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况调查及分析
——基于全国938所高校样本

2019-07-11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满意度课程教育

■ 刘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经济学院, 北京 102488)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目前,在创业教育研究中经验性研究过多,基于实证研究方法的代表性成果较少[2],更别说全国范围的大样本调查研究。为此,本调查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的帮助下,收集了全国938所高校样本数据,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个主题,分析其现状、特点以及成因、并从宏观上提出政策建议。

一、调研对象与样本描述

(一)研究对象

调研对象是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主要有两个来源:(1)参加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创业指导师培训”的教师;(2)参加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组织的“KAB创业教育讲师培训”的教师。需要说明的是,接受调研的教师大多来自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或教学机构,相比其他教师,他们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更为熟悉。

(二)研究工具

自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我们在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9大“主要任务和措施”,初步拟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维度,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开放式和半结构化访谈,进而结合有关调查问卷,最终确定7个维度,34项指标,出发点是把主要“政策要求”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一研究框架,目的是了解2020年创业教育预期目标达成情况。其中,“领导组织制度”主要对应“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与学籍管理制度”,“课程设置”主要对应“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主要对应“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实训实践”主要对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基金支持”主要对应“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关键群体支持”主要对应“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及“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需要说明两点:(1)高校分为五类:211或985高校(以下简称“211或985”)、一本高校(非211或985高校)、二本高校、三本高校[注]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截止到2019年,陕西等7个省(含自治区)继续保留了“三本”录取批次。关于高校分类,本文保留“三本”的主要理由:(1)从人才培养定位来看,“三本”基本是“地方应用本科高校”的代名词,与其他类别高校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教育行政部门招生批次取消“三本”,目的是增加高考考生学校选择性,以及提升高校招生起点的公平性。及高职高专(以下简称“高职”);(2)指标问题“满意度”分为五档,从低到高依次为:不满意(1分)、比较不满意(2分)、一般(3分)、比较满意(4分)、非常满意(5分);等级分为5等,即优秀(4.5-5分),良好(4-4.4分),中等(3.5-3.9分) ,及格(3-3.4分),不及格(低于3分)。

(三)调研样本及信度描述

调查发放了2 600份问卷,获取有效样本2 379份。样本来自全国938所高校。其中,211或985有68所,样本量238份;一本高校104所,样本量395份;二本高校252所,样本量745份;三本高校82所,样本量135份;高职432所,样本量866份。性别比例,男(52.9%),女(47.1%);学历分布,专科(1.4%)、学士(25.9%)、硕士(66.9%)、博士(5.8%);职称分布,助教(25.6%)、讲师(49.1%)、副教授(12.0%)、教授(1.4%)、其他(10.7%)、未填(1.1%);职务分布,科员(30.4%)、科长(25.8%)、部门副职(7.7%)、部门正职(7.7%)、校级干部(0.8%)、无职务(17.5%)、未填(2.4%);分布地域,华北(9.1%)、东北(11.7%)、华东(32.1%)、中南(25.9%)、西南(16.6%)、西北(4.4%)、未填(0.2%)。样本量来源广泛,符合随机分层的抽样特点,具有代表性。

样本一致性信度统计结果依次为,“领导组织制度”(0.969)、“课程设置”(0.945)、“师资”(0.937)、 “教育方法”(0.970)、“实训实践”(0.945)、“基金支持”(0.955)、“关键群体支持”(0.957),符合统计学要求。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结果

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描述性统计、 P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考虑到表格篇幅所限,统计结果部分不再呈现P值和方差。

(一)整体满意度

把“高等学校”视为一个整体,整体满意度得分3.40;不同类型学校差异较大,满意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211或985得最高分3.65、一本3.61分、二本3.37分、三本3.41分、高职3.23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汇聚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各方资源,形成培养合力,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强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调研结论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规划依然任重道远。

(二)“领导组织制度”满意度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持续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组织制度”的支持。在“领导组织制度”维度,我们设置了6项指标,即“校领导高度重视,视创新创业教育为学校战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战略定位);“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制度”(协调机构);“有创新创业中心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专责机构);“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职能部门能够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校内协同);“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弹性学制) ;“定期对创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教育效果评估)。调研结果见下页表1。

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成为校级层次的战略工作,但总体上重视不够。就高校整体及其单项指标来看,除“教育效果评估”外,其他项得分3.50以上,表现略好。从校际比较来看,在“战略定位”、“协调机构”、“专责机构”、“校内协同”、“教育效果评估”这几个方面,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211或985、一本、三本、二本、高职。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指标,“协同合作”、“教育效果评估”得分较低,前者表明学校尚未建立起比较畅通、令人满意的协同合作机制;后者表明学校还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相对刚性的评估体系。为此,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最好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审定工作制度、统筹教育资源、决定重大事项,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同时,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纳入整体规划和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切实抓出成效。

表1 领导组织制度满意度

(三)“课程设置”满意度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是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在“课程设置”维度,我们设置了5项指标,即“理论教育课程学时”(理论课程);“课程管理规范,纳入学校学分教育体系”(学分管理体系);“开设创新创业实务(含模拟)等实践课程学时”(实务实训课程);“创新创业计划、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考试的课程”(考核形式);“使用或编写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系列指导教材”(高质量教材)。调研结果见表2。

表2 课程设置满意度

结果表明,“课程设置”各项指标得分均处于及格档,总体上课程单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且与实践脱节严重。从单项指标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学分管理体系”、“考核形式”、“实务实训课程”、“高质量教材”、“理论课程”;校际比较来看,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211或985、一本、三本、二本、高职。总之,“课程设置”各项指标满意度均不高,“学分管理体系”得分最高,最差的两项分别为“理论课程”和“高质量教材”。其实,开展创业并不是要将理论排除在外。相反,有效地开展创业必须实践,而这些实践是需要理论指导的。然而,学生并不会看到理论——它是无形的,隐藏在实践之中,这称之为可行动的理论(actionable theory)(Neck & Greene,2011)[3]。因此,“课程设置”的当务之急是将“可行动的理论”融入教材,通过实用的理论或实训课程教育学生。为此,第一,高校应根据学校特点,结合实际,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加强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探索建立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第三,增设知识产权类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业等相关课程,积极引导高校及其科技型企业的科技成果及时申请专利,帮助和鼓励学生申请专利,助推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教育师资”满意度

师资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工作的关键要素。在“教育师资”维度,我们设置了5个指标,即 “主讲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学研能力);“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或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实践经验师资);“有经过创业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创业培训);“定期邀请知名校友、企业家作专题研讨或讲座”(实战教师);“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给予专项的激励”(专项激励)。调研结果见表3。

表3 教育师资满意度

调研发现,教育师资满意度不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欠缺。其中,评价最低的指标为“创业或企业经验师资”;同时,校际差异比较显著,211或985高校具有全能优势,高等职业学校满意度最低。从各项指标对比来看,所有高校5项指标呈现出相同的一致性得分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客座实战师资”、“专项激励”、“学研能力” 、“创业培训经历”、“创业或企业经验师资”。

事实上,高校从事创新创业的师资大多是负责就业创业或学生事务的行政口师资,缺乏有创业或企业经验的“学院派师资”。为此,首先,高校应当加强相关师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通过岗前培训、课程培训、骨干研修、创新创业教学大赛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支国家级、省级、校级阶梯型创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其次,建立教学与指导、专职与兼职、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具有较高素质和较优结构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注重发挥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优秀团学干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和指导教师,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五)“教育方法”满意度

在“教育方法”维度,我们设置了3项指标,即“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参与度”(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产生良好效果、有较好的学生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并能据实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调整)。“教育方法”调研结果见下页表4。

表4 教育方法满意度

结果表明, “教育方法”满意度整体评价在3.35分,整体评价和单项评价满意度具有一致性,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211或985、一本、三本、二本、高职。这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是类似传统教育的大班授课。事实上,相比经济管理类的其他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更加强调教学方法的应用。比如,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享有盛名的美国百森商学院就认为“创业作为一种实践方法导入课堂同我们经常在教材中看到的内容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这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建立在利用实践组合来鼓励创造的前提之上。该方法要求学生超越理解、指导和谈论,要求学生使用、应用和行动,要求持续的实践”[4]。鉴于此,高校应当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通过引入导师制、“翻转课堂”、提高小班授课率等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提倡教师把国际技术前沿、最新应用成果和创业实践经验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六)“实训实践”满意度

实训实践不仅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更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提高学生创业参与率和成功率的关键举措。高校利用校内外资源,从制度保障、平台搭建、项目参与、创业辅导等方面强化实训实践。在“实训实践”维度,我们设计了7项指标,即“将创新创业纳入社会实践和实习课程体系”(实习实践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 “搭建高效的在线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在线服务平台);“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开业指导”(校内孵化基地);“签约校外大学生创业基地”(校外创业基地);“企业设立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供学生参与”(校外企业项目参与);“积极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创业引领计划)。调研结果见下页表5。

结果表明, “实训实践”满意度仍然不高,实训实践平台短缺。其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在线服务平台”及“校外企业项目参与”。同时,相比其他维度,“实训实践”校际之间差异更大。为此,高校应当协调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力量新建或利用各种场地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鼓励大学生依托高校科研成果开展创业,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

(七)“基金支持”满意度

资金是新创企业初期阶段最为稀缺的资源,没有资本的支持,创业举步维艰[5]。高校理应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以各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在“创新创业基金支持”维度,我们设计了4项指标,即“学校联合第三方(比如政府或企业)设立创业基金助推学生创业”(校企联投);“社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学生创业情况”(社会风投);“学校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学校独投);“学校对创新创业类活动及竞赛经费投入情况”(活动竞赛经费)。调研结果见下页表6。

表5 实训实践满意度

表6 基金支持满意度

结果表明,高校创新创业基金投入严重不足。从单项指标来看,得分满意度从资金来源上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学校独投、校企联投、社会风投;同时,学校资金更多投向了创业活动和创业竞赛。从校际对比来看,高职院校最缺乏创新创业资金,211或985及一本高校情况稍好。可见,具有资金优势的社会风投在高校创新创业协同平台中基本是缺位的,有限的高校资金也未能投向创业实战项目。鉴于此,高校应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设立高校创新创业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鼓励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畅通大学生创业贷款的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八)“关键群体支持”满意度

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群体,是指那些虽然不直接参与创业教育过程,但为该过程提供了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的组织或机构。在高校中,这类群体主要由技术转移机构、创业社团、负责创新创业事务的服务组织构成。在“关键政策支持”维度,我们细化成4项指标,即“研究会、协会等创新创业类社团”(创业社团);“畅通市场渠道推动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机构对接”(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畅通高校与人社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在创业帮扶方面的机构对接”(创富帮扶机构);“做好相关部门给予学生创业信贷、税费优惠、人事代理等机构的政策信息支持”(政策信息支持机构)。调研结果见下页表7。

表7 关键群体支持满意度

结果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帮扶并不到位。其中,得分最低的指标是“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同时,各项指标的校际差异并不明显。因此,高校应当鼓励投资企业以产业链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投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加速项目转化落地,提高科技成果的创业转化率。

三、成因分析:同质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综合上述调研结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三个特点: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统计结果来看,不论总体满意度,还是具体维度满意度,得分均在(3.19-3.52) 区间段,基本属于及格等级。第二,高校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差距小,趋同化明显。虽然横向比较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211或985、一本、三本、二本、高职,但差异值均在0.5内。第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营比较封闭,资源对外依存度低。其中,“社会创投”(2.91)、“校企联投”(3.18)、“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3.15)这三项外向型指标得分更低。

我们不禁要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显然,成因分析既不能脱离“高校情境”,还必须紧扣“教育价值”,否则讨论的对象就不是高校,讨论的主题就不是教育。与此对应,最契合的理论解释当属199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的“价值网理论”,他认为“价值网描述了组织聚合供应商和渠道商等重要伙伴,协同回应客户需求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成本结构、运营流程等要素在内的经营环境”[6],该定义与“商业模式描述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逻辑”(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等,2012)高度吻合。因此,“价值网”和“商业模式”两词表达的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本质是一致的。如果“商业价值网”等价于“商业模式”,“教育价值网”则类比等价为“教育模式”,它描述的是“教育价值创造的核心逻辑”。因此,下文拟从“教育模式”的角度分析现状、特点以及成因。

(一)主流教育模式画布描述

借鉴“商业模式画布”[注]商业模式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描述了企业盈利的核心逻辑,其逻辑性表现在价值发现、价值匹配和价值获取3个依次递进的方面。具体来讲,商业模式画布是商业模式的系统工具,包括“提供什么产品”、“提供给谁”、“如何提供”以及“收益如何”4个视角,“目标市场”、“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伙伴”以及“成本结构”9大要素。[7],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教育模式画布见下页图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做法有两种:第一,针对“自助服务”方式(学生主动满足学校预先设定的所有条件)进入候选课程的学生,创业教育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普及创业基础知识;第二,针对在校创业者,那些有孵化器/科技园的部分高校提供创业实战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

重要伙伴1.教育部“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外部基金支持等帮扶机构核心资源关键业务1.创业教育师资2.孵化器/科技园1.课程教学2.实训实践价值主张1.启蒙创业意识2.普及创业基础知识3.获取创业实战技能目标用户1.选课学生2.在校创业者渠道线下课堂用户关系自助服务成本结构1.学生培养费用2.教师工资3.基础设施维护收入来源1.政府财政投入2.社会机构捐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画布图

因为校内资源投入有限,加之外部资源嫁接不足,普及性的创业教育目标很难实现,资源压力导致粗放式经营成为理所当然,大班 “填鸭式”教学,“典型”类创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常态,结果是“真才实战者”寥寥无几。

(二)主流教育模式的特点

实践中,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依循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的高校即使有发展数量的些微差异,也难以改变同质化的本质,典型特征体现为“产品标准化、渠道集中化、课程教学流程化”。“产品标准化”指的是标准纸质教材,及其衍生的数字课件、考卷及教辅材料。这种标准化决定于教育部门对创业教育的推动,以及教育部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创业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的统一界定。“渠道集中化”指的是教学活动集中在课堂,一个老师对应多个学生,实行大班授课。“课程教学流程化”指的是在规定的课时内,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同一进度流水线般讲授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

该模式是教师主导的单向指导体系(Teacher-led Monolithic Instruction System),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传播知识,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技能、有何疑问则被忽略。事实上,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更应重视的是创业技能的培养。

四、政策建议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依然任重道远。要想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措施外,现阶段高校应当把“动力转换”、“模式创新”和“资源协同”作为后续推进的重要任务。

(一)转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力,从行政外力推动转向高校内生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效率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与此呼应,教育部等部门密集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系列政策。实践证明,行政外力推动能够促成创新创业教育短期的“运动型”发展,但要实现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高校内生驱动至关重要。高校自身的驱动力来自于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为核心的使命就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鉴于此,高校应当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高校应当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别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二)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从同质化的普适教育转向差异化的特色教育

根据创业教育的主要诉求,创业教育常被分为三种类型(Johnson, 1988;Heinonen and Hytti, 2010;O'Connor, 2013)[8],即创业基础教育(Teaching “about” entrepreneurship)侧重内容和理论方法,目的是获得创业活动的一般理解,它是高等教育机构中最为常用的类型;创业导向教育(Teaching “for” entrepreneurship)意味着职业导向,目的是给萌芽期的创业者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创业职业教育(Teaching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则是基于过程和试验的方法,学生会经历实际的创业学习过程。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大一统”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创业基础教育”,普适性特点显著,发展高度趋同化;然而,同质化的教育模式难以契合高校差异化的办学定位、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不同层次、类型、区域的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开展差异化的特色教育。

(三)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对外依存度,实现校内外协同发展

主要依托校内资源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面临“粥少僧多”的资源竞争,而且实施绩效也将大打折扣,表现为高校学生创业参与率低,其成功率更低。鉴于此,高校应当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方面比较先进、值得借鉴的示范案例是清华X-Lab[9]。它是发现和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平台,其独特优势和价值主要有两点:(1)项目团队跨学科优势,X-Lab是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14个院系合作共建,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学科交叉、体验式学习、团队工作。(2)引入“创业DNA基金”解决创业团队面临的资金问题,该基金由清华校友出资成立。

猜你喜欢

满意度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