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事悠悠 孜孜渐行

2019-07-11玄爷看戏

互联网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功利网吧舆情

□ 文 玄爷看戏

出生并成长于农村的我,在孩提时代对于互联网的理解,是毫无概念的。那时候对于通信的理解,是用两个娃哈哈的瓶子,中间连一根绳子,玩伴之间扯着嗓子用来“打电话”,并乐此不疲,兴致盎然。记得当时邻居外出打工回家,带了一组对讲机,50米内可以相互通话,当时觉得神奇无比,这大概是第一次接触无线通信,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不是无线网络,更不是互联网。这个阶段对于互联网的认知,是盲区。

2001年,那年我15岁,第一次出远门,当做秀才一般被送到县中读高中。那时候林立街头的,是网吧。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父亲对我的殷殷叮嘱:“孩子,能到这里来读书不容易,可不能学坏去网吧啊”。当时年少的自己在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心,自己一定不能去网吧,一定不学坏。这样,在整个高中求学阶段,我与互联网是绝缘的。

时间来到2004年,我高中毕业的暑假时期。毕业后的放飞自我,考上大学后的无比欣喜,大人们对于自己的无比放纵,让我壮着胆子跟着同学第一次走进网吧,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初涉网络,有了自己的QQ号,并兴冲冲的告诉父亲:“我有了QQ,以后在网上就能找到我了”。从父亲那充满爱意的眼神里,我读到了欣喜与骄傲。当然,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他,对于电脑和网络,是一窍不通的。这个时候对于互联网的认知,是QQ。

在大学期间,我第一次彻底的融入了互联网,QQ聊天、网游、在线电影占据了我大量的课余时间,让自己充分知晓了何为互联网,也让自己的学业趋于荒废。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硕士阶段,互联网对于自己的作用,基本就一个定位:娱乐。而到了博士阶段,互联网才慢慢成为自己获取网络素材、查阅文献资料的工具,博士期间有幸在新华社实习,撰写舆情分析报告与政策研判报告,更是第一次理解到网络对于舆情的重要意义。这个阶段对于互联网的认知,是工具。

博士毕业后,眼前摆着几个就业机会,能够进高校,能够去企业,甚至能够入伍,但最终,自己选择了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从功利的角度,觉得这个行业发展前景好,是朝阳行业,短期内不会被淘汰;从非功利的角度,通过在新华社的实习,慢慢的喜欢了运用互联网,更发现了互联网运行中的诸多问题,是一个可以有所为的行业。工作后,无论是当前从事的这个岗位,还是期间被借调政府部门从事互联网行业监管,自己与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思维,都慢慢“互联网化”,而自己也慢慢成为国家互联网监管体系的一颗铆钉,为国家互联网健康运行贡献着自己的丝丝热量。这个阶段对于互联网的认知,是事业。

一路走来,自己从互联网的局外人,逐步变为“网络人”。网事悠悠,孜孜渐行。未来的自己,相信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更是离不开互联网的一点一线,而自己作为中国互联网人的方向,肯定会变得更为笃定,步伐也会更加坚实。■

猜你喜欢

功利网吧舆情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潜在危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个体网吧末日临近
更牛的贺岁攻略 新网吧宝曲(中)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