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欣淼《病中杂吟》十二首析论

2019-07-12闫菲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

⊙闫菲[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郑公欣淼先生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亦曾担任一些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兼职,如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等等。欣淼先生自少与诗词结缘,迄今已五十余载,虽事务繁多,但与诗词未曾须臾离也。先生于吟咏之余,亦多有创作,情随事迁,以求适情尽兴,先后已有《雪泥集》《陟高集》《丑牛集》《寅虎集》等多部诗词集问世。先生写诗作词既尊重格律又不泥古,能够从当今实际出发,有所创新和前进,又毫无匠气,颇得时贤推许。欣淼先生之《病中杂吟》十二首选自其《海山集(下)》,用写实手法展现人处病中真实的生活状态及心理情态,是对唐代病中诗的继承与发展,且先生关于旧体诗歌之见地、主张在该组诗中均有体现,故对此进行析论,以窥先生作诗之工。

一、《病中杂吟》十二首与病中诗

郑欣淼《病中杂吟》十二首是诗人在京接受治疗期间所作,诗中多次出现“病骨”“养疴”“羸身”“衰躯”“良医”等字眼,主要写诗人身处病中之所见、所闻、所感,属病中诗这一诗歌题材。

病中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便有乐府古辞《妇病行》,齐梁时期有谢朓的《在郡卧病呈沈尚书》、江淹的《卧病怨别剑长史诗》、简文帝萧纲的《卧疾诗》等。及至唐代,病中诗的创作日趋兴盛,据统计,《全唐诗》与《全唐诗补编》中有病中诗千余首。如杜甫、韩愈、白居易、元稹、孟浩然等诗人均有病中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杜甫与白居易。白居易是有唐一代作病中诗最多的诗人,近二百首病中之作展现了病中人丰富、真切的内心世界,而杜甫的病中之吟以诗歌记病史,达到了写实性与艺术性的高峰。宋代的病中诗在唐代的基础上延续发展,陆游、吕本中、邵雍、文天祥、戴复古等均有病中诗存世。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有病中诗二百多首,且多以连章组诗的形式出现,如《病中》九首、《病起》十首、《病中杂兴》十首、《左目痛》九首等,其病中所吟反映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并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病中诗的创作历数代而不衰,及至当代亦不乏该题材的诗作。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诗人启功先生曾作病中小诗数首,如《失眠二首》《心脏病发,住进北大医院,口占四首》《对酒二首》等,读来幽默风趣、豁达诙谐,字里行间透出先生难得的坦然。郑欣淼先生的《病中杂吟》十二首与上述诗作同出一源,同属病中诗,写诗人在病中的心理状态、处境、情怀等。

二、《病中杂吟》十二首的情感内涵

郑欣淼先生认为“诗歌并无特定的题材,什么都可以入诗”,所以其诗歌内容所涉较广,工作之情、乡里之情、亲友之情、怀旧之情等,皆囊括其中,确可谓是“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进而发言为诗,谐于律吕。2018年4月,欣淼先生查出主动脉瓣严重狭窄,需换瓣膜,5月22日至北京阜外医院住院,6月5日在该院进行手术。先生将查病、手术至出院整个过程中的事件与情感皆以诗歌的形式诉诸笔端,《病中杂吟》十二首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得以创作的。

《病中杂吟》十二首展现了诗人在病中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内容不乏对疾病煎熬的刻写、病中苦闷的自我排遣、对故乡的缱绻眷念、对亲友的牵挂祝福以及对时光和命运的感慨等等。“悲悯良医本精湛,郎当病服自松宽”(其二)、“久立羸身已不支,偕登殿顶赖扶持”(其十一)等,生动而细致地刻写了诗人病中所遭受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楼高寞寂肠犹热,室小周章梦亦寒”(其二)、“一丸岂味法华境?半世自留鸿爪痕”(其六)则是诗人身处病中对寂寞苦闷的自我排遣与疏解。诗中不乏对故乡的缱绻眷念,《病中杂吟(其七)》曰:“心上家山梦底歌,眼前花树碧婆娑。关西秦客皆乡党,渭北澄人是老哥。羊肉当然水盆好,原沟毕竟古遗多。匆匆千里二三子,堪慰乡愁陋室过。”写诗人住院期间,先后有多位澄城老乡从家乡专程来京看望,方使诗人聊解乡愁。诗人病中仍心系学生及亲友,“辗转病床犹念兹,盘飧今日送行迟”(其九)写诗人缠绵病榻仍坚持为将赴广西工作的学生送行,“又回病榻正忧心,忽报好音情不禁”(其三)写对弟弟前途出路的担忧与嘱托,诗人在病中对时间与命运比较敏感,故而时有感慨,如“红尘紫陌荣和辱,苍狗白云浮与沉”(其三)、“抚今欣看家乡好,忆旧惊呼岁月更”(其四)等。病中人在身体忍受痛苦的同时,心理上也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因为病中的诗人的心在面对季节更换、岁月变迁时,会比常人更加敏感。

欣淼先生的《病中杂吟》十二首用最真切的笔触展示了诗人在病中真实的生活画面及情态,用近乎写实的手法叙述病中故事的情节、刻画病中人的形象、抒发病中人的感情,发自肺腑,字字真切,读来如与诗人促膝相谈,极具感染力。

三、《病中杂吟》十二首的艺术特色

郑欣淼《病中杂吟》十二首在体裁上均为七言律诗,以连章组诗的形式描绘了病中生活,不仅内容极具写实性,而且艺术方面亦颇有可圈点之处。

(一)浅近自然的语言风格

首先表现在《病中杂吟》十二首选材偏于日常化、生活化,较少佶屈聱牙的字眼。诗人一般选取生活中尤其是病中起居常见之事物,诸如窗、栏、药、病床等,“白塔翠岚遐迩看,东西窗口且凭栏。楼高寞寂肠犹热,室小周章梦亦寒”所写便是在病房中举目可见之景。因为选材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其诗歌语言浅近直白,毫无匠气。其次,先生常以口语、方言入诗,诗歌中多“当然”“毕竟”“尔尔”“乡党”“老哥”等字眼,如“关西秦客皆乡党,渭北澄人是老哥”,巧用民间俚语俗语,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透露着陕西人特有的淳厚朴实。再次,诗人擅长将现代化字眼融入旧体诗歌,又不显得突兀,如“校园”“护胸带”“世界”“复兴路”等,用平实简洁的语言写出,读来毫不费力。欣淼先生认为“新时代、新的生活内容是可以与旧体诗相适应的”,并身体力行推动诗词改革创新。先生诗作中没有艳丽的色彩和华丽的辞藻,也并不一味追求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而是通过浅近的语言表情达意,使诗歌语言呈现出语浅情长的特点。另外,诗中用典含而不露,巧用叠词、数词等,这也是其诗歌语言自然晓畅的原因。

(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郑欣淼先生的病中诗作写得灵活多变,特点鲜明,这和他丰富的艺术联想与想象有关。如《病中杂吟十二首》(其一):“每忆少时曾逞豪,校园引水踩波涛。临崖日出苗羌远,披雪云开青藏高。万里风光皆尔尔,七旬岁月总陶陶。焉知五十余年后,在劫终难逃一刀。”诗人在病中回忆起自己年少时曾参与学校的引水劳动,当时就被检查出二尖瓣关闭不全,其后的数十年间,在舒心快乐的岁月里见识过万里风光,但始终逃不开疾病的困扰。该诗颔联联想到苗羌的旷远和青藏高原的巍峨延绵,借此烘托当年的意气风发,与最后“在劫终难逃一刀”形成对比。再如“悲悯良医本精湛,郎当病服自松宽。依依别去才多悟:弃疾何为字幼安”(其二),即使医生医术高明,但奈何自己病中仍旧羸弱,能够摆脱病痛的煎熬大概是此时诗人心中最大的愿景,诗人由此联想到了“弃疾”和“幼安”,表现了诗人远离疾病的渴望,同时达到了遣词造句颇为新颖精巧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欣淼先生丰富奇特的想象,才使病中诗作并不尽是悲凉之感。

(三)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

郑欣淼先生擅长运用多种修辞进行诗歌创作,其《病中杂吟》十二首便用了双关、拟人、粘连、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河湟曾憾朦胧目,燕蓟今全残损心”(其五)一句运用了双关手法,“残损心”既可指生理上的病痛(心脏瓣膜手术),又可代指诗人在病中的心理上、情感上的痛苦。第六首中的“行伴秋风送蝉子,坐看夏雨长桐孙”运用拟人手法,借桐树的生长暗示病中时光漫漫,透露着诗人的无奈与些许牢骚,“桐孙”这一拟人意象使诗句更为可感。“一丸岂味法华境?半世自留鸿爪痕”中“法华境”这一意象的运用是因为诗人病中长服抗凝药“法华林纳”,诗人运用粘连手法使现代西药与颇具禅味的“法华境”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读来自有一番趣味。“曾经卌载复兴路,前路更看花满枝”(其八)则运用象征手法,“花满枝”象征了诗词文化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表达了诗人对诗词复兴的美好祝愿。欣淼先生灵活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诗句更为生动鲜活,有助于诗人更好地表情达意,同时也使病中诗少了一分沉闷,多了一分活泼。

四、价值与意义

郑欣淼先生的病中诗——《病中杂吟》十二首不仅描绘了真实的病中生活,同时反映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内涵。先生善于从唐代诗人中汲取经验,接受了杜甫“以病中诗写病史”的诗歌创作方法,《病中杂吟》涉及包括1964年二尖瓣关闭不全、1996年患严重目疾以及2018年在北京进行瓣膜手术的情况,同时接受了白居易平实浅近的语言风格,不少诗歌通篇无一生僻之字,好用口语,明白贴切。郑欣淼先生师古却不泥古,其《病中杂吟》虽然对唐人病中诗有所继承,但同时也结合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与时俱进,既遵旧体平仄韵律,又能兼容新式的物事情思,这是他作为现代诗人不同于唐代诗人的新特色。因此,就其个人来看,病中诗这一类诗歌是不能够被忽视的。

[1]刘文娟:《论唐人病中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2]杨艳宏:《刘克庄病中诗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学位论文,第5页。

[3]郑欣淼:《诗心纪程》,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46页。

[4]郑欣淼:《山阴道上》,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19页。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少年总有一个爱上诗歌的理由
诗歌不除外
最帅的诗人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