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2019-07-12浙江工商大学杭州310018
⊙宋 芮[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 310018]
《人间世》的故事背景主要是在一个权谋征伐、政治无道、人民朝不保夕的时代。《人间世》旨在描述人际关系纷争纠结中人的处世之道,描写了庄子所感受到的世界,以及庄子所关注的人如何在人间世保全自我的问题,也就是庄子所提倡的乱世中的处世方式。
郭象对“人间世”的注是:“与人群者,不得离人。然人间之变故,世世异宜,唯无心而不自用者,为能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也。”这意味着人是群居动物,不能离开人群生活,但人间总会有变故,只有那些“无心而不自用者”才能随时适应这种变化,不受其累。所谓“无心而不自用”,大意与文中提到的“心斋”“乘物以游心”相似。又,陈鼓应先生在《人间世》开篇云:“处于一个权谋狯诈的战乱时代,无辜者横遭杀戮,社会成了人吃人的陷阱,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惨不忍睹地暴露在眼前,庄子揭露了人间世的险恶面,而他所提供的处世之道却是无奈的。”陈鼓应先生提到《人间世》中庄子所描写的血淋淋的惨象,但庄子同时也提供了处世之道,只是在险恶的人间世,庄子的处世之道十分无奈。但庄子并没有避而不见,而是想出了在这乱世中生存的应对之法,通过《人间世》传达给我们。
本文将从《人间世》的内容分析着手,根据庄子所描述的困境和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之法,也就是庄子所倡导的处世之道。
一、《人间世》的内容
陈鼓应先生认为《人间世》的行文可分为七节,也就是由七个故事组成,而这七个故事又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颜回适卫
第一部分讲颜回要到卫国游说残暴的卫君,从而通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描述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
卫君专断独行,“轻用其国”“轻用其民”,颜回想要前往卫国游说卫君。但这一想法很快遭到了孔子的否定,孔子认为颜回这一去势必会遭到卫君的杀害,乱世中人应该“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如果不能先保全自己,谈什么救国呢?颜回不死心又问孔子,“端而虚,勉而一”这种外貌端肃内心谦虚、勉力行事意志专一的方法可以吗?然而这种想法也遭到了孔子的否定。孔子认为卫君这种人用小德慢慢感化都不行,更何况是用大德来规劝呢。颜回又问“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是否可行,人君和我们在本性上都是属于天生。但这种说法依旧没有得到孔子的认可。孔子认为颜回的这些方法只能免罪,并不能达到感化卫君的效果,因为颜回执着于自己的成见。
颜回不知怎么做,向孔子请教:“敢问其方。”孔子告诉颜回,有了成心去做一件事,这件事往往不易办成。于是孔子提出“心斋”法,空明的心境,求得内心的虚静才是关键,这样万物都可以感化。
(二)叶公子高出使齐国
第二部分讲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通过叶公子高和孔子的对话,描述臣子与君主相处的艰难。
叶公子高接到出使齐国的任务之后,日夜担忧导致身体失调,即文中所说的“阴阳之患”;又怕任务失败遭到君主的惩罚,即“人道之患”,于是来请教孔子该如何是好。孔子告诉他“自事其心”,以自己的心为主,忘却身外之事,这样不管是好事坏事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心情。叶公子高作为臣子,对于君主的命令就直接去执行而不用思虑过多。传达两国君主的话语时不要过度添加情绪导致失真,要“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
孔子接着又劝诫叶公子高,君主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花言巧语措辞失当,没有必要去强求一件事情的成功,只需要顺着事情的自然发展状态踏踏实实地做,这样就可以做好,而不用担心遭受惩罚了。
(三)颜阖为卫灵公太子师
第三部分讲颜阖将成为太子的老师,通过颜阖与蘧伯玉的对话,描述与储君相处的艰难。
颜阖将要成为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但是太子此人生性残暴,如果放纵他就会祸国殃民,而如果加以管教,又会伤及自身。颜阖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向蘧伯玉请教。蘧伯玉认为小心谨慎的前提是自身要正,既要亲附他但是又不能太深;既要诱导他但是又不能太明显。最好的教育办法就是顺着他的性子,然后慢慢引导、点化,让他走上正途。
蘧伯玉举了老虎和马的例子,告诉颜阖只要顺着老虎自然的性情,老虎就会顺从于驯养他的人;而爱马的人违反了马的性情,最终导致灾祸。老虎和马的例子一正一反,用来说明要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不是制定一套条条框框去约束他,而是引导顺达。
(四) “无用之用”几则故事
以上三则故事,分别从不同方面描写了人与人相处中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庄子又借故事中人物之口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前三则故事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后四则故事不仅有人还有自然界中的物。因后四则故事表达的是同一个中心思想,因此归为一类作内容介绍。
1.匠石之齐讲述了一个木匠看到一个硕大无比的栎树,却丝毫不为所动。他的徒弟不解,木匠告诉他说这棵树虽然巨大,但是却是一棵没有用的散木,是“不材之木”,正因如此,所以不会被人砍伐,以至于寿命如此之长。到了晚上,木匠梦见栎树告诉他说瓜果之树之所以遭到砍伐,就是因为他们才能外露,害了自己。而栎树所谓的“无所可用”才正是保全自己之法;“以无用为有用”,这才是真正的大用。
2.南伯子綦游商丘讲述南伯子綦到了商丘那个地方,看见一棵大树,却发现这棵树一无是处,明白是“不材之木”,是以得享天年,又说“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大概神人也是这样显示自己的不材,所以寿命都比常人高。后又与宋国荆氏那个地方作对比,那里种植的柏树、桑树都中道夭折,正是因为他们显示出了自己的可用之处,所以无法享受天赋的寿命。巫祝认为白额的牛和鼻孔朝上的猪以及生痔疮的人,都不能用来祭祀,因为他们给常人造成的印象是不祥的、无用的;可是常人认为的不祥,偏偏是神人认为最吉祥、最有用的。
3.支离疏讲述了一个身体残疾的人,能够做一些小活养活自己,因为身体残疾又能逃脱政府的征兵,还能领到政府的俸禄,是以得享天年。残形者看似无所可用,但是能免于受害。
4.最后一则故事讲述楚狂接舆唱出乱世景象、处世之艰,只能求自己免于刑罚。“世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世人只知道有用之物的用处,却并不知道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存在他真正有用的地方。
二、庄子的处世之道
《人间世》中庄子讲了七个故事,描述了在乱世生存会遇到的各种困境,在故事末尾又分别提出了各种困境的解决办法,而这些解决办法,也就是庄子本人所倡导的处世之道。庄子教给人们的是当事情发生时,如何以一种能保全自身的方式去应对,这正是《人间世》的智慧所在。
(一)“心斋”
第一则故事,庄子借由孔子之口提出“心斋”, “虚者,心斋也”。 “虚”,就是空明的心境,人要注重到自己的内心,不要想是非、情感,这与《齐物论》中提到的“莫若以明”相似,即以清明之心来观照一切。 “虚”即“心斋”,使心境达到空明的状态,这是一种处世的内养功夫,教会人在乱世之中,保持心的虚静、纯然,破除名利的束扰。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是万物之化也”。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这样万物都可以感化。
庄子还提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告诫人们要精神专一,心中虚静,破除杂念,这样之后再 “以气听”,而做到“以气听”便能达到空明的心境,也就是“心斋”。“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气”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天地万物的元气、阴阳之气。 “气”是空明的,能够容纳万物,“以气听”就能使得精神进入一个虚空忘我的状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空明的心境。在这个乱世中,庄子所寻求的是心灵的和平宁静,唯有达到空明的心境,才能不被名利所桎梏,保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化他人。
(二)“乘物以游心”
第二则故事中庄子提出了“乘物以游心”,认为只要顺任自然万物的变化,将心神从名利之中解放出来,也就领悟了安身立命之道。这与外篇中所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精神要领相同,做一件事而不被这件事所捆绑,顺着事物的自然变化就可以悠游自在。接下来庄子又说“托不得已以养中”,“养中”类似于儒家的中庸,即蓄养心中的精气;“养中”的要领就在 “顺任自然”,这样做才不致给自己招来灾祸,也就解除了叶公子高所担忧的“人道之患”。
庄子认为“自事其心”可以解除“阴阳之患”,这与前面的“游心”相似,也就是要侍奉自己的内心,以心为主,这样就可以做到“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乱世之中做到宠辱不惊、关注自己的内心,自然不会导致身体失调,而能顺着自己的心走。
(三)“顺而化之”的教育方式
第三则故事,庄子通过蘧伯玉之口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庄子认为无论是育人还是养虎或是喂马,都要顺着他们的性子制定出合适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教育没有特定的方式,要懂得顺而化之。引导顺达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
(四)以无用为有用
后四则故事中庄子向人们阐释了“无用之用”。庄子认为,散木看似不中用,却能使自己尽享天年,这正是他的大用;身体残缺的人不仅能享受天赋宿命,还能逃避政府的征兵,这也是他的大用。庄子提出 “求无所可用”“以无用为大用”,这样就能不被当道者所役用,可以保全自己进而发展自己。且庄子认为这种无用在神人看来实则为大祥,“此乃神人之大祥也”。这正是神人与众不同之处,他们所以为的不祥和常人所以为的不同,神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庄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看到世人看不到的一面,“世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世人只知道展现才华是有用的,却不了解有的时候看似无用才是真正的有用。庄子的处世之道是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的无奈,“无用”往往是在乱世保全自己的最好障眼法,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大用。
三、结语
庄子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人间世》中他所关注的仍是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人间社会。他所倡导的不是消极逃避,而是怎样更好地生存下去,并且用他智慧的目光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处世方式 。所以《人间世》中庄子所主张的处世之道并不是消极避世,是他自己对于这乱世的感受而主张的独特却又无奈之法。
①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1页。
②③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页,106页。
④ 何善周:《〈庄子〉研究》,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84页。
⑤ 薛冬梅:《人生困境及其解决——以〈庄子·人间世〉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