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苹果品种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2019-07-11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2.果树种质创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31)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苹果优势产区和出口基地。苹果产业在我省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生产栽培及品种选育现状来看,存在主栽品种结构单一,上市期过于集中,贮藏压力大,加工能力不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制约了我省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1 生产现状
1.1栽培面积
截至2017年,山西省苹果栽培面积达30.14万hm2,总产量575.16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水果栽植面积和产量的54.3%和60.5%[1]。全省30多个县(市、区)把苹果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产业,形成了以晋南丘陵区、吕梁山南麓边山丘陵区和晋中丘陵区为主的苹果优势栽培区[2]。
从图1可以看出,全省苹果生产主栽区集中在运城市、临汾市和晋中市,栽培面积约25.68万hm2,占全省苹果总面积的85.19%;吕梁市、忻州市、晋城市、太原市、朔州市、长治市、阳泉市、大同市有零星栽培,栽培面积共计约4.46万hm2,仅占全省苹果总面积的14.81%。
运城市是全省最大的苹果主要栽培区,栽培面积约13.51万hm2,占全省苹果总面积的44.8%;产量为413.1万t,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71.8%。临猗县、万荣县和芮城县是运城市三大主要发展区,更是全省苹果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其栽培面积达9.72万hm2,占运城市苹果面积的72%,占全省苹果栽培面积的32.2%;产量为312.1万t,占运城市苹果总产量的75.5%,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54.3%。
图1 山西省苹果栽培面积分布及产量(2017年)
1.2栽培品种分布
目前我省规模化栽培的苹果品种约10余个,主要有富士系、嘎拉系、元帅系、秦冠、华冠、美国8号等,零星栽培品种约20余个[3]。
栽培品种面积方面,从图2可以看出,富士系、嘎拉系和元帅系是三大栽培品种,栽培面积居多,占总面积的81.87%;依次是华冠、秦冠等我国的自主品种,栽培比例小,仅占3.19%和2.42%。
主栽品种过于单一,其中以富士系最具代表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富士系苹果的栽培面积达19.73万hm2,占全省苹果种植总面积的65.47%,主要分布在临猗、吉县、万荣、芮城、平陆等县(市)。另外,嘎拉系苹果的栽培面积为2.57万hm2,仅占全省苹果种植总面积的8.51%;元帅系苹果的栽培面积为2.38万hm2,仅占全省苹果种植总面积的7.89%。
栽培品种生产产量分布方面,从图3可以看出,富士系、嘎拉系和华冠产量居多,基本与栽培面积成正比,达475.79万t,占总产量的82.72%;尤其是富士系苹果,产量占总产量的66.83%;元帅系和华冠不相上下,排名第四,占总产量的4.99%,比华冠少了0.37%,华冠主要种植于运城地区,晋中市、太原市、阳泉市、朔州市等地基本没有栽培,而元帅系栽培区域分布比较均匀,各县地市均有栽培,其中晋中市栽培面积最大,占元帅系总面积的45.27%。
栽培品种发展分布方面,运城、临汾和晋中地区均以富士系为主,种植面积达17.88万hm2,产量372.00万t;其次为嘎拉系苹果,种植面积为2.40万hm2,产量59.43万t;另外,华冠、美国8号等早、中熟苹果品种面积有5.39万hm2。太原市、忻州市、吕梁市、晋城市、长治市是以红富士、元帅系为主,富士系种植面积约1.51万hm2,产量10.34万t;元帅系种植面积约0.72万hm2,产量3.32万t;阳泉市、朔州市和大同市是以国光苹果为主栽品种,面积约0.08万hm2。
栽培品种成熟期方面,我省苹果主产区早熟品种面积约3.55万hm2,中熟品种4.38万hm2,晚熟品种20.88万hm2,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1∶1.2∶5.9,晚熟比例偏大,尤其是富士系品种,栽培面积比例达到了65%以上,且远超位于第二的嘎拉系品种,比嘎拉系多出56.94%。而且,运城、临汾和晋中地区等主要生产区均是以富士系为主,嘎拉系和元帅系品种次之(图2),栽培品种过于雷同,多样化程度低,导致了我省苹果贮藏压力过大,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制约了我省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栽培品种类型方面,鲜食品种的栽培面积约28.8万hm2,占全省面积的96%以上,加工品种仅有0.03%,且仅在运城市和太原市有零星栽培。
图2 我省主栽品种的栽培面积情况(2017年)
1.3品种选育现状
我省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苹果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研究,目前,保存品种资源有170个左右[3]。在品种选育方面,育种目标以“选育优质、丰产、耐贮和抗性强的鲜食品种”为主,先后审(认)定品种20余个。其中,晚熟品种包括红宝石[4]、晋光[5]、甜国光[5]、锦花[5]、硕红[6]、海珠短富1号[7]、丹霞[8]、红锦富[9]、绯霞[10]、晋富1-3号[11,13-14]、晋早富[12]等;中熟品种主要有柳林红[15]、丽红[16]、晋矮红[17]、新凉香[18]、晋霞[19]等;早熟品种较少,有特早红[20]、晋苹果1号[21]、六月红[22]。这些新品种在我省乃至全国苹果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品种选育亲本方面,从表1中可以看出,富士、元帅、国光是我省最常用的育种亲本,所占比例约54.54%。其中,以富士系为亲本选育的品种有7个,以元帅、国光为亲本选育的品种有5个。选育方法多以芽变和杂交为主,其中,采用芽变措施选育的品种达54.54%,采用杂交育种的有40.91%,只有1个是采用实生选育的新品种。
品种选育类型方面,选育审定的这些品种均为鲜食品种,未见加工品种的相关报道,难以满足苹果加工市场的需求和竞争。
品种选育成熟期方面,以中晚熟品种居多,占81.82%。早熟品种仅占18.12%。
2 品种发展建议
因此,从目前生产栽培现状来看,品种结构调整是我省苹果产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2.1调整选育目标
我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育种目标以“选育优质、耐贮、抗性强的鲜食新品种”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果品的品质、多样性、功能性和即时性等消费要求是越来越高,育种应根据消费需求及市场需求,重新定位,调整育种方向,要从单一的选育优质的鲜食品种扩展到选育鲜食型、加工型、功能型等品质多样化品种,同时选育抗晚霜、适宜设施栽培等多抗性和栽培多样性的品种,从而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和生产栽培需求,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2优化品种区域布局
只有在适宜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下,不同品种才能充分发挥其固有的优良特性。目前,我省中南部地区基本上均是栽种富士系苹果,其他品种规模很小,难以成气候。因此,生产推广者要掌握每个优良品种对应其规划的区域布局和配套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对全省苹果栽培区进行品种适地适栽和优化区域布局,而且,兼顾优化品种结构,扩大苹果上市时间空间和丰富上市种类,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为落实一村一品,服务三农政策,创建区域优势品牌,和发展健康产业打好基础。
2.3本土新优品种介绍
2.3.1 六月红[2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接穗,父母本为Arkasas Black × Summer Apple,2017年12月通过山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果实近圆形,果形端正,果顶较平,果点中等,果面浓红色;果皮偏薄,果肉黄白,风味香甜;可溶性固形物12.50%,糖酸比14.56∶1;在山西晋中地区6月下旬果实成熟,萌芽力较强,发枝力中等,以短果枝、腋花芽结果为主。早果性和丰产性较强,8年生高接园平均每667 m2产2 453.3 kg;抗寒性强,较抗苹果树腐烂病和早期落叶病。
表1 近年来山西省审定的部分品种情况表
2.3.2 新凉香[1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山西生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合作选育,是“凉香”苹果的条红芽变品种,2008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果实长圆形,果个大,果实条红着色,色彩鲜亮;果点中等,果柄中长,果顶较平;果皮偏薄,果肉黄白,细、脆、汁多;风味香甜、口感好,可溶性固形物14.4%,糖酸比60∶1;在山西省晋中地区8月底9月初成熟;丰产性好,5年生高接园平均每667 m2产2 871.0 kg。
2.3.3 丹霞[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中晚熟品种,是金冠的实生后代,1986年通过山西省专家技术鉴定。果实圆锥形,披鲜红条纹,底色黄绿;单果均重225 g,果皮薄,肉质细、脆;汁液多,风味香甜,口感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0%;果实耐贮藏,贮藏后期无皱皮现象;在山西省晋中地区10月中旬成熟;萌芽率中等,成枝力较强,以短果枝结果为主,早果性好,抗逆性强,树体粗放管理即可达到丰产。
2.3.4 晋富2号[1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共同选育,是宫腾富士的芽变品种,2007年通过了山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审定。果实长圆形,果个大,平均单果重235.8 g;果实条红着色,色相整齐;果肉黄白,细、脆、汁多;风味香甜、口感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在山西省晋中地区果实10月下旬成熟;果实商品率高,越冬适应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