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云吸猫”文化研究

2019-07-11

传播与版权 2019年5期
关键词:亚文化猫咪宠物

郭 环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亚文化与“云吸猫”文化

亚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的,是指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而言的非主流的、次文化现象。这里的主导文化,指的是在一定族群中占主要地位的文化,它被群体中绝大多数人认同与共享。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的居于次要地位的文化。近几年,网络亚文化大量涌现,成为网络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如我们所熟知的“丧文化”“污文化”“屌丝文化”等。“云吸猫”文化属于网络亚文化的一种,一些青年在网络上通过观看猫咪的图片、视频等来满足自己现实的吸猫欲望,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下,“云吸猫”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了“云吸猫”的道路。

在新浪微博中,分别以“猫”和“狗”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19年3月6日,猫的超级话题阅读量为12.9亿,帖子4.6万,粉丝5.3万人;狗的超级话题阅读量为1.7亿,帖子3345,粉丝仅有9431人。可以看到,猫已经超越了其他动物,成了当代青年的网络新宠,“云吸猫”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亚文化,既反映了着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也代表着网络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二、研究设计

本文以量化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吸猫文化的相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SPSS 数据分析法等来研究“云吸猫”这一现象。前期设计的问卷中共包含14题,其中5题为人口统计变量,5题为云吸猫的情况调查,11和12两个量表题分别考察云吸猫沉迷程度和现实中对猫的态度,最后两题考察用户通过云吸猫获得了什么样的满足。之后通过问卷星在微信、QQ、微博等各大社交媒体,针对云吸猫群体发放,共收到有效问卷204份。

三、数据分析

(一)“云吸猫”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心理

1. 青年女性是“云吸猫”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与其他青年亚文化的传播群体一样,“云吸猫”文化群体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特点。本次调查的参与者中,女性的比例远高于男性,达到了77.5%。

调查的对象大多数是18到25岁之间的年轻群体,占所有参与调查对象的90.7%%,其中,18到21岁这一群体更为凸显,占总人数的55.9%。将调查者的年龄取平均数后,得到的平均年龄是21.21岁。由此可见,年轻群体是云吸猫文化的主要传播群体。生活中年轻人接触网络的时间更多,更偏向图片、视频这种传播方式,表达方式也更加感性,因此网络上猫咪的萌照、视频等更容易戳中他们的内心。

2. 学生是“云吸猫”文化的主要群体。在对“云吸猫”群体的学历和职业进行统计之后,我们发现这一群体的学历集中在大学本科,有65.2%的人为在读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在职业结构中,以学生群体居多,达到了24.8%。这一部分青年接触网络的时间相较于其他群体更多,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更高。此外,学生群体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在生活中无法独立养猫,这也会促使他们开始探寻其他渠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二)社交媒体助力“云吸猫”文化的传播

在对开始吸猫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除了58.3%的人是自己发现后开始云吸猫外,排在第二的是受到网上吸猫人的影响,从而开始云吸猫,达到了28.4%。因此,媒体的传播对云吸猫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就亚文化而言,它离不开媒介这个传播载体,爱猫人士在网络上通过组建群聊、创建超级话题等形式不断群体化,他们借助社交媒体这一传播影响力强、表达形式生动的媒介,让猫咪吸引着每一个爱猫人士亦或是生活中不爱猫的人。

当前“云吸猫”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微博,在所有网络媒体中占33%,第二是抖音、快手等视频网站和APP,使用人数占23.5%。这些网络媒体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传播形式以图片视频为主,对于猫咪的表现能力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也比较强;第二是具有较强的社交性,用户在这些媒体上可以参与评论、转发等与他人形成互动。当前在社交媒体上,猫显然已经超脱了动物这一实体,具有了社交的功能,成为用户发展人际关系关系的新“工具”

(三)现实宠物偏好影响云吸猫的程度

在“云吸猫”现象的背后有着较大的主体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云吸猫”行为的个体因素,我们对个体因素和云吸猫程度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性别、学历以及职业等因素对“云吸猫”的程度没有影响,而现实中的宠物偏好对“云吸猫”的程度的影响较大。

在对现实中的宠物偏好和云吸猫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体,大多数都是在现实中就喜爱宠物,并且正在或曾经养过宠物的人。在对两个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时,发现sig(双侧)=0.025<0.05,说明现实中的宠物偏好是影响“云吸猫”的原因之一。现实中对宠物的喜爱会导致“云吸猫”的频率更高,对于现实中不喜爱宠物的人,“云吸猫”的频率则会比较低。

表1 卡方检验

(四)现实行动指标影响“云吸猫”的沉迷程度

在问卷中,通过设计4个关于现实中对猫咪态度的题目,形成现实行动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侧显著性约为0,可以得到现实行动指标与云吸猫的沉迷程度显著相关,现实得分越高的人云吸猫的沉迷程度就越深。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对猫咪越喜爱、越关注猫咪的人,在网络上的吸猫沉迷程度就越高。

当代青年在网络上的行为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到他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他们会将生活中喜爱的事物带到网络上,并愿意将其分享、传播,同时对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事物,也会通过网络来获得心理的满足。

表2 相关性

(五)当代青年“云吸猫”获得的满足描述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当代年轻人进行“云吸猫”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对“云吸猫”实现的情感满足和现实满足也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何种背景的人,通过云吸猫都获得了一定的满足,但是性别、宠物偏好等影响着他们的满足内容。

1. 个人因素与“云吸猫”获得的满足统计分析。在对性别与与满足内容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男女在情感满足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现实满足方面,通过云吸猫找到了自己的兴趣领域,找到了归属感这一选项选择的人最多,分别有56.5%的男生和63.9%的女生认为云吸猫使自己在网络上找到了归属感,在塑造形象和跟风两个方面男生和女生选择的概率也较为相似。而在增强社交和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上,男性和女性的选择上则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我们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3 性别和增强社交需求满足的卡方检验

上述数据显示,在性别和满足吸猫群体增强社交的需求方面,sig(双侧)=0.028<0.05,说明性别是影响社交满足的因素之一,男性通过云吸猫更容易得到现实社交的满足。而在性别和满足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方面,sig(双侧)=0.068>0.05,说明性别和满足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这一需求没有显著关系。

2.“云吸猫”原因和获得的满足的统计分析。在对开始“云吸猫”的原因和所获得的满足进行交叉分析后,我们发现吸猫原因和所获得的满足之间的影响并不大,在现实满足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在心理满足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没有猫的遗憾这一点上则有着较大的不同。被网上其他吸猫的人吸引的人,选择这一心理满足的人数只占到31%,而自己发现后进行云吸猫的人,选择了这一满足的则达到了56.3%。

表4 卡方检验

进行进一步卡方检验,发现sig(双侧)=0.004<0.05,说明开始吸猫的原因,是影响是否实现了弥补现实中没有猫的遗憾这一心理满足的原因。对自己发现而进行吸猫的群体,这一方面会获得更多的满足。

自己发现的群体,大多数属于现实生活中喜爱猫咪、渴望拥有猫咪的人,因此他们会试图在网络上寻找猫咪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并且通过云吸猫来满足自己现实无猫的遗憾,而受他人影响而吸猫的人中,还存在一些现实中并不喜欢猫,或对猫无感的人,但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受到了猫咪可爱形象的感染,从而开启了吸猫之路,但他们中很多人并不会选择在现实中养猫。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云吸猫”文化的主要群体大多数为年轻女性,平均年龄只有21岁,相较于其他亚文化群体来说,年龄更小。她们现实中大多数是爱猫青年,通过“云吸猫”来实现自己心理或是现实的满足。而社交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交媒体为猫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其次,社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塑造、放大了猫咪的可爱形象,受众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吸猫”对象;最后,社交媒体为“云吸猫”群体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这进一步推动了“云吸猫”文化的传播。

每一种亚文化的出现都有着特定的媒介环境因素和受众心理因素。和众多的青年亚文化一样,“云吸猫”文化从表面上看是年轻人将对猫的喜爱之情搬到了互联网上,但实质上背后却是年轻一代的精神诉求与时代变迁的投射。

猜你喜欢

亚文化猫咪宠物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宠物
抬起脚来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春之猫咪
养宠物
最小的猫咪
你适合养什么宠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