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崛起与式微
——以《你别无选择》为例分析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展

2019-07-12张岳遥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太原030619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文学小说

⊙张岳遥[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太原 030619]

一、现代主义文学崛起的背景

1976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是继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至1978年的文学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三个时期,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它以现代主义思考、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文学思潮与文学论争的频繁更替、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和快速变化的特质,被看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复苏时期。

这一阶段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再次崛起。其实,早在五四运动文学革命之时,新文学界就已经注意到欧美文坛的现代主义动向,“五四”新文学作家大都将现代主义称作“新浪漫主义”,并将“新浪漫主义”看作是西方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之后的新趋势。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借助西方的现代主义理论批判中国传统社会禁欲主义人学观念,提出了“人格独立”的人学观念和“人的文学”的文学观念,“从而完成了人的第二次发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刘呐鸥、穆世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和以曹禺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戏剧,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但由于与欧美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现代主义文学在现代中国“缺乏现代主义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现代主义文学只是一条支流,未融入革命现实主义这一时代文学的大潮中。

与出现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同,新时期现代主义思潮的再次崛起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文学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倡导下,文坛上出现了一群以探索创新为标志追求文学回归本身的创作群体,其创作特点是奉行艺术至上,努力摆脱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认同和自觉接受,使得这一群体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崛起的“土壤”。在文化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在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放逐”现象,一方面“文革”导致与世界先进文化缺少交流,另一方面在此期间成长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因为对于传统文化涉猎较少,他们在创作中走向自身,去首肯和表现主体的所思所想所感,文学创作呈现出“向内转”的趋势,这恰巧与西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文学的主观性有相同之处。在文学方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此时的中国文坛已不是现实主义一统天下,人们的思想日渐解放,对语言失真、创作方法模式化的痛苦挣扎,加之西方文艺理论的大量翻译引介,新时期人们急迫希望打破之前程式化的文学体式,创造出新的文学形式,于是在文学领域内出现了有别于上一个时期的文学潮流:“文学在发展中开始自觉地将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一部分作家在创作时开始打破僵化的文艺形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1982年徐迟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文章直接将西方现代派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的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提出在中国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文学应如何适应并创造出适应于新时代要求的作品,由此提出了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创作具备现代派思想感情的文学艺术。文学创作需要现代主义,“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从1985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范围迅速拓展,开放领域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孕育于社会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国现代化想象和思考,开始向文学领域渗透,受此影响,文学创作开始在审美实践方面做出努力。随着理论不断丰富,创作实践不断深入,现代派作家已不满足于单纯地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技巧、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他们尝试从哲学思想、艺术形式、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进行全方位探索,因此在文学理论领域,出现了新方法热、新观念热、探讨文学主体性以及关于创作自由和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大论争等,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诞生了一批包括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刘索拉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王朔的短篇小说《顽主》、马原的先锋小说《冈底斯的诱惑》等在内的中国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新的崛起。

二、以《你别无选择》为例分析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特色

刘索拉的作品发表以后引起剧烈反响,有评论家称之为“真正的”现代主义作品,这一评语透露了当时文坛的期望:中国也能诞生像西方那样的“现代派”作品。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刘索拉在审美意识和艺术观念方面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这部小说借鉴西方“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现实,通过戏谑、夸张的表现方式,描绘了大学里从教师到学生所面对的荒诞、骚动的现实和疲惫、压抑的精神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新时期知识分子黑色幽默式的精神危机,但这种“黑色幽默”不同于西方黑色幽默小说的绝望无助,在荒诞内核中包含了作者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和对精神危机的反叛,主题积极昂扬。

首先,小说表达的主题由聚焦反映客观现实,转向表现作家自己内心的感受。作者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有很深厚的生活基础,她将选材的目光放在生活的周围,通过个体感受来揭示周围人群的生存状态。《你别无选择》场景就圈定在一个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班级里,根据作者本人说,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基本都是班里同学的真实写照,只是她将现实中多个人的性格特征浓缩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身上,或者将现实中同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分散到小说的不同人物身上去。作者直接将小说的对象转向了周围的生活,并在其中赋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整个小说摆脱了传统小说连贯逻辑的故事情节,时不时出现新的人物,以及生活过程中的“流水账”,透过不同人物的言行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小说《你别无选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一群音乐青年真实地反映了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当代青年在面对新形势,在社会的迅速发展中懵懂地反叛、挣扎与追寻。在小说的开头,主要人物李鸣,“已经不止一次想过退学这件事了”,对此王教授对李鸣说:“你老老实实学习去吧,傻瓜。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而小说标题也恰恰取自这一回答。退学不成的李鸣,便整日躺在床上睡懒觉。小说中生活在象牙塔的其他人物,也都如李鸣一般,无事可做、荒废时光。投射在现实生活中,“你别无选择”,意味着只有好好地待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直到顺利毕业。西方现代派文学尤其是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主题,如个人选择、孤独困境、存在的荒诞、个体反抗等,在文本中都得到了中国式的表达。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建构中,传统小说通过塑造人物的手法去表现文章主题,而在现代主义小说中注重“个人的作用不应当被夸大,更不应该把个人当作偶像来塑造”。在创作中不再强调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塑造,转而着重去表现人物对于外部事物的感觉、印象以及潜意识,因此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总是飘忽不定。《你别无选择》中就勾勒出“迷惘一代”混沌的生存状态:颇有才气的李鸣成天只想着退学;森森从来不洗澡,口头禅是“妈的力度”;马力回家探亲因窑洞倒塌被砸死;有才华的孟野不仅“非法”结婚而且还闹出“作风问题”,最后被开除学籍。“作曲系的主科教授只有两位,一位是大谈风纪问题的贾教授,一位是才思敏捷的金教授”。贾教授平时不苟言笑,教学严谨,“做出来的曲调也平庸无奇”,要求作品分析课内容“不仅不能沾20世纪作品的边儿,连文学作品讲座也取消了卡夫卡”。金教授则俨然是西式教育的化身,风趣又宽松的课堂颇受学生的青睐。这两位教授分别代表了对待新事物是守旧还是创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显然小说中,学生们更倾向于金教授。作为一部真实度很高的小说,作者将现实人物的性格特征抽象化,这样,读者看到的就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不是局部而是整体了。

第三,在叙述风格上,作家十分注重叙述手法的转换,采用多角度、多层次、多人称的叙述方法。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传统小说对人物心理分析的方法已经过时,这种分析实际上是小说家主观臆断强加给人物和读者的。萨特在《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先生与自由》中就曾指出:“不要去规定人物的行为,更不要去解释他们的行为,在一部小说中,即使是最好的心理分析也散发出死沉沉的气氛,只要去表现那些难以预卜的情感和行为就行了。”在《你别无选择》中作者信笔涂鸦出一副荒诞的人物群像。他们各有怪癖,但都无意义可言。马力学习作曲,却爱好藏书,成天买书还像图书馆一样给所有书籍编号,最后竟不明不白惨死。李鸣成天到晚想退学,眼见退学不成,便整日躺在床上睡懒觉。孟野是高才生,他的参赛作品,精妙无比却因着莫须有的嫌疑被淘汰,又因为风纪问题被妻子一封控告信弄得不得不中途退学。森森一头扎在琴房里不理发不洗澡,有次上钢琴课把老师熏得憋气五分钟。整部作品小说被称为“无主题”小说,因为没有主要人物也没什么明确的思想意义可言。小说的重点不在于对理性意义的讨论,而在于展现荒诞的人物和荒谬的现实。

第四,在语言文体方面,现代主义小说家广泛选用多种表现方式,如意象比喻、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组合等来创造晦涩模糊、变幻莫测的语言世界,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小说《你别无选择》语言既简单又风趣,但越读到深处就越感觉到隐于其中的苦闷与惶惑不安。在小说的末尾,一盒《莫扎特朱庇特C大调交响乐》磁带让琴房里的森森瞬间得到了精神的解脱,看到“清净如玉的天空”,“感觉到大自然的气流”,觉察到一个崭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即将来临。通过森森作者留给读者一个可以期许的开放式结局,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个人体验。

作为中国式现代主义作品的代表作,《你别无选择》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一个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文体都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的现代主义先锋小说作品。作为一部遵循着“为艺术而艺术”,“向内转”表现个人感受的现代主义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回眸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展沿革

通过如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从无到有,由借鉴到融和消化,最终通过实践形成了文学潮流。但到了80年代末期,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式微,从主导地位走向了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学位置。

究其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文学思潮的发展是与政治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在刘索拉创作的中国式现代主义小说里,描写了一群处于新旧价值观念过渡期的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时所产生的惶惑、迷惘与痛苦。作品借助人物的荒谬心理和荒诞行为,展现了社会转型期特定的现实环境,以此表现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的“过渡期”遭遇生活强烈冲击时的不知所措。正因为文学的创作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在80年代初社会转型起步时期,文艺探索、调整的步伐就走在了时代思想解放的前列,作家大量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理论,创作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现代主义作品。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文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价值观改变,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带有功利性的大众文化占据了文化市场的主要领域。消费时代市场的选择与需求击破了80年代建构起的文学有序进程,代之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大众通俗文学,属于精英知识文化的现代主义文学只能偏居一隅,继续它的探索与实验。

就内部因素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讨论时期,作家们就开始思考,如何能在表达时代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展现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以及文学如何实现现代化。在大量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中国作家在实践中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随着理论的不断补充,面对“写什么”和“怎么写”两大命题,作家逐渐趋向后者。形式的意义,在创作观念中日渐强化,先锋小说的出现掀起了一场小说的叙事革命,但是对形式的极端强调,正如格非后来所反省的:“如果形式感的东西不被我们的作家的灵魂所照亮,那么他在现在这样一个产生着巨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就显得未免奢侈。”无形消解了文学本身的思想内核,最终由于对形式的极端强调耗尽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热情和创新的想象力。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是对艺术思想的一次伟大探索创新,它突破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给人们带来的思想枷锁和创作模式,给文学创作吹来一阵清新的空气,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等流派实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用实践证明文艺创作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尽可能地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强化了感觉在小说中的作用,提升了文学的艺术价值。同时很多评论家也指出,实际上,中国当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是缺乏根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包括宗璞、王蒙、北岛的一些被称为“现代派”的作品,实际上跟西方的作品在艺术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成果和文化遗产,为我们的文学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如果拒绝了这种资源,也是一种损失。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和批判,打破了现实主义文学独尊的局面。文学对于生活的表现应当是多元的,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反映社会生活忽视了文学本身的艺术性,而现代主义的表达技巧更适合表现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现代主义作家眼中,文学不是生活的摄影师记录员,而是经过作家的眼光和感受创作出来的艺术世界,倡导多元化的文学创作形式。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真正将中国文学的发展融入世界文学的潮流中。当然过度强调作家的主观感情也会将文学拖入自我感情宣泄的深渊,消解了文学的社会功用。

简而言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几乎运用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演变发展的全部形式技巧,尽管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存在着种种缺憾,但其在思想价值和艺术探索方面已展示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认为,应把当代文学思潮史的下限划在1979年,原因是1979年以前,“文学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禁锢”,“文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文艺创作有了新的突破”,是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吕聚周:《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人学观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陆贵山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1期。

[6]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黑色幽默”指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的一种后现代文学流派。“黑色幽默”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布勒东和艾吕雅的论著中,但它广泛流行却是因为美国作家弗里德里曼1965年出版的《黑色幽默》一书,这一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绝望的幽默嘲讽社会,戏谑人生,进而对自己进行苦涩的自嘲;对“幽默”的对象予以放大、变形,使之荒诞可笑;以冷漠超然的态度将人生悲剧加以戏剧化。

[9]刘象愚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法〕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著,沈志明、艾珉主编:《萨特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陈霖:《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文学小说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继承与发展
论乔治?鲁奥朴素、真诚的绘画态度形成因素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复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