦的愿望。1927年11月,彭湃在海陆丰第三次农民武装起义胜利后写的《起义歌》,表达的是对革命实践的赞颂。诗曰:“我们大家来起义,消灭恶势力!如今大革命,反封建,分田地,坚决来斗争,建设苏维埃!工农来专政,实行共产制,人类庆大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最后成功!”
《起义歌》与10年前写的七绝诗相对照,尽管存在着愿望与实践的区别,但“反封建,分田地”的革命实践,正是从消除天下苍生苦的愿望发展来的。
诗抒伟大复兴
彭湃的七绝诗不仅表达了消除天下苍生苦的愿望,而且描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这个愿景就是“尽入尧云舜日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历史上几千年的灿烂辉煌与近代以来的黑暗落伍相比较提出来的。只有灿烂辉煌,没有黑暗落伍,没有必要提出伟大复兴。只有黑暗落伍,没有灿烂辉煌,没有可能提出伟大复兴。
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我们不仅要关注勇秦、强汉、盛唐、文宋,也要关注炎黄尧舜禹的原始部落社会,尤其要关注选贤与能、天下为公做得好的尧舜时代。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普遍的规律,但不同的民族又有着特殊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上的先哲们,既重视“见贤思齐”,也重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并提出了“维齐非齐”的哲学观点,反映了他们认识和处理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道路就过程看有以下特点:其一,中华民族在开化之初,形成了比别的民族更为完备、更为发达的原始部落社会,给后世留下了极有影响力的尧舜禅让的制度和天下为公的观念。其二,中华民族从夏启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但受完备发达的原始部落社会的影响,夏商周都没有出现古埃及、古罗马那样完备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其三,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后的秦汉至明清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社会,这是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地方的封建制社会无法相比的完备发达的封建制社会。其四,内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外受西方强势的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华民族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始,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但却是一个不完备、不发达、不统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五,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中华民族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特色的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指导思想上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彭湃“尽入尧云舜日中”诗句,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者通过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正在一步步接近光辉灿烂的现实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