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青铜时代》的颠覆性及解构性
2019-07-12张琳幸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张琳幸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界流行起一种重写与戏仿之作,在这些作品中,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占有重要的地位。《青铜时代》中的三部作品,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叙事手法上,都达到一种颠覆,具有极强的解构意义,值得我们探寻。而笔者也将立足于叙事学的角度,对这一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颠覆性及其解构意义做一个综合的研究。
一、冲破传统藩篱,追求自由思想
《青铜时代》的三篇作品均取材于唐传奇。《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分别取材于《太平广记》中的《红线传》《虬髯客》和《无双传》。但是这三篇小说却又并不是完全与这三篇传奇一样,而是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戏仿和重写,使之带上了王小波的个人色彩,并进行了一系列叙事实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从传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知识分子无不是有智慧、有胆识、有责任的,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从现当代一些作品来看,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到了王小波这儿,他将知识分子身上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全然抛开,代之一种传统文人身上少有的痞气。王小波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知识分子处境以及知识分子精神的批判,将传统的精英意识渐渐解构。
《红拂夜奔》中讲述的王二是一名大学老师,他自由地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在李靖与王二之间切换,将两个故事杂糅在一起,叙事主体、客体随意转换,造成一种解构之势。李靖从最初的有理想、有活力慢慢变得无趣,失去知识分子的个性。作者对这种转变进行了批评,并暗示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市场。充满个性与活力的知识分子在和市场格格不入的情况下,不得不顺应市场,丢掉自己的活力,变得庸俗并随波逐流,这是知识分子在市场大潮下的必然命运,而王小波正是通过对这种命运的批判来消解精英意识。
这种对知识分子以及精英意识的解构,都很明显地体现了王小波追求自由的内在精神。王小波曾经说过,他的小说真正的主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王小波笔下的世界是荒诞的,异化的。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的生存变得无比困难。在王小波的笔下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庸俗的、无趣而又没有智慧的。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的生存充满了威胁和困境,而王小波正是用他的自由思想来反叛这无趣的世界。
王小波作品中人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红拂夜奔》中,李靖奉旨建造长安城,长安城被建造为一个四四方方、毫无活力的城市。这种体制之下的人各司其职,没有一点创造活力,正是当下的现实,作者在重构唐传奇的过程中,利用历史的故事指涉现实,批判了这种无趣无爱的现实环境。在行动方面,人们的行动不受自己支配,而是被限制。王小波正是通过对人类这种生存状态的揭示,揭露社会的无趣、无爱与无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扼杀天性、冷酷伪善的社会,在这里,人的生存权利得不到保障,毫无自由可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
王小波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性描写,这是王小波作品中最无法忽视的体现自由思想的一点。可以说性描写是王小波作品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笔下的性大胆而又直白,裸露但不色情。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大量描写性行为,就是希望借此来表达他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从而达到对传统无性写作的一种反叛。在王小波的作品中,主人公虽都是知识分子,但不再像传统知识分子一样禁欲,而是随着自己的本心。作品中的一系列对性的描写,正是体现了知识分子由禁欲主义向纵欲主义过渡的一个转变,以此揭示知识分子文化精神的转变。
由此可见,《青铜时代》中的三篇小说虽然都取自唐传奇,但不论是从人物设置还是故事情节上都对原本做了很大的改动,完成了与历史的分化,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地位。王小波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打破历史与现实、荒谬与理性、虚构与真实的界限,达到一种解构。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知识分子文化命运、文化处境、文化精神转变的全方位的揭示,展现了与以往的知识分子不同的面貌,达到对传统知识分子以及精英意识的一种解构。但作者并不仅仅限于解构,作者在解构历史的同时,进行了重构。
二、颠覆传统叙事,营造叙事迷宫
王小波是很注重文体实验的一位作家,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采用了新型的现代叙事手法,生动而又新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技巧的发展作了很大贡献。《青铜时代》作为王小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集,更是他现代叙事实验的集大成之作,从《寻找无双》到《红拂夜奔》再到《万寿寺》,不仅故事越来越完整,篇幅越来越长,叙事也越来越复杂,使用的技巧也越来越多,最终在《万寿寺》中他对叙事技巧的使用可谓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并与以往的小说叙事有很大不同,达到一种对传统叙事的颠覆。
作者习惯于将多种叙事视角来回自由的转化,使读者在不停的变化之间获得一种阅读兴趣。王小波的许多作品都不止一个叙述层,比如《万寿寺》,失忆的王二根据自己的手稿以及没有丢掉的技能讲述着薛嵩和红线的故事。这里就有了两个叙述层,一个是现实中的王二及其工作地点万寿寺,第二个就是故事中薛嵩和红线。这样自然就出现了两个叙述视角,并在它们中间不停转变。在第一层叙述中,王小波使用限制性的第一人称叙述,由于王二是一个失去记忆的人,他在寻找记忆,读者仿佛也与王二进行了一次寻找记忆之旅。这种视角从人物出发来展示其所见所闻,具有别的视角所不具备的优势。读者跟随着叙述者,而叙事者就是文中的人物,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到了第二层叙述,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进行叙述。这种视角使得读者可以跟随着叙述者从容而又完全地了解整个事件,得到一种全知的快感。当叙述王二时是第一人称,而当讲述薛嵩时是第三人称。这两种叙述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当它们不停转化的时候就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而在末尾,薛嵩在修塔,而王二在修厕所,二人好像融为了一体,让全文的叙述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这种繁复的叙述方式,在以往的作品中十分罕见,王小波不仅作了史无前例的实验,并达到很高的水平。到了王小波这里,叙述变成了一种游戏,他可以自由调配叙述的方式,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这种写作方式是对传统正统叙事的一种创造性反叛,正是因为这种反叛,使传统的叙述被解构,并由作者建构起了现代的、新型的、创造性的新的叙述方式。
王小波小说中对叙事时间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十分自由。在《青铜时代》中,他有时穿梭古今时空,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形成一种对称式的结构;有时又不断重复叙述一件事情不同的发展方式,让时间不断地回到最开始,不断地从头叙述。在这里,叙事时间已经不再是以往小说中所使用的顺序,而是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结合,并运用现代手法,打破时间进行重组。这种叙事时间无疑是对传统叙事时间的一个最好的颠覆。
在《红拂夜奔》中,现实世界的王二与历史世界的李靖不断地交叉,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断地穿梭古今,并用王二与李靖的命运遭际相互映衬,他俩可以说是一个人,也可以说是两个人,由体制外到体制内,最后失去生机与活力。他们的相互对比使文章形成一种对称式的结构,李靖的下场就是王二的未来。这种时间的安排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并能够预知文中人物的下场。
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对时间的调配使得他的小说叙事就像是一座迷宫,有时清晰可见,有时却又完全找不到出口,这种叙述时间也是以往小说中不曾大量涉及的,作者就这样达到了对传统的一种颠覆。
纵观整个现当代文学史,王小波可以说是叙事高手,他用颠覆传统的手法以及技巧在小说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并取得了成功。正是用这种自由的、颠覆的叙事手法,王小波实现了对传统叙事的颠覆,为现当代文学叙事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总体来说,王小波的作品是与传统作品有很大不同的,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叙事手法上,王小波都用他的智慧和勇气进行了尝试和探索,颠覆了传统无智、无爱、无趣的社会现实,将这种颠覆性放在一个大的意义之下,我们可以说王小波的作品拥有一种解构意义,他解构精英意识,颠覆传统叙事,这些无不具有先进的现实意义。自王小波逝世以来,对王小波的研究就形成了热潮,至今还未消退,而王小波小说中展现的深度是远超过当时时代的,一些问题在今天依旧适用,所以,对王小波的研究还远未结束,还不该就此停住,我们应该继续结合当下,在寻找王小波作品更深意义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颠覆性及其解构意义。
① 王小波:《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