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鱼道建设现状研究

2019-07-10王思铭胡宇祥姜红羽

科技风 2019年7期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王思铭 胡宇祥 姜红羽

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鱼道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对我国鱼道管理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鱼道布置和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工程技术、运行管理、后期维护等方面分析我国鱼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以促进我国鱼道工程建设。

关键词:鱼道;鱼道规划和建设;水利水电工程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闸、坝等建筑物或天然建筑物的一种人工建筑物,其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跨学科工程,不仅涉及水利工程施工和仿生学问题,还涉及水力学、生态学以及环境工程等多方面学科交叉融合。鱼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鱼类的回溯习惯。在水坝的下游,鱼类常依靠特定水流流态的吸引进入鱼道,鱼类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水流逆流而上。

鱼道的发展己历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最早的鱼道工程出现在法国,但其结构简单,过鱼效果较差。而后修建的鱼道,在过鱼效果方面都不太成功,直到Danil通过多年的系统科学的研究,加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蓬勃发展,近百年来,鱼道工程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水利工程中快速兴起。

图1 丹尼尔式鱼道

我国鱼道的建设和研究开始时间较短,自 2000 年以后,由于环境保护意思的加强,鱼道以及河道连通性的意义受才开始逐渐被重视,为国内鱼道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历程。

1 我国鱼道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鱼道发展建设历史己接近60年,总体来看鱼道建设水平偏低,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1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早在17世纪,法国南部贝阿尔恩就提出,应在建坝同时,为鱼类建造上、下通行的鱼道,但在设计过程中,部分人员忽略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且认为此举会浪费大量的劳动力和建筑材料,认为没必要建设鱼道。由于这种种原因,导致鱼道研究进程缓慢,鱼道建设水平难以提高。

1.2 对鱼道研究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鱼类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对鱼道的设计建设研究有所加强,主要体现在池室水力特性、水利流态数值模拟,研究方向侧重于理论研究,开展的实验研究较少,主要研究的鱼道类型集中在竖缝式隔板鱼道,有针对鱼类特性的鱼道研究较少。鱼道关键技术的解决必须以充分的基础研究为基础,鱼道的设计大多照搬己建工程,不满足所在河流鱼类的习性,致使许多已经建成的鱼道不能完全发挥功能。

图2 横隔板式鱼道

1.3 管理体制不健全

鱼道工程是一项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鱼类,但鱼道运行基本没有经济效益,运营单位不愿进行投入,难以实现定期维护,而导致运行困难。这样不仅没起到保护鱼类资源效果,还浪费了工程投资。

2 促进鱼道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2.1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水利水電工程鱼道设计导则》以及《水电工程过鱼设施设计规范》已经相继颁布,让鱼道在正规的法律法规下,井井有条地运行且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让环护、渔业、水利水电工程多行业、多领域协调发展,创造更大效益。

2.2 加强鱼道监督管理

加强鱼道运行的全过程监管,推行鱼道的适应性管理。根据运行过程中发现鱼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重新制定调整实施方案、管理目标,从而确定最优鱼道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完善鱼道管理,也可以加强遇到研究工作,完善过鱼监测,累国内已建过鱼设施的效果实测资料,建立相关技术规范指南。

2.3 加快政策制定与完善

应充分调动运营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多争取多方面资金的投入、支持,促进鱼道长期运行。完善评价体系,结合各个流域的实际情况,对鱼道运行效果进行评价,落实评价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世洪,王智娟,黎贤访,等.仿自然通道及鱼道池室结构布置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34(12):48-52.

[2]张超,孙双科,李广宁.竖缝式鱼道细部结构改进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7(05):63-70.

[3]李广宁,孙双科,柳海涛,等.仿自然鱼道中卵石墙对池室水力特性改善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5):184-189.

[4]曹娜,钟治国,曹晓红,等.我国鱼道建设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6,32(6):156-162.

[5]吴剑疆,邵剑南,李宁博.水利水电工程中高水头鱼道的布置和设计[J].水利水电技术,2016,47(9):34-38.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作者简介:王思铭(1998-),女,吉林白城人,本科,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猜你喜欢

水利水电工程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水利工程评标办法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研究
简述水利水电工程软地基筑坝施工技术
试论水利水电大坝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注意问题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
论述基坑排水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土石坝施工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