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人文精神及现代价值

2019-07-12牛玉兰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陶冶蔡元培美育

⊙牛玉兰[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 450000]

一、“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历史语境

清末民初,中国面临列强环伺、社会动荡的局面,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纷纷讨论救国救人的出路。魏源主张学习俄国工艺,改变中国技术的落后面貌;严复大谈“用西洋之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倡导“保国”“保种”“保教”三大主张,其中“保教”的观点则认为中国没有一种像西方一样强盛的宗教,须大力将儒学宗教化,以抗衡西方。加之明末伊始的西学东渐之风依旧盛行,传教士们通过成立教会、学校,修建医院、教堂,译著大量西方的书籍、报纸,设立多种报刊来宣扬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思想。中国人在被动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同时,一些在外留学的学生目睹了先进的西方社会,又误听传教士的言论,把西方先进的一切归功于基督教,并用基督教来劝导国人。随着基督教文化的不断渗透,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最先嗅察到基督教欲以培养中国人的宗教精神,从而从精神上同化甚至殖民化中国人。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中指出:“尽量用人的新想象力和新智力去推开那充分社会化了的新宗教和新道德,努力谋人类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蔡元培认为:“吾人赴外国后,见其人不但学术政事优于我,即品行风俗亦优于我,求其故而不得,则曰是宗教为之。反观国内,黑暗腐败,不可疗救,则曰是无信仰为之。于是或信从基督教,或以中国不可无宗教,因欲以孔子为教主,皆不明因果之言也。被俗化之美,乃由于教育普及、科学发达、法律完备。……与宗教何与?”事实上,导致黑暗腐败现象的原因各有不同,蔡元培认为不能不通过观察就悬断是宗教缺失的原因,不论基督教还是孔教都不能从根本上救国救民。1917年4月8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上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专题演讲,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当时有人指出“宗教具有与美术、文学相同的慰情作用,对于困苦的人生,不无存在的价值”,认为宗教和美育一样能够慰藉、陶冶人的情感。蔡氏对此持反对态度,他指出:“美育完全可以补足宗教的作用。当意志和知识两作用从宗教中逐渐脱离后,人的精神上的作用与宗教最为密切的是情感作用。不过,人们从宗教中获得的情感满足是一种假想的满足”,“宗教由于欲望燃烧起来而把愿望当成了另一种现实,可见宗教信仰的最大快乐至多不过是一种心理平衡和满足的快感。其情感表现就是感恩与负罪,希望和恐惧严密地交织在一起,明显具有两极性”。再加之,美育与宗教的逐渐分离,宗教自身刺激情感的弊端,蔡氏认为要舍宗教而以美育替代之。

二、“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人文精神

美育关注如何成为人的问题,而人是情感性动物,人的情感具有推动力,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行动,完满和谐的情感需要美育手段来陶冶。蔡氏认为修身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而美育又是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修身的功夫在于恰当合理地陶冶人的情感,使人保持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蔡氏认为:“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不论是我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或是历代的建筑及艺术品都包含着美育成分,这对培养人的健康完满的感情起直接作用,也是“成人”必不可或缺的环节。此外,就个体的意识活动,蔡氏认为人的一生虽充斥着意志活动,但意志活动总归是盲目的,知识有助于关照意志活动,而感情则有利于“旁照”知识,培养人的完整情感有助于知识甚至扶正盲目的意识活动。虽然宗教也强调情感的向上,但与美育相比,王国维认为美育具有使人情感发达,以达到完美之域的作用,蔡氏同样认识到美育对情感的陶冶具有比宗教更为积极、更为深广而完整的作用,而美育运用于教育的目的仅在于陶冶情感,代替宗教后,美育应当与智育、德育相辅而行。

在对清华学生提出的几点希望上,蔡氏提出“信仰自由”,认为人的行为不能极端自由,但信仰不能不自由,而凡是有仪式有信条的宗教,都不能算思想自由,而且将来也必被淘汰。在坚持提倡信仰自由的基础上,他把宗教和美育从自由层面作了比较:“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人之思想不被宗教所束缚,不被俗世教条所牵连,而是以个人良心为标准,蔡元培意在表明,人要获得自由的第一步是脱离宗教的自由,仅仅脱离宗教似乎不能完全抵达真正的自由,还要借助于美育的作用。正如席勒所讲,正是通过美的途径,人们才能达到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某种超然的、绝对的、超感性的东西,是将人的精神从各种束缚压抑中解放出来,从有限抵达无限。美育是自由的,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才能培养人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胡适所说:“丢开那自称的个人灵魂的超拔,尽量用人的新想象力和新智力去推开那充分社会化了的新宗教和新道德,努力谋人类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舍弃宗教而代之以美育,才有可能培养人的新的想象力和新智力,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无论是中国的教育,还是英国的教育,目的都在于塑造人的个性及品质”,教育的最终归旨在于塑造完整的人格,开发个体的潜在能力,培养个体对生命的感悟力、创造力和鉴赏力,在理性知识和情感智慧的结合中激发人的个性。宗教信仰下的教徒们要按教规教义行事,容不得个体思考和选择,而宗教宣扬的禁欲主义和天国幸福都是对人个性的束缚,甚至宗教的音乐都是赞美歌和歌舞,建筑内部大都营造出高大神秘的气氛,以震慑教徒,许多绘画取材于基督教,以从精神上禁锢人的个性和思考。事实上,真正的艺术创造精神兼具独特性和新颖性,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体情感的表达,而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欣赏者能从同一件艺术作品中发现新气象、新思想。此时,艺术作品不只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暗含着欣赏者的出场,艺术品、艺术家和欣赏者中间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回环往复的交流。当然,美育在陶冶人的个性的同时,将普遍性的层面也纳入其中,美育能“陶冶人之感情……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间参入其中……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三、“以美育代宗教说”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方法既能陶冶人的情感,发展其个性,不会使人归于同化,而重视人的思想自由,又能避免宗教的陈腐主义、愚昧主义的不良气息。上升到群体层面来说,在当时国运当难,列强环伺的历史背景下,还可以增强国外留学生的意志和信心,以防他们“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反而要“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所同化。学业修毕,更遍游数邦,以尽吸收其优点,且发达我特性也”。可以说,不论倡导思想自由,还是重视个体发展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面进步的旗帜,这些对人的精神作用直接指向青年人的实际行动。

蔡氏指出社会上时人的三种流弊:一是被小利益所绊;二是放纵欲望;三是怀有极端主义,经历几次挫折失败,就感到厌世,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而在学生中,学生玩扑克、读低俗小说等不正当的消遣方式十分盛行,有些甚至感到“生趣索然,意兴无聊,因而自杀者”;从事科学研究却“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的职务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高的是渐渐的成了厌世的神经病”等现象。当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出人的理智与情感的失衡,理智没有能力支配情感,纵使能够支配,这种理智支配情感的生活也是不理想的;钱理群教授提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词来批评对个人利益过分追求的人。事实上,不论是蔡氏指出的几种流弊及当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或是朱光潜谈到的人的理智与情感的失衡,以及当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的现象仍旧屡见不鲜,这些仍是当今培养完整人格过程中的壁垒和流毒。而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提倡纯粹美育,重视美育对情感的陶冶,有助于将青年人的志向推向更高远、更自由、更神圣的境地,影响人们树立超拔、完整的人格,为当今培养人的完整人格,建设绿色人生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页。

[3]夏敏:《宗教情感及其审美表现》,《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第26页。

[4]〔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页。

[5]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6]胡适:《胡适谈世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页。

[7]蔡元培:《蔡元培美学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页。

猜你喜欢

陶冶蔡元培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补阳还五汤通过NLRP3/caspase–1调控大鼠髓核细胞退变的机制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美育教师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