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发的重量
——《会见日》创作谈

2019-07-12湖北曹军庆

名作欣赏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吸毒者头颅冥想

湖北 曹军庆

头发比头颅更有重量,即使脑袋上头发日渐稀少的时候,甚至即使脑袋上已经没有了头发的时候,我仍然这样想。这样一种观念植根于我的童年时期。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为了让我理发,总要这样告诉我:头发无四两,理了轻千斤。意思是尽管头发没有四两重,只要你理发了,就会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一样一身轻松。乡村剃头匠挑着剃头担子走村串户,我坐在皂角树下,坐在剃头匠随身带着的凳子上理完发,果然步子轻快了很多。当时我的疑惑是头发只剪去了那么少,为什么身体会轻那么多呢?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事实上我的体重并不能因此而真正降低。比如——如果我用秤称一下自己的话,我就会发现:我被剪去的头发在重量上其实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很长时间都没有说服我。直到现在,每次理发我都会无端地相信自己轻了很多。

后来当我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开始渐渐明白,头颅不仅是生长头发的地方,同时也是生长思想的地方。正如思想里面可以生长思想,故事里面也在不断地繁殖并生长新的故事。它们生长的方式与头发的生长方式非常相像。深夜里突然惊醒,当我在黑暗里谛视寂静,我能那么清晰地听到头发生长的声音。那同时也是故事生长的声音。故事的讲述者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冥想者,更是一个倾听者。他倾听头颅内部故事成形时嘈杂的吵闹声。它们像头发一样密密地生长。冥想、倾听、讲述,但是冥想者头颅里的故事是无形的,只有把它书写出来,故事才能最终完成。因此作家的写作就是为思想赋形,为故事赋形。我有时候会这样类比,每写完一个故事,我就像理了一次发那样轻松。也就是说故事也有重量,它既非固体也非液体,却有真实的重量压迫着我。

自从母亲告诉我头发有多么重,我至今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那样告诉我,但是我坚持认为她说出了某个秘密。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的讲述者也就是作家的头颅是个“搅拌机”。我把各种不同的故事投入到搅拌机里面去,我把故事的胚胎、内核以及故事的各种边角余料投入到头颅的搅拌机里面去。我看到它们被搅拌、被破碎,然后它们生成新的东西。我喜欢耽于冥想,常常看着很明确的事物发呆。那些我眼睁睁看到的物象在我发呆的时候并没有进入到我的头颅。我依靠回忆,我道听途说,我天马行空。我去想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我在可能的基础上想象不可能,或者在不可能的基础上想象可能。回过头来看,我确实用这种方式讲述过很多故事。我讲述过很多县城里的故事,在那种地方我身临其境欲罢不能。是啊,我了解县城。县城里的人彼此都有关系。每个人的故事都在一个庞杂的相互纠缠着的关系里面。记得我和一个朋友聊天时说过,如果要给县城写一部大书,那么这部书的题目最好就叫“关系”。因为通过书写,你可以把县城里所有的人都归到一张关系网中。这不是天方夜谭。在某个餐桌上,几个原本陌生的人聊着聊着,说不定就能扯上很久远的亲戚关系。大街上两个争吵斗殴的人,他们争强斗狠,各自打电话叫来了自己的帮手,但是没想到他们叫来的帮手却是同一伙人。嗜酒者、小混子、以赌博为生的人,抑或潦倒不堪的小人物,有可能和县城里很体面的人物曾经混在一起。小偷有可能和警察同桌吃饭。他们是一个人的亲戚以及亲戚的亲戚,或者一个人的邻居以及邻居的邻居。以此类推,他们又可能是一个人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一个人的同学以及同学的同学,一个人的战友以及战友的战友。县城是如此的盘根错节,人人都能扯上点关系。于是我写的每一个故事都不过是“关系”这部大故事中微不足道的片段或节选。我所写到的所有关系也都不过是“关系”里面的某个切面或局部。所以写作就是盲人摸象,永远只能写到局部,再完整的作品也只能是节选。基于此,我告诫自己要不慌不忙地写作,因为有可能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过是“未完成品”,都是“未完成状态”。即使完成了的作品也只是未完成品。焦虑没有意义,局限是命定的事情,谁也摆脱不了。

到了2017年,我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吸毒,这个家庭很快就会返贫。正是这个说法让我看到了极其简单的事实,伦理的悲剧和破碎的命运。在此之前我们都听到过吸毒者的故事。吸毒者也都是普通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但是有影视剧,还有新闻以及网络资讯,吸毒者和贩毒者的故事被制作被传播。他们在那些故事里成为很“新闻”的人,或者很“文艺”的人。他们面目模糊或者千人一面,具有传奇性,或者被妖魔化。虽然有警示作用,却又好像距离我们很遥远。于是我很想知道他们的真实面貌是怎样的。有一位朋友说,吸毒者并不只有他们自己,在他们身后还有另外很危险的关系。她说那些关系呈几何级数增长。这里又说到关系,关系无处不在。我想要去除掉他们身上那些被传说被讲述的东西,去除掉他们在影视剧中被塑造的形象,将他们恢复成他们原本的自己。就像艾滋病人,就像乞讨者、卖淫者和其他一些身份可疑的人,我们都知道有这些人存在,但是我们不靠近他们,我们远离他们,我们像对待病毒一样警惕着他们。可是我想讲述他们真实的故事,我想知道他们的真相。远离他们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他们,警惕他们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需要关爱。因此我选择了一个强制戒毒所在里面体验生活。我和戒毒学员和公安干警住在一起。我在里面住了几个月,面对面地观察他们,采访他们。如果我说我在他们面前灵魂受到了震撼,这样说实在太轻描淡写了。但是我又没有另外的说法。我看到他们求教和自救的欲望有多么强烈,如溺水者从水面伸出呼救的手势。

每个月的十五号是强制戒毒所的会见日,这天戒毒学员将和前来探视他们的亲友会面。我站在他们中间,从他们的眼神进入他们的内心。那天我突然有了写一部《会见日》的计划,就把这个日子作为这本书的书名。那些涉毒者他们都将在这天出场,在这个日子里进进出出。有时候我还是会冥想,我到现在依然保持着冥想的习惯。我采访他们,他们对我讲述的所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我会看到某些缺口。所有的讲述包括作家的讲述统统具有“选择性”,我在冥想中去弥补那些缺口。我将会为《会见日》写一系列故事,就像我会为县城写一系列的故事一样。一系列的“会见日”故事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系列的人物传记。这是我的计划,我在他们的传记中去还原他们。作家是记录者,也是见证者。我在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并不有意从他们的故事里“提炼”什么。好的故事或许就是故事本身,任何试图从故事中抽离出某种意义的努力——都有可能歪曲这个故事。我必须保持故事原貌,不令其受损,但是我同时又要保持虚构和想象。《会见日》的写作大体就是这样。我希望它也可以具有“头发的重量”。

猜你喜欢

吸毒者头颅冥想
浅析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
《冥想》
冥想
冥想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拒绝“毒”侵要打持久战
吸毒者
冥想
嵇康·绝响
会说话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