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研究
2019-07-11储节旺朱丽梅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
储节旺,朱丽梅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b.图书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社会智库”这一概念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1]社会智库作为官方智库的补充,以其独立性的思维,推出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是“思想市场”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但是目前学界对社会智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历史、发展瓶颈等方面,对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期所作贡献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从社会智库的运行机制这一视角展开论述,并结合国外优秀智库的运作特点及长处,以期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建设完善,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有力地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发展。
1 相关概念解释
1.1 智库
智库(ThinkTank),又称思想库,最早出现于20世纪,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2]目前,各国对“智库”的定义还未统一。美国学者保罗·迪克森认为,智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智库中的研究人员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为政策问题提供咨询服务;[3]英国学者詹姆斯认为,智库是研究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关系的跨学科的独立组织;[4]加拿大的唐纳德·E·埃布尔森认为,智库是专注于公共政策和管理研究的非营利性以及无党派倾向和意识形态的社会组织。[5]国内学者薛澜等认为,智库是一种独立性很强并且发展稳定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6]徐晓虎等认为,智库主要是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是一类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机构;[7]陈振明认为,智库是由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退休的政府工作人员等组成的为公共部门提供政策相关信息的综合性决策咨询机构。[8]综合比较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虽然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智库在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智库是集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的研究机构。
近年来,全球智库数量持续增长。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2016年全球智库总数为6,846个,排名第一的为北美洲,拥有1,931个;其次是欧洲,拥有1,770个;亚洲第三,拥有1,262个;美国作为全球拥有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有1,835个智库,中国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已有435个智库。[9]
1.2 社会智库
在“社会智库”这一官方提法出现之前,学界普遍将其界定为“民间智库”。丁煌将智库分为官方、半官方、民间以及大学智库四种类型。[10]薛澜等以组织形式为分类依据,将中国现有智库分为事业单位法人型智库、企业型智库、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型智库以及大学下属智库,其中,后3类智库统称为民间智库。[6]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出台,将我国智库大致分为7类,分别是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社会智库,同时指出社会智库主要是由社会力量以及政策研究机构兴办和构建的。[11]2017年,民政部与其他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智库的含义:社会智库是由境内社会力量举办,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服务于党和政府并以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采取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具有法人资格,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2]概括的说,社会智库就是指身份独立、资金自筹、学术中立的非官方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
由《全球智库报告2016》可知,在全球最佳社会智库148强排名中,中国共有7家社会智库上榜(见下表),[1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社会智库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实力也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
表 2016年全球最佳社会智库综合排名148强榜单(中国社会智库排名)
2 我国社会智库运行机制
社会智库运行机制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作用、制衡,并以组织结构为载体,以成果公认为动力,以协同、竞争为手段的各个机制的有机融合。[14]
2.1 人员管理机制
人才作为智库中最宝贵的资源,是提供思想成果的源泉,也是决定一个智库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会智库相对于政府智库来说,人员数量不多,主要有专业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在人员选拔方面,社会智库一方面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吸引人才进入智库,另一方面通过设立理事会、顾问以及学术委员会等方式吸纳专家学者进入智库兼职。目前,我国社会智库中专职研究人员数量较少,兼职研究人员比较多。也正因如此,社会智库运行相对较为灵活并且成本较低。另外,也有为数不多的社会智库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设立“中改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中改院分院”,依附大学资源,培养研究者与实践操作者。[15]此外,社会智库为强化队伍建设,向各大高校招收实习生,表现优异的可直接入职作为全职人员,这也不失为一种广泛吸收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员交流方面,社会智库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的“旋转门”制度,与党政部门保持联系。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中央50多个部委建立了工作关系,一些部委学术委员进入到盘古智库的学术委员会中,通过这种互动交流机制,不仅使得社会智库的研究更具方向性和专业化,同时政府机构人员到社会智库中任职也提高了社会智库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度。[16]另一方面,社会智库也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多国智库互派学者访问,积极参加境外交流、培训。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长期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机构互派学者合作交流,并通过举办一系列高端研讨对话活动开展深入合作。
2.2 筹资机制
无论规模大小,社会智库的正常运行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但由于自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社会智库的筹资方式比较多元化。目前,我国社会智库的资金来源可分为政府资助、企业捐赠、会费、事业收入(包括政府购买项目收入及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部门决算中,实质性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1,229万元,事业收入9,574万元,其他收入237万元。[17]除了以上几类筹资方式外,社会智库也有来自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资金收入,尤其是一些基金会。如:1992年3月成立的“海南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作为一个公募基金会,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倡导发起,主要资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开展各项研究咨询项目以及符合基金会宗旨的其他社会公益活动;[15]中国国家经济交流中心也设立了自己的专项基金——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交流基金,由基金管理机构负责中心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监督。
2.3 科研管理机制
智库研究不同于纯学术研究,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智库人员、规模有限,研究主题小而精,一般都确立有专长研究领域。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致力于区域经济、城市化、产业发展和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此外,社会智库能够依据研究内容划分不同的研究专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向,还可以根据重要研究项目成立专业化队伍进行跟踪研究。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将各个研究专题分为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国际问题、智库四大专题,每个专题下又细分为各个小方向,并在具体领域采取精细化研究。在国际人才研究领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专门成立了一个50人左右的研究团队,长期对该领域进行系统化研究,逐渐在人才领域占据了研究话语权。[18]在课题承接和立项上,设立专门部门来协调组织课题项目的承接,一般由学术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研究方法上,社会智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多学科、跨专业的研究人员相互合作。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除了专门的研究项目小组,与机构内的顾问、学者等也保持互动,使研究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研究结果一般以报告、刊物、专著等形式呈现,有些社会智库还通过发布蓝皮书传播研究成果。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丛书,影响力比较大,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18]此外,一些智库网络平台也是社会智库信息交流、成果发表的重要途径。
2.4 考核、激励与监督机制
近年来,我国社会智库的人员考核方式逐渐灵活,多数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人员平时的表现、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都成为考核指标,考核方式从定量逐渐向定性转变,开始重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比较注重人员的研究能力,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的结果与人员的薪酬直接挂钩。此外,激励方式还有培训进修、专业指导等内部激励。[18]
在监督机制上,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智库受到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对其具有一定的监督权,社会智库要在民政部门的管理下依法登记,业务范围要得到民政部门的核准等;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会智库登记前的审查以及对其财务、人事管理等的监督。另一方面,大部分社会智库内部都设立有负责监督检查的相应部门,对社会智库的整体运行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此外,由于社会智库的经费来源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部分智库会利用网络平台主动公开自身的财务状况、项目活动等,接受政府、公众的监督。
2.5 成果传播机制
社会智库所产出的思想成果能否及时被公众知晓和接受关系着社会智库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成果推广方面,社会智库采取的方式比较多样化。首先,社会智库通过出版刊物以及学术著作定期发表研究成果,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出版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汇聚海内外专家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并且其每年度都致力于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的编著出版。其次,通过承担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课题项目,社会智库可以直接将其研究成果呈送到政府部门,不仅向政府传播了自身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推动创新治理建言献策。如,2015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向中央部委提交了60余篇《建言献策参考》,其中10多篇被采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17项研究成果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多次批示。[19]再者,论坛、学术座谈会、研讨会和发布会等智库活动次数频繁,扩大了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智库学者不仅活跃在国内学术论坛上,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研讨会、学术会议等,与国外专家智囊交流探讨,在世界展示智库的思想成果。最后,网络化时代,借助网络、媒体也是社会智库输出成果的有效途径。社会智库可通过官方网站、电子读物、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手机报等渠道及时向公众传播智库思想,引起社会关注。
2.6 信息化建设机制
近年来,社会智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数据化平台,几乎所有的社会智库都建有本机构的官方网站,并开通微博、微信平台,甚至开设网络电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向公众展示研究动态,另一方面及时主动地公开机构的管理模式和财务状况。另外,在管理上也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多数社会智库网站上设立有“活动赞助”“理事申请”“研究合作”等链接页面,积极搭建与外界合作和交流的平台。
3 我国社会智库运行机制优化对策
3.1 构建完备的人才队伍,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人才库是助推社会智库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流智库的建设需要一流人才来支撑。但是,社会智库吸引人才的力量较弱,专业化能力强、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不愿意投身于社会智库中,这就使得社会智库人才匮乏,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对此,社会智库首先要打造起自身的组织文化,形成品牌特色,以得到外界的关注和青睐。其次,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既吸收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也要积极引进具有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打造复合型人才团队。在人员保障机制上,适当提高人员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提供完善的晋升阶梯,并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另外,社会智库内的专职研究人员与兼职研究人员要合理配置,积极拓宽兼职人员的来源范畴,构建多领域的兼职人员队伍。当前体制下,我国的社会智库人员在与政府部门人员之间的角色置换制度运转起来还存在较大难度,可以先聘请已退休的相关人员到智库中工作,或者采用挂职、借调等方式让人才流动起来。
3.2 拓宽资金来源,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
我国社会智库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缺乏公信力。在资金来源方面,政府拨款资助的专项经费比较少,相对于官方智库的权威性,社会智库难以承接到政府的委托项目。另外,我国还未形成良好的捐赠文化氛围,一些企业不愿意对社会智库进行资助,甚至对社会智库存在一定的误解,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捐赠税收优惠,企业的捐助热情受阻。此外,由于我国严格的审查制度,社会智库的出版收入也比较少。[14]对此,首先,建构起政府采购社会智库服务的制度模式,加大购买社会智库服务的力度,对社会智库开展的学术活动予以一定的资金赞助,给予社会智库一定的税收优惠;其次,社会智库内部要优化资金筹集机制,加强对外宣传,树立起社会智库品牌形象,吸引企业、组织、公众的关注,争取高质量的智库成果获得多方的资金支持;第三,社会智库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主动与企业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咨询建议,创造社会智库与企业两者之间的“双赢”模式,互利互惠。
3.3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提升国际话语权
纵观国外的社会智库,国际化是其重要特征,如,积极开展国际会议、定期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开设国际广播电台、建设外文网站、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等。目前,我国社会智库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在国际化方面与国外智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社会智库在国际化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如,盘古智库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开展的以“G20与全球治理:中国角色与贡献”为主题的研讨会,向全球传递了中国改革的勇气和信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智库应继续在国际化方面积极进取。首先,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积极关注和研究国际性热点问题,不断提升国际化研究水平;其次,有条件的社会智库应鼓励和支持机构内人员参与国际会议、研讨会等,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境外培训、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外专家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参与其中;再者,要善于运用各种媒体传播智库的思想见解,积极建设中外文智库网络平台,向全球公众展示自己;最后,要积极培养一批国际性人才,引进国际人才,发挥“二轨外交”的作用,代表本机构走出国门,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综上,目前我国社会智库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成为国家高端社会智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智库发展存在的不足后,更要加快完善社会智库的运行机制,汲取国外社会智库的先进经验,立足本国国情,有选择性地借鉴学习,博采众长,提高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