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机制

2019-07-11黄敬宝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关村创业者素质

■ 黄敬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2488)

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是以创新和创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创业者通过自谋职位和创造岗位带动更多人就业,并能敏锐地发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失误”,通过知识和技术创新加速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和优化经济结构,故成为启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理想经济发展模式[1]。中关村是创业人才聚集的高地。探索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机制,既能推动青年创业人才理论的发展,又能促进更多的青年成长为创业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创业人才的素质。研究者认为,个人特质越接近于创业者的特质,越可能成长为创业者。Mc Clelland 1973年提出,胜任工作岗位的个人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观念、某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等[2]。 Thomas基于过程观而提出的创业胜任力有机会、关系、概念、组织、战略、承诺等6个不同维度[3]。王进认为,成功的创业人才应具备必要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并能带动整个创业团队[4]。王洁琼认为,农业创业人才的素质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三个方面来体现[5]。第二,创业人才建设的影响因素。Shane指出,业务经验、工作经验和行业经验有利于人们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6]。Watson认为,网络关系对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影响,网络关系的种类越多,异质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资源的获取[7]。陈芳认为,创业孵化是推动创业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而孵化主体分为政府主体、教育科研主体、信息金融主体、咨询服务主体、市场主体五个维度;孵化环境包括市政设施环境、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孵化氛围分为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和示范激励[8]。刘新民认为,我国创业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社会化服务政策,它们都有利于创业人才的成长[9]。

这些研究都为探寻创业人才培养做了很好的学术铺垫,但在研究对象方面,几乎没涉及青年创业群体;在研究内容方面,基本上都是相对孤立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而没做出系统性的研究,更没能揭示创业人才成长机制中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在研究方法方面,没有针对某个地区的创业者进行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更谈不上对其素质与培养展开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机制分析,结合对182名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调查数据检验,试图弥补这个空缺。

一、分析框架与假设命题

(一)分析框架

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机制就是指普通青年劳动者成长为青年创业人才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MAIR模型,成功创业必须具备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四大因素[10]。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属于创业者素质,即内在因素,具备了这两方面,才能成为具备创业素质的潜在创业者。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是创业的外在条件,这是潜在创业者转化为现实创业者的基本前提。同时,这四大创业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1)当某人下定决心要创业,他就会主动地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相反,当某人储备了较高的创业能力,创业的难度和风险也会大大降低,还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创业动机。(2)当找到了一个有市场潜力的好点子,就会想方设法获取更多的资源,而创业资源丰富的地方,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碰撞,也会擦出更多的创新火花和创业想法。(3)素质高的潜在创业者会通过创新和创意创造出更多的创业机会和资源,而更好的创业资源环境也将催生更多的创业人才。

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机制分析框架图

基于MAIR模型的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机制的分析框架(见左图),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属于人的素质;创业机会既跟时空环境有关,也与潜在创业者的商业意识与敏锐性有关;创业资源既与个人和家庭财富积累有关,也与当地的宏观环境与扶持政策密切相连。也就是说,要成功创业,MAIR模型的四个方面都离不开创业人才的素质因素;创业之前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示范三大途径培养青年的潜在创业素质,以及创业之后的干中学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地创业生态圈的功能又渗透到创业人才成长的方方面面。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青年创业人才都可能被埋没。

(二)假设命题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从创业者个体成长的纵向角度看,中关村青年创业素质的培养有前后衔接的三大阶梯。下面,就通过三个假设命题来说明。

假设命题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示范培养了创业人才的潜在素质,共同构成了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的第一阶梯。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与修炼,具备了较强的创业精神、较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去创业,而创业素质培养是一个多元参与的系统过程。调查表明,家庭、学校、政府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1],为命题A提供了一定支撑。

按青年成长的时间顺序,我们进一步将命题A细化为三个子命题。基因和遗传属于先天性因素,对人格特质有一定的影响;而学龄前的家庭教育[注]学龄前的家庭教育,一般指6岁以前的家庭教育。,包括父母的观念、语言和行为都会对子女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会对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等产生深远的潜意识影响。因此,提出子命题A1:作为第一阶梯的第一层次,家庭教育对培养创业人才的潜在素质有重要作用。

进入学龄期后很长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需要十多年,如果读硕士、博士,还要再加上6-7年;通过学校获得了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通过实验、学生活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获得一些工作技能,思想状态和个人特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高校创业教育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训练。有研究表明,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综合素质、思维方法、知识体系等大学印记对学生创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2]。基于此,我们提出子命题A2:作为第一阶梯的第二层次,学校教育对培养创业人才的潜在素质有重要作用。

面临毕业,就面临择业问题。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人排斥创业。调查表明,宁可失业也不创业的应届毕业生占23.9%,找不到工作才会考虑创业的占36.2%[13]。由于排斥创业,就不可能主动积累创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创业生态圈则会发挥社会示范作用,促使青年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并主动提升创业素质。故提出子命题A3:作为第一阶梯的第三层次,社会示范对培养创业人才的潜在素质有重要作用。

假设命题B:中关村通过优越的创业环境将潜在创业者转化为现实创业者,构成了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的第二阶梯。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青年,只有开展创业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创业人才,而将潜在的创业人才转化为现实的创业人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转化环境。

假设命题C:在创业实践中,通过干中学等进一步提升创业素质,构成了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的第三阶梯。不是说,创了业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初创企业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创业者只能在创业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并在化解经营管理问题中进一步提升创业素质。

当然,这三个命题只是基于MAIR模型的分析框架的逻辑推论,在现实中能否成立还需要通过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调查资料加以检验。

二、指标体系与调查样本

(一)指标体系

通过指标界定创业人才的素质构成,既是揭示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素质现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剖析创业人才成长的基本前提。基于前人的研究和笔者的思考,应通过四个板块构建青年创业人才的素质体系。

第一,创业特质板块。创业特质和精神主要是指创业者的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由8个指标构成。(1)成就动机,没有想做大事的冲动,一般不会选择创业;(2)目标导向,这是提高创业效率的基本保证;(3)敏锐性,即能在繁杂易变的市场上,迅速识别商机并立即做出反应;(4)责任感;(5)乐观;(6)自信;(7)吃苦;(8)忍耐。具备这些特质的青年,更可能成功创业。

第二,创业精神板块。(1)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或创意,才能保持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并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2)冒险精神,要敢为天下先;(3)合作精神。

第三,创业知识板块。它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业知识和相关的经验知识。

第四,创业能力板块。创业能力是运用创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创业问题的技能。具体包括:(1)学习与自我反思能力是保持长期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基础;(2)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3)决策能力是当机立断并做出最优决策的能力;(4)沟通协调能力,是创业者要与顾客、供货商、合作商打交道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的能力;(5)员工管理能力,要通过培训开发、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赢;(6)财务管理能力,避免资金链断裂并扩大资金流;(7)营销管理能力,运用营销管理技巧,卖出更多的产品并获得较多的利润。

(二)调查样本

笔者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对208名45岁以下的中关村青年创业者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2份[注]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企业的创办者或合伙人,即公司的老板,包括一些大公司的总裁。。调查对象中,男性127人,女性55人;高中或中专以下的学历8人,专科24人,大学本科98人,硕士41人,博士11人;理工类72人,经济管理类71人,文学、法学类23人,其他类30人[注]其中包含跨专业的情况,故所有学科的人数加总为196,大于样本数182。。

调查表明,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成就动机水平为79.4分、目标导向83分、敏锐性79.8分、责任感85分、乐观与自信82.8分、吃苦与忍耐84.8分,创新精神81.8分、冒险精神80.8分、合作精神83.8分,创业知识77.2分,学习反思与自我管理81.4分、决策能力81.8分、沟通协调能力83.4分、企业管理能力77.2分。除了成就动机、敏锐性、创业知识、企业管理能力,其他指标都在80分以上。从四大板块构成概括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总体素质水平(见表1),创业动机、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分别为82.4分、82.2分、77.2分、81分。

从与安徽青年创业者的横向比较来看,在具体指标方面,除社会责任感,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其他创业素质均较高;从创业素质板块来看,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分别高出5.3分、12.9分、10.2分[注]笔者对安徽青年创业者的调查,缺少创业知识选项;其创业动机、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分别为77.1分、69.3分、70.8分。[14]。这充分体现了中关村作为我国的创业高地,其创业者的素质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尤其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优势明显。揭示这种高素质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成长,也可为我国其他地方青年创业者的成长提供借鉴。

表1 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素质水平及各培养主体的贡献率 [注] 原始问卷中使用的是李克特量表法,在0-5分之间打分;为了更加直观,表中换算成百分制的分数。

三、实证检验: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的第一阶梯

(一)家庭教育

笔者对182名中关村青年创业者进行调查,其中家庭或亲戚朋友中有创业者的97人、占总样本的53.3%,说明家族背景与家庭成长环境对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素质形成以及成功创业有重要的影响。另外,遗传与家庭教育对创业特质的贡献率为25.4%,对创业精神培养的贡献率为24.9%,对创业知识培养的贡献率为23.2%,对创业能力培养的贡献率为24.7%(见表1)。这充分说明家庭因素、尤其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对于青年创业素质形成的重要性。

客观上,青年创业者的家庭教育跟中关村没有必然联系。但柳传志等原中科院的研究人员20世纪80年代下海创业,成为第一批创业者,也成为了中关村敢为天下先、创新、冒险、实干的精神符号。有些同龄人、尤其是北京居民,会把中关村创业精神不自觉地带入到子女教育中,影响到孩子的品格。

调查和访谈均表明家庭教育对创业者潜在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即证实了子命题A1。

(二)学校教育

根据表1,学校教育对创业特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的贡献率分别为23.9%、24.3%、24%和24.5%,都超过了23%;相比较而言,对创业特质和创业知识的贡献偏小,而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发的贡献偏大,但差异不大。

在访谈中,中关村青年创业者B创办了一家财法税顾问服务公司。她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本科和硕士都是经济学专业,并辅修了法学本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系统学习了《会计实务》《税收学》《经济法》等实操性课程,大二在老家的税务局实习2个月,大四又在律师事务所实习3个月,大大提升了其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她通过《KAB创业基础》学习,启蒙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尤其是吃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也掌握了比较系统的基本创业知识。她参加社团创业俱乐部,参观了一些创业公司,了解到企业的真实运作情况,并增强了语言表达与沟通协调能力;参加校园创业大赛,算是对自身创业素质的一次全面洗礼。这充分说明高校传授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创业教育、创业社团活动对于创业技能和经验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并为创业者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对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素质培养发挥那么大的作用,源于中关村所在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广大学生身处其中,必然受其影响;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筹集资金等方面的很多真实案例被写进了教材,中关村元素渗入他们的知识体系之中。高校每年培养出大批具有创业潜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中关村创业提供了较强的人才支撑。

调查也证实了学校教育对青年创业者潜在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也就证实了子命题A2。

(三)社会示范

根据表1,中关村生态圈创业环境对创业特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培养的贡献率分别为23.3%、23.5%、24.5%和23.4%,足以说明当地创业环境与氛围对创业素质培养的贡献;相比较,对创业知识开发的贡献较大。

中关村青年创业者C主要销售电脑配件、U盘及相关办公礼品。他中专毕业以后,先务农,后到海龙大厦打工3年,销售电脑配件,逐渐熟悉电脑硬件组装和软件安装;在销售的过程中,了解了市场需求,并锻炼了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协助老板进货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供货商,也发现海龙大厦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和巨大客源,交通、物流、餐饮等配套设施齐全,以及扶持政策的利好。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老板已做了真实的创业示范,他也可以学着自己创业了。

显然,中关村对青年创业者的重要影响源于中关村生态圈浓郁的创业氛围与环境。中关村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很集中,为广大青年,包括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实习和就业机会,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使他们更认同创新、冒险、竞争、合作等创业精神。很多创业公司逐步成长为知名企业,创业者自带光环,柳传志、李彦宏、俞敏洪等创业英雄形象更具有较强的社会示范效应,激发了青年的创业梦想和激情。

中关村优越的创业环境和富有吸引力的创业精神,通过示范效应,潜移默化地激励广大青年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即证实了子命题A3。

前面分别证实了子命题A1、A2、A3,也就从总体上证明了假设命题A,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示范培养了创业人才的潜在素质,共同构成了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的第一阶梯。

四、实证检验: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的第二阶梯

(一)丰厚的创业土壤

根据笔者对182名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调查,中关村的创业资源、环境与政策对于成功创业的影响程度为74%,说明影响较大。

在访谈中,中关村青年创业者D开发全地形移动机器人的智能底盘。作为北航在读博士,他认为,是中关村的创业资源与环境,尤其是北航的创业孵化服务成就了这家企业。2016年10月,他加入北航科技园主办的为期2个月的“北航精创营”,学习了创业准备、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财务法律、知识产权、融资路演等专家主讲的10节课程,掌握了较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与同学们的交流更增强了他对创业的理解。加上众多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各项支持,节省了行政财务人员的开支。中关村的多项创业扶持政策提供了帮助,尤其是海淀协同创新券、知识产权贯标补贴政策,节省了科技研发费用。对比常熟分公司和洛阳分公司,中关村的创业资源优势十分明显,这里有丰富的专家资源、成熟的投融资资源、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还有政府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是创业公司茁壮成长的沃土。

创业环境之所以能够把很多潜在的创业青年转化为现实创业者,是因为中关村生态圈具有很强的催化功能与孵化功能。(1)从时间维度看,中关村有一个难得的时代机遇。中关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电子一条街,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目前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直走在我国科技和创新创业的前沿,存在很多创业机会。20世纪80、90年代的出国潮,很多人需要学习英语,俞敏洪创立了新东方;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刘强东创立了京东。进入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相当便利,可以随时随地与顾客、供货商、快递公司保持联系,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不再是神话;作为科技前沿阵地的中关村,对人工智能、互联网经济、分享经济发展的风向更为敏感,OFO开辟了共享单车的先河,就是一个例证。(2)从空间维度看,中关村有一个优越的创业空间载体。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办公条件良好,筹资渠道较多,并在很大程度上已实现了产业集群,产业链完整,供货商和合作商较多,品牌优势明显,为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产业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十分发达,2015年仅中关村创业大街入驻创业服务机构、投资机构就有40家,孵化创业团队1 791家[15],大量的中介机构及其专业化服务能为广大青年创业者排忧解难、保驾护航。(3)从政策维度看,中关村有很多的扶持政策。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实施了一系列融资、财税、人才、公共服务等优惠政策,尤其是2008年实施的“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方案”计划、2011年建立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等,为创业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在中关村创业,天时地利人和,创业机会较多,广大青年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关创业资源,还能得到中介机构一条龙的专业辅导和帮助,缩短了创业过程并降低创业风险。

(二)创业导火索

除了创业环境,还需要一个具体的创业导火索或压力点。据对182名中关村创业者的调查,他们之所以选择在中关村创业(多选),58.8%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55%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41.8%是兴趣爱好,25.3%是想干大事,18.7%是在原单位工作不爽,17.6%是中关村的创业资源多、环境好、政策优惠,7.1%是生活所迫。可见,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以及导火索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偶然性,而多数则与中关村创业环境密切相关。有些青年或许一直怀有创业梦想,但没有足够的信心或资源而犹豫不决,一个偶然的事件,比如,一次创业朋友闲聊、一场创业英雄讲座、一项利好政策等,都可能使他下定决心、投身创业。中关村浓郁的创业氛围、优越的创业条件、众多的创业成功案例,处处存在着点燃青年创业梦想的火种。

综上,中关村通过优越的创业环境及众多潜在的导火索强化了青年创业者的成就动机、目标导向、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决策能力,也强化了他们的敏锐性、乐观与自信、吃苦与忍耐等创业特质。这些使潜在创业者做出了创业决定,进而成长为现实创业者,即证实了命题B。

五、实证检验: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的第三阶梯

创业之后,青年创业者还有进一步成长的必要和空间。据对182名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调查,认为能通过干中学、创业者交流与碰撞来提升创业素质的总比超过八成。经验表明,创业后的学习与交流对创业人才的进一步成长至关重要。

在访谈中,中关村青年创业者E是一名会计专业的本科生,与两个朋友合资创办了一家会计服务公司。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刚开业的公司举步维艰,第一个月没有任何收入。他找到一家创业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指出,该公司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誉缺乏和客源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同时,他参观了几家同类型公司,向老板取经。回来后他结合公司实际仔细研究、消化吸收,理顺管理制度。针对员工流失频繁,他让新人补缺,并激励他们很快熟悉新业务;针对客户不信任,他让经验丰富的员工出面与客户沟通,用更专业而周到的服务去打动他们。经过创业半年后的学习、反思与不断探索,客户增加到60家,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可见,创业初期会面临一个又一个的经营困难,需要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寻找学习资料,边学边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重点是员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目标导向、敏锐性、社会责任感等创业特质。这种创业经历和奋斗历史往往成为青年创业者的宝贵财富,伴随着创业人才的逐步成长,企业一般会不断发展壮大,即使失败了,也能很快加以修正与调整,加上中关村肥沃的创业土壤,会很快再次创业。据对182名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调查,在中关村创业之前已有创业经历的73人,占40.1%。懂得反思与总结创业经历是再次创业重要的资本和优势。

通过创业实践提升创业素质的具体效果与中关村创业生态圈的功能密切相连。中关村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创业者,加上大量中介服务平台和优惠政策,很多创业资源与要素集聚,并形成有机的创业生态圈和灵活互动分享的创业运作机制,产生了融合、碰撞与裂变效应,为广大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很好的干中学平台。(1)创业者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车库咖啡、3I咖啡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所;中关村管委会,包括下属的海淀园、丰台园等组织的创业者经验交流会或联谊会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这种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可能为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路;还会进一步通过隐性知识的积累、融合、碰撞与裂变,擦出一些新的思想火花。参加创新创业博览会、创业大赛、创业路演等,也会从别的创业者或创新者那里获得一些新鲜养分。(2)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咨询与辅导。当创业者个人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中介平台可以帮忙诊断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他们渡过难关,而在化解一个个危机的过程中,青年创业者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与提升。

这些都说明,创业后的干中学能进一步提升创业素质,从而成为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的第三阶梯,即证实了命题C。

六、结论与启示

(一)基本结论

第一,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有三大成长阶梯。通过证实三大命题表明,除了遗传这种先天性因素之外,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或开发的;换句话说,青年创业人才成长机制是存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关村的社会示范培养了青年的潜在创业素质,这是第一个阶梯。大多数中关村青年创业者都有较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具有独立的性格、较强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多数人从北京知名高校毕业,专业知识体系扎实,并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通过媒体或实习、就业,受到中关村社会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关村肥沃的创业土壤中,恰巧又碰到一个创业导火索,他们就转化为真正的青年创业人才,这是第二个阶梯。创业者在创业后的经营管理中,通过实践锻炼与总结反思,通过咨询中介机构,通过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以实现自我创业素质的提升;良好的中关村创业生态圈产生了融合、碰撞与裂变效应,进一步加速了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这是第三个阶梯。这三个阶梯依次递进,将很多普通青年成功转化为中关村青年创业者。当然,对于某个具体创业者来说,这三个阶梯的贡献一般是不均等的。

第二,中关村元素全面渗透到青年创业人才的三大成长阶梯。调查表明,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创业素质普遍高于安徽青年创业者,其原因在于中关村元素的全面渗透。中关村被赋予创新、冒险、实干等精神符号,以及高科技、互联网、时代潮流等标签,会影响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北京高校集中,中关村有些真实案例被写进了教材,中关村元素就渗入他们的知识体系之中;在北京学习和工作的青年,也会体验中关村的魅力。也就是说,中关村元素全面渗透到创业人才成长第一阶梯的三个层次,开发其潜在的创业素质。在第二阶梯,中关村以肥沃的创业土壤,促进了潜在创业者走进创业现实。第三阶梯的干中学、创业者交流、自我学习与反思,固然跟创业者的学习能力有关,但更与中关村大环境紧紧相连,没有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就缺少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对象;没有众多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咨询与辅导,创业者只能慢慢摸索。由于这一点突出了中关村特色,就成为研究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机制的最重要的结论。由于缺乏文献,我们没法揭示温州、凤阳小岗等地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机制,也就没法通过对比进一步揭示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机制的独特性,有点遗憾,但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以后研究我国其他地区青年创业人才成长机制提供重要参照。

第三,搭建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的三大成长阶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业素质的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学龄前的家庭教育有好几年,学校教育将近20年,创业环境要发挥较强的社会示范作用,也需要不懈的长期建设,尤其是全方位的政策激励,促进创业生态圈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发挥其融合、碰撞与裂变功能,促进青年创业人才的进一步成长。这三条途径的单独发力以及相互配合都很重要。

(二)几点启示

第一,家庭要强化创业特质和创业精神培养。参照中关村青年创业者的素质标准,从娃娃开始就要强化创业素质的开发。孩子如同一张白纸,通过父母陪伴和良性互动,让他们形成好奇、勇敢、爱学习等好习惯,学会自律与自我管理。同时,父母要身体力行、通过积极的示范作用,让他们形成乐观、自信、冒险、有责任心的品格,善于与别人沟通。

第二,学校要强化创业知识的传授。高校要改革课程体系,增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创业园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职业体验机会,并鼓励他们开展实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将来的可能创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同时,强化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高校要加大投入,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实训,举办创业大赛,提供更好的创业实战机会与条件,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三,政府要强化创业园建设,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中关村成为创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的乐园,而且产生了很强的自我完善与强化功能,还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和创业人才成长机制。最初创业者的自发力量为中关村生态圈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当然,中关村还要进一步扩大园区并优化园区规划,采取更灵活、优惠的创业政策,强化中关村生态圈的融合、碰撞与裂变功能,促进更多的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同时,这对我国其他省市推动青年创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上所述,MAIR模型的四大影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当创业条件较差、民众的自发创业热情不高时,政府应主动建设创业园,给予政策扶持并提供一些创业资源,构建几个相对发达的创业因子,改善较差的资源约束条件,并发挥对其他因子的正向作用,逐渐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助力青年创业人才的成长,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最重要启示。具体来说,当地政府应借鉴中关村生态圈建设的经验,主动地前瞻性划拨一块地方,最好靠近高校和科研机构,并做好规划,尤其要搞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通过优惠的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吸引投资、孵化器等中介机构,逐渐完善创业园的功能,降低创业的成本与风险,吸引更多的青年来此创业。同时,促进产业集群和规模优势,并搭建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联谊平台,发挥隐性知识碰撞带来的创新火花及其连锁反应,通过创业后的干中学助推创业人才的进一步成长。

猜你喜欢

中关村创业者素质
我的梦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