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7-11陈莉莉
陈莉莉
(费县东蒙镇卫生院,山东临沂 273421)
骨折指扭伤或摔倒等间接暴力或冲撞打击牙砸等直接暴力造成骨结构断裂或位移的情况,而下肢作为人体最为重要的承重部位,其骨折发生率相对较高。由此可见,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1-2]。目前临床治疗下肢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以外固定手术及内固定手术最为常见。同时,肢体肿胀是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普遍与静脉回流障碍、活动受限及周围组织受损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属于骨折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鉴于此,该文以2016年6月—2018年7月为研究时段,重点探究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进入该院骨科手术治疗实行常规护理的57例下肢骨折患者划分为对照组组,将2017年7月—2018年7月进入该院骨科手术治疗实行个体化护理干预的57例下肢骨折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22,平均年龄为(41.7±6.5)岁;观察组 57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6:21,平均年龄为(41.8±6.4)岁。结合以上具体资料发现,所有纳入对比的患者各项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年龄及性别等,换而言之所有患者具备对比的研究价值,并且该次研究明确要求所有患者及其家属提前阅读签署实验同意书,以了解实验内容及明确实验流程为前提条件,该实验得到当地伦理协会的审核同意。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个体化护理干预,即:(1)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受教育程度选择相应的健康宣教模式,尽可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肢体肿胀的原因及危害,侧重于讲解术后注意事项等方面知识,大大提高患者对于肢体肿胀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及肢体疼痛干,大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护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使用皮尺测量记录患者患肢与健肢间周径差值,用于评估患者肿胀程度,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疼痛感,观察患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静脉血流充盈情况及肿胀程度;(3)护理人员于术后使用古弹力绷带及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患侧肢体,避免手术伤口出现渗血情况,以患侧肢体有压迫感且不影响远端血运为最佳,切忌包扎过紧且持续包扎3 d后密切观察患侧肢体的远端血运情况;(4)护理人员通过垫高气垫、软垫及使用绷带悬吊等方法抬高患侧肢体20°~30°,有利于患侧肢体血液快速回流,并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扣背更换体位,预防部分关节及皮肤长期受压,大大降低压疮总体发生率。
1.3 判定标准
皮肤状况良好且无任何肿胀情况为0度肿胀、皮肤轻微肿胀且出现皮纹为Ⅰ度肿胀、皮肤紧绷且皮肤温度略高于正常皮肤无任何皮纹为Ⅱ度肿胀、皮肤紧绷且合并出现张力性水泡为Ⅲ度肿胀[3-4]。同时,分别向2组患者发放VAS评分量表、FMA评分量表及护理满意评分量表评估其疼痛程度、肢体功能恢复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并且记录肿胀症状的消失时间。
1.4 统计方法
该实验选择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及数据处理,将百分率视为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且选择χ2为检验标准进行研究,将(±s)视为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且选择t为检验标准进行研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对比
对照组0度肿胀42例、Ⅰ度肿胀7例、Ⅱ度肿胀5例、Ⅲ度肿胀3例;观察组0度肿胀51例、Ⅰ度肿胀5例、Ⅱ度肿胀1例、Ⅲ度肿胀0例。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0度肿胀、Ⅰ度肿胀、Ⅱ度肿胀及Ⅲ度肿胀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明显,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VAS评分、FMA评分、护理满意评分及肿胀消失时间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明显,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VAS评分(分)FMA评分(分)护理满意评分(分)肿胀消失时间(d)对照组(n=57)观察组(n=57)t值P值2.85±0.61 1.83±0.42 5.698<0.05 74.06±8.32 88.15±8.53 7.493<0.05 8.05±0.78 9.16±1.77 6.327<0.05 4.62±0.65 6.82±1.28 7.137<0.05
3 讨论
近年来,受社会老龄化及建筑行业交通行业蓬勃发展的影响,骨折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以下肢骨折最为常见,得到临床层面的高度关注。肢体肿胀作为下肢骨折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与血肿、体液回流障碍、血浆胶体渗透压力下降及包扎固定不当等多方面因素间存在着密切联系[5-6]。同时,不及时消除肢体肿胀不止大大增加患者痛苦,更可能压迫患者神经血管阻碍其远端血供,严重延缓伤口骨折的愈合速度,甚至可能引发组织坏死感染。如何预防消除骨折术后患侧肢体肿胀,是护理人员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个体化护理干预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着重强调向患者普及术后肢体肿胀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大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实行个体化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减轻术后疼痛感,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术后肢体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