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化”的技师学院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2019-07-11俞骋
俞骋
关键词:技师学院 机电专业 高技能人才
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城市,宁波正加快推进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在此背景下,培育更多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热议的话题,亦成为时代和社会赋予的新诉求。
聚焦宁波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呈现出供求结构严重失衡、人才总量极度短缺的特点。据宁波市人社局2016年9月发布:技能型人才总量为120.8万名,高技能人才30.7万名,仅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25.4%。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了1.65、6.31、7.79。有鉴于此,笔者学院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抓手,进行了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实践探索。
一、现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虽然技工院校一直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然而现有的研究表明:其培养的人才尚不能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笔者以“高技能人才培养”“技工院校”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检索获得期刊论文150篇,学位论文10篇。对上述论文运用元分析后发现,当前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培养目标偏失
许多学院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能本位”错误、简单地理解为“技能本位”,忽略了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信念、创新意识及职业行为规范的培养。
2.课程体系脱节
许多现行的专业课教材来自高校相关教材的压缩或简单改编,亟须建立与企业需求准确对接的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标准匹配课程体系。
3.实践平台单一
传统的教育采用“理论学习+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平台过于单一,缺乏融合技术攻关、研修开发、设备改良等创新元素于一体的多元实践平台。
二、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針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学院机电专业以“素能本位”为核心,以“技能+”为目标导向,强化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建设,明确“高技能人才”的“三化”(专业化、职业化、复合化)培养规格,实现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之间的校企对称性共赢。具体开展了以下实践探索。
1.寻求校企共谋点,协同制订培养标准
学院先后成立 “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就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讨把脉,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会议讨论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安排等专业建设问题,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对称,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2.强化校企对接点,订制开发企业课程
聚焦“高技能人才”的“三化”培养目标,实现对企业的精准供给,学校主动对接企业,与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开发“双鹿课程”等符合企业生产实践需求的企业化课程。定制开发的“企业课程”,丰富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教学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项目对接。这种校企深度融合的做法,使得学生技术技能更加专业化,弥补了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用人标准相脱节的缺陷,缩短了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适应时间,补齐了企业关键技能岗位时常遭遇“技工荒”的发展短板。
3.找准校企切入点,构建职业教学情境
(1)引厂入校:将校内实训工厂化。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布置实训车间,将企业生产流水线引入学校实训车间。如笔者学院电气专业实训室与鄞州赛艾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生产工业机器人自动生产线,生产LED高亮度信号灯、报警器、移动照明等产品,一改以往工作任务零散、分割的现象。既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互相协作、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2)进厂办校:将校外工厂课堂化。以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抓手,将技能课堂与实训教学延伸到企业车间,以企业产品作为实训内容,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研发实训教材。如笔者学院将机械专业部分实训设备搬迁至校企合作单位——星箭航天有限公司,共计普通机床10台、数控车床20台,3—4年级专业学生按时赴企业参加实训,学生毕业两年后鼓励进行创业,承包企业产品开发项目。
4.寻找校企激发点,劳动模范进入校园
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本位”的层面上,爱岗敬业、执著奉献、精益求精等良好的职业精神必不可少,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正是这种素养的极致体现。笔者学院率先在宁波市进行“劳模进校园”的有益探索,让劳模们用职场淬炼后形成的精神之光勉励同学们“德修身、技立业”,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同时聘请了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王剑浩先生等三位全国、省劳模担任学生校外辅导员和成长导师。
5.培植校企生长点,打造产教融合平台
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是评判“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之一。笔者学院以校企融合为生长点,打造创新教育培养平台。机电类师生共同研发的国家专利“轴承内圈全自动滚棒超精机改造项目”被余姚庄宏亿轴承有限公司应用,并成功帮助企业每年节省人力资本180万元,年收益可增加300万元,受到企业欢迎;机械专业学生邵立波同学承接了电动玩具中一个驱动齿轮的注塑模具,正式投入企业批量生产。唐震同学承接了水壶底座接地端子模具,获得市模具协会颁发的技工院校模具专业学生“优秀奖”。
三、成果取得的成效
1.学生技能水平大幅提升,毕业生供不应求
笔者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实践探索,助推了机电类学生技能的成长,近3年高级工通过率高达100%,技师通过率96.7%,技能抽测一次性合格率99.2%。5年全国技能大赛中共获得3金7银5铜,累计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51人次,省级28人次,市级105人次。
毕业学生每年呈现企业“一抢而空”的“怪现象”,近年来企业提供岗位数和求职者比例平均高达6:1,学院被评为“全国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这一现象被浙江电视台、《宁波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近3年机电类毕业生第一年平均工资薪酬超过3860元,技师学院毕业生中目前已有230多名学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精工强匠”的人数占总毕业生的35%。
2.以过硬技术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学院以高技能人才育人模式培养的学生和师资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共享发展成果。
为宁波利顺达电子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为被台风损毁的设备制定修复方案和具体的修复步骤;机电类师生共同研发的国家专利“轴承内圈全自动滚棒超精机改造项目”被余姚庄宏亿轴承有限公司应用,并成功帮助企业每年节省人力资本180万元,年收益可增加300万元,受到企业欢迎。
为星箭航天有限公司解决了球体表面钻微小深孔的技术难题,相关作品在参加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中获得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盛赞。
3.提升了机电类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品牌效应凸显
在笔者学院一系列高技能人才培养举措的推动下,机电类专业目前已拥有省骨干专业2个,省示范专业2个,省品牌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习实训示范基地2个,电气技术应用实训中心获评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同时是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市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标准建设项目等。
四、小结
通过实践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育人模式,笔者学院机电类毕业生完成了从“技能操作型”向“技术应用型”的华丽蜕变,深受企业青睐,同时,机电类专业的办学层次有了显著提高。笔者学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实践性探索为同类学院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范本;为破解职业院校高水平实践教师难觅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实践支撑;也为职业教育对接“中国制造2025”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沈剑光.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宁波实践——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
[2]张磊,张弛.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职业流向及职业能力框架[J].职教论坛,2016(10).
[3]王威威.校企脱节现状分析和解决方式探究[J].学校管理研究,2014(36).
[4] 鲁武霞.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作者单位:宁波第二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