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城市融入过程中社会公益组织的推动作用
2019-07-10刘禹王婷
刘禹 王婷
摘 要: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众多国民积极响应国家城市经济建设政策,上海作为国家经济的龙头,自此成为外来人口涌入的主要城市之一。
据上海教委公布的往年数据,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中随迁子女占比46%以上。随迁子女群体数目庞大、背景特殊,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对象,他们的城市融入问题也是上海市的问题。
上海市相关公益组织在帮助随迁子女城市融入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本项目组主要以上海市“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多阅苗苗阅读”“松江区扬志青年社工服务社”这三个公益组织为调研对象,调查了解并总结出社会公益组织在随迁子女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三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随迁子女;城市融入;公益组织;上海市
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不仅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家属和子女,举家迁移已经成了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随迁子女是流动人口流动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群体,是我国特色国情下的产物。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情况不仅关乎他们自身及其家庭的幸福,也关系着城市的安定和谐与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随迁子女已不同于最初的群体。当今中国的随迁子女最大的特点在于“邊缘化”,即随迁子女位于城市-村/镇的中间地带。他们一方面在融入所在城市上有着较高的门槛,不少孩子身处异乡的感受强烈;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同于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虽然会思念家乡但是对于家乡在心理及经历上往往有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边缘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还会影响孩子对社会的看法。
然而,无论是上海还是其他大中型城市,在对随迁子女的帮扶政策上始终没有完全理清孩子与他将融入的城市的关系。主角之间的沟通少了,一场剧难以精彩,同样,随迁子女与他所在的城市之间缺少了交流,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便难以找到突破口。
社会公益组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随迁子女群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为了了解社会公益组织在随迁子女城市融入过程的推动作用,本项目组在上海地区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公益组织进行交流合作——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主要服务于浦东新区)、多阅苗苗阅读组织(主要服务于宝山区、闵行区等)及上海市松江区扬志青年社工服务社(主要服务松江区)。
这三个公益组织分别为不同区的孩子服务,合计辐射受益孩子千余人。通过与三所公益组织的运营专员及其志愿者的沟通交流,我们总结出了社会公益组织在随迁子女城市融入过程中起到的三大推动作用:
一、充实内心,建立自信
在帮扶活动的设计上,三所公益组织各有特色——“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以社会学校自处,为随迁子女开设艺术、逻辑、心理等方面课程,并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帮助综合素质优秀的孩子申请国外高校;“苗苗阅读”项目开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既传播了知识,也为随迁子女的童年画上色彩斑斓的一笔;“上海市松江区扬志青年社工服务社”独立设计课程,与松江大学城各高校合作,由高校学生担任支教老师给随迁子女增添诸如上海风情、公民美德等课外课程,努力帮助孩子认识上海、认识自我。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些活动都偏向于文化、艺术、道德教育,与校内课程有着明显区别,更具有趣味性。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普遍较高,自我表达与分享意向也比平时更强。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帮助孩子渐渐打开自己的内心走近身边的人进行沟通交流,自信心也在一次次交流过程中建立。
二、定期陪伴,远离孤独
虽然这三个公益组织在活动设计上各有特色,但是他们其实都在强调一件事——陪伴。无论是同龄人陪伴、阅读陪伴还是大学生志愿者陪伴,他们都在尽力帮助孩子远离孤独。
以上三个公益组织都有独立的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安排有专员负责随迁子女在课外时间参与的活动,各个活动也都有较为固定的时间与频率。固定的地点、固定的负责老师以及固定的活动时间形成了客观因素,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几次活动后都会熟悉这种形式,从而产生熟悉感拉近距离,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达到“定期陪伴”的效果。
随迁家庭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加之地理位置较为偏,随迁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比起城市同龄人更为显著,孤独感也更易产生。公益组织定期陪伴这一模式填补了父母陪伴的缺失,缓解孩子们的孤独感,对于孩子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安抚作用。
三、社会招募,增进了解
志愿者在公益组织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来源主要是社会招募及企校合作。
来自各个领域的志愿者群体与随迁子女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形成对冲,前者满怀善心热情,后者满心好奇期待,双方在这种情形下进行交流互动无疑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亲密感,甚至建立长久友谊。同时,社会人士及高校学生在这过程中能进一步了解、关注随迁子女现状,其中部分人士还将继续参与改善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的行列,成立主力军。
总而言之,公益组织也起着牵线搭桥作用,使得随迁子女与社会人士和高校学生产生联结,引入社会资源,与随迁子女的需求进行适配。
公益组织确实可以帮助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但是作为非政府机构他们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服务覆盖面难以保证全覆盖、缺少了与随迁子女家长的沟通、活动资金的筹集问题、活动过程中的部分手续问题等,这些问题凭借公益组织自身的热情与资源是难以解决的。要想更好地为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进程服务,笔者建议,公益组织与政府之间需得形成合作,共通有无,这样才能达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试谈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认识上的误区[J]. 李玉英.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2]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3]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毅杰, 2010
[4]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东平, 2016
[5]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体系构建——基于青岛市李沧区的实践经验[J]. 同春芬,李雅丹.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