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作用分析

2019-07-11舒晓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静脉

舒晓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甲乳外科,湖北武汉 430000)

据临床相关研究发现,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为了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需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提高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重视程度,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1]。该研究对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46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较为理想。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92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46)与对照组(n=46)。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后确诊为肝胆胰恶性肿瘤,且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在知情后自愿加入该次研究,同时排除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传染疾病者、精神疾病者以及无法完成该次研究者。研究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 34~78 岁,平均年龄(56.6±7.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与中专23例,大专及以上11例;疾病类型:肝癌18例,胆囊癌11例,胆管癌9例,胰腺癌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7.3±7.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与中专20例,大专及以上12例;疾病类型:肝癌16例,胆囊癌12例,胆管癌10例,胰腺癌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疾病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为患者创造干净、整洁、温湿度适中的住院环境,并保持病房内通风良好;术后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为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普及,并发放疾病知识小册供患者阅读与了解。研究组进行综合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健康宣教:由于很多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缺乏了解,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可采用健康讲座、一对一讲解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详细讲解肝癌、胆囊癌、胆管癌及胰腺癌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对于患者所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耐心地解答,若患者年龄较大、理解能力较差,则需耐心地进行多次、变换方式地讲解,直至患者可完全理解为止;(2)心理干预:由于很多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中年患者生活压力较大,其在知晓自身疾病后,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甚至绝望等负性情绪,极易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导致预后不理想,因此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只要坚持治疗就有康复的可能,在沟通过程中,认真观察其情绪变化,并给予针对性的安抚与疏导,同时邀请一些康复情况良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向其他患者讲述自身的康复经历,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治疗的信心;(3)饮食指导:术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首先患者需进食流质食物,然后再逐渐过渡为半流质、普食,同时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尽可能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食物;(4)运动指导:术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主要是要求患者每天早晨主动地进行床上主动运动,包括屈曲踝关节和足趾运动等;(5)并发症预防:术后,护理人员立即帮助患者穿上弹力袜,同时采用间歇性充气装置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并定时观察患者下肢温度与肤色,若发现下肢略微肿胀,立即通知临床医师并积极协助处理;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1)生活质量:参考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进行评定,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4个维度,各维度最高评分为100分,最低评分为0分,评分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高;(2)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护理方法、技巧以及态度等,最高评分为10分,最低评分为0分,当评分为9~10分为非常满意,评分为7~8分为一般满意,评分为6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研究者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2例,而对照组出现9例,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 (4.3%VS 19.6%),研究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60,P<0.05)。

2.2 生活质量

干预后,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①P<0.05。

组别 生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images/BZ_137_876_366_927_409.png心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images/BZ_137_1340_380_1391_423.png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images/BZ_137_1794_382_1845_424.png总体健康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6)研究组(n=46)t值P值42.6±7.5 41.0±6.8 1.072>0.05(47.3±6.7)①(54.0±7.2)①4.620<0.05 45.3±6.9 44.2±6.5 0.787>0.05(49.0±7.8)①(57.5±6.4)①5.714<0.05 44.3±7.6 43.6±6.5 0.475>0.05(48.0±8.0)①(56.7±7.5)①5.381<0.05 44.6±6.8 44.0±7.5 0.402>0.05(47.0±6.8)①(54.0±7.1)①4.829<0.05

2.3 护理满意度

研究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46/46),较对照组82.6%(38/46)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肝胆胰恶性肿瘤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目前,临床对肝胆胰恶性肿瘤主张手术治疗,手术疗效较为理想,但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而临床发现,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手术创伤导致血管与其周期组织损伤,从而激活了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促使凝血因子数量上升,从而导致患者下肢血流速度下降,使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引发下肢静脉血栓[3]。为了有效提升肝胆胰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很有必要的。

以往,临床在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常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虽对临床疗效具有一定提升效果,但护理缺乏针对性,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仍较高[3]。该研究对46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发现,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干预后,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表明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如下: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于肝胆胰恶性肿瘤的认识,促使患者发挥自我效能,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存在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及绝望等负性情绪,提高其心理舒适度,不仅可促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也有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4];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与运动指导可提高患者饮食和运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不合理饮食与运动影响病情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对患者进行并发症预防护理可及时有效地减少下肢静脉血栓诱发因素,避免下肢血液达到高凝状态,从而显著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4]。

综上所述,在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对护理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静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