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诊下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19-07-11成旭静
成旭静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下肢骨折是外科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类骨骼损伤病症,目前临床上对不同类型的下肢骨折患者多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者手术方法进行治疗[1]。由于下肢骨折的愈合程度以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是评定下肢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2],因此,如何加强下肢骨折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目前临床治疗中需要重视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随机择选120例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该院骨科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抽签法将患者进行护理分组,对照组(60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予以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情况进行统计学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均随机抽选自该院骨外科收治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年龄均在18~62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36.6±5.1)岁;47 例女性,73 例男性;骨折部位中,42例胫腓骨骨折,47例股骨骨折,28例胫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骨折原因中,45例机械损伤,64例为交通事故损伤,11例为其他损伤。抽签法进行120例患者的护理分组:对照组60例患者,年龄均在18~62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36.2±5.0)岁;23 例女性,37 例男性;骨折部位中,21例胫腓骨骨折,25例股骨骨折,13例胫骨骨折,1例跟骨骨折;骨折原因中,22例机械损伤,33例为交通事故损伤,5例为其他损伤。观察组60例患者,年龄均在18~62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36.9±5.4)岁;24例女性,36例男性;骨折部位中,21例胫腓骨骨折,22例股骨骨折,17例胫骨骨折;2例跟骨骨折;骨折原因中,23例机械损伤,31例为交通事故损伤,6例为其他损伤。经过临床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原因等基本病历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已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能够进行临床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具体包括:(1)组建循证护理小组,提出下肢骨折的对应循证问题,并进行相关循证护理支持的查找;(2)治疗护理,针对下肢骨折患者存在出血、肿胀、疼痛剧烈等症状问题,逐一进行止血、消肿、镇痛、吸氧、输液等对应护理治疗,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强调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并对出现休克等严重问题的患者立即予以抢救处理;(3)心理疏导,医护人员要详细向患者说明和解释临床检查、治疗的内容方法、流程周期、预后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尽可能地消除患者的焦虑、害怕、忧虑等负性情绪,树立治疗信心;(4)其他护理,积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加强疼痛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科学饮食等,并保证病房环境的温度、湿度、清洁、通风等,叮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1.3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χ2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
统计学比较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为81.67%和95.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结果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n(%)]
2.2 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统计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75.00%,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骨折一直是骨科临床上比较多发的损伤病症,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由交通事故、机械损伤等造成的骨折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3]。循证护理是近些年基于现代护理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它通过研究临床实际情况以及现有医疗资料,为患者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计划方案,并通过证据转化、传播、应用的逐层推进来实现护理服务[4-5]。临床研究表明,在该次随机选取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中,采用循证护理的患者,其护理总有效率和护理总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5.00%和91.67%,较之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81.67%,75.00%)均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其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应该给予广泛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