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下肢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分析
2019-07-11邓威
邓威
(南充果城骨科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
下肢与足部皮肤以及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大部分都是由于机器绞伤、交通事故伤等造成的,在患者出现损伤之后,其骨质肌腱暴露在空气当中,这种损伤会导致患者局部软组织出现缺损,因此不能仅仅采用皮肤移植来进行治疗,首先需要对患者局部皮瓣进行修复,但局部皮瓣往往无法对患者前足和中足的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1],并且部分患者还会由于其周围皮下组织损伤比较严重,在治疗过程中无法采用局部皮瓣转位的方式进行治疗,在传统治疗方案当中,一般会采用交腿皮瓣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在这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双腿需要固定3周以上,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则属于一种新型治疗方案,更加符合患者组织解剖特性,该次研究特对该院100例下肢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探究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时间为2017年10月—2019年3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为该院下肢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例数选取100例。将100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例数为24例,女性例数为26例,患者年龄在22~70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42.2±2.1)岁,其中车祸伤 26例、机器伤24例;实验组50例患者中,男性例数为23例,女性例数为27例,患者年龄在23~70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43.1±2.2)岁,其中车祸伤22例、机器伤28例,此次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该次研究没有影响。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对患者局部软组织缺损部位的形状和大小进行观察,并且设计针对性的皮瓣,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血管进行标识,沿患者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作轴线,对皮瓣进行设定,将患者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作为皮瓣的纵轴线,将中点作为皮瓣的中心点,沿着轴线进行皮瓣的设计,皮瓣最大可为15 cm×24 cm,皮瓣的设置周缘比创面宽1 cm;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切开患者局部软组织与皮肤,沿着患者筋膜将患者的皮瓣与深部组织进行分离,然后掀开皮瓣,沿着患者的血管进行分离,一直分离到患者血管分支的起源处,切开患者皮瓣周边,然后完全游离切除患者皮瓣,将患者神经与血管进行吻合,在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与解痉治疗,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皮瓣血液运行情况。对照组患者采用植皮联合负压引流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辨别觉);(2)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率;(3)预后生活质量。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 表示,以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辨别觉等指标较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s)
注:# 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辨别觉(mm)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住院费用(元)实验组(n=50)对照组(n=50)(7.1±0.5)#8.4±1.0(110.2±20.0)#96.2±19.7(12.3±4.7)#20.0±4.9(13020.0±3467.1)#16670.0±3561.2
2.2 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率
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率,实验组患者有效率为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4.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较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率[n(%)]
2.3 预后生活质量
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较好,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 与对照组相比,P<0.05。
生命质量评分 实验组(n=50)干预前 干预后images/BZ_105_796_1790_821_1810.png对照组(n=50)干预前 干预后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心理情绪4.04±0.41 4.02±0.42 4.05±0.32 6.54±0.01 6.41±0.42 6.32±0.81 4.81±0.32 5.24±0.33 4.64±0.54(8.22±0.31)#(8.21±0.32)#(9.01±0.21)#
3 讨论
股前外侧皮瓣属于以旋股外侧动脉为主的供血动脉皮瓣,有学者通过研究人体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提出一种以旋股外侧动脉为穿支为轴心的游离皮瓣[2],而这种手术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多次被改良,目前应用效果较好。股前外侧皮瓣能够分为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而这种皮瓣在患者会阴以及膝关节附近的软组织缺损修复中比较常见,另外还在头颈躯干部位应用广泛。在临床骨科治疗过程中,游离皮瓣修复比较常用,而在对四肢软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也有着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在下肢与足部等区域[3]。
股前外侧皮瓣的皮下组织比较厚,并且能够符合患者下肢与足部的修复要求,另外患者的足部区域对耐磨的要求比较高,其次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的切取面积比较随意,如还存在着大面积的下肢损伤,再者而言,患者股前外侧皮瓣能够选择性对部分肌肉进行切取,然后对缺损的死腔进行填塞,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对于股前外侧皮瓣而言,在大部分情况下,供区都是出于闭合状态的,这样一来能够有效避免患者供区出现二次损伤。虽然这种修复方式有着比较多的优点,但是往往容易忽视解剖变异的问题,在之前的临床研究中认为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能够比较恒定的分布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的中点周围,而在手术前可以采用B超的方式进行定位,在对患者皮瓣进行切取的过程中,发现皮瓣穿支与术前探测的情况不太吻合,特别是在对于穿支的管径当中,在手术过程中无法对穿支进行二次探查,而对于女性患者而言,其大腿区域的脂肪比较丰厚,因此皮瓣往往需要进行修薄处理,这样一来会对患者皮瓣内穿支造成较大的损伤,也比较浪费时间,同时还会影响顾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但是这种技术并不适用于各种游离皮瓣穿支血管类型,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随着我国股前外侧皮瓣的研究,各种改良方式的应用也比较反感,通过术中皮瓣修整技术能够得到超薄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也比较优异,另外对于血管吻合方面而言,通过相关技术对血管进行吻合,从而保证吻合部位的血流供应,帮助患者进行局部血管重建,另外通过这种手术方式,当患者血液流向患者降支主干的时候,能够通过穿支与远侧主干分别对患者皮瓣与远端肢体进行营养,并且利用这种血流供应的方式,让皮瓣的血液灌注保持相对平衡。
在该次研究中,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辨别觉等指标较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率,实验组患者有效率为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4.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较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较好,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下肢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治疗中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能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提高,并且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