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刍议

2019-07-10史颖

科技风 2019年9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提升

史颖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关乎国家及地方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益性发展,也关系到毕业生本人及其家庭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地方本科院校——Z高校为案例,通过分析该校毕业生就业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继而从学校、个人等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帮助本科毕业生在实现顺利就业的同时能够稳步提升就业质量。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

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本科毕业生作为人才梯队中的主力军,其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包含了内在和外在两大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指高校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等,内在因素则主要包括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效果、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情况、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度、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因此,要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应当充分依托国家及社会层面的积极作用,结合自身实际,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突出办学特色,适应市场需求

以笔者工作的Z高校为例,Z高校作为一所省属公办,以工科为主的普通二本高校,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在与省内外一本、二本、三本及高职院校的竞争中,可谓压力重重:一本高校定位于建成国内高水平大学或特色骨干大学,教学环节多结合科研项目,加上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术素养相对较好,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继而会从事中高级科研、教学及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工作。三本及高职院校定位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教学方向明确,学生的择业观也较明确,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基层一线从事具体的技术及管理工作。而二本院校则处于“不上不下”、“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会力争继续深造,而多数同学则会选择直接就业,而二本院校的教学模式大多会效仿一本院校,但又缺失一本院校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又不具备三本及高职院校学生较强的动手实操能力,所以导致二本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原归口部委的撤销,传统行业的衰落,Z高校的纺织、机电等主导专业的优势也日趋弱化,学校的特色也变得不大鲜明,直接导致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的下降,同时也影响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化解这一不利局面?首先应抢抓机遇,把握“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的时代发展趋势。针对纺织、机电、电控、材料等传统专业,应结合高端化、智能化的导向,向行业前沿及纵深方向发展。而针对设计类专业则应突出文化创意与设计融合的新亮点,实现专业发展由定位于“制造”到定位于“创造”的转变。其次应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调整方面,公办高校虽然没有民办高校的政策优势,但也可以积极争取做出更为灵活的变通:如对于连年就业状况欠佳的“红牌”专业,应随地方经济发展及人力资源的需求整合或调整其具体的专业方向。再如,在对社会、市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申办开出的新专业,应能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从而提高入读新专业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二、优化就业服务体系

面对当下复杂的就业形式,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中应首先理顺学校就业及创业服务的管理体制,优化现有的服务体系:一是要打破“多头”管理,将就业、创业服务及其相关的信息支持、教育环节统一由就业工作处管理,整合后的就业处可更名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目标为构建一个跨部门、跨院系整合调动资源,形成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完整体系。二是要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互联网+精确就业”的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形式,提升发布信息的正面影响力及精细化程度。通过手机APP、微信客户端等媒介建立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的就业创业信息布告张贴、口头传达、网站发布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让学生的诉求及时反馈至学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及各学院就业创业服务老师处,甚至可以提供“一对一”的在线咨询服务,既便捷还可保护学生的隐私。这些不仅符合当今大学生的使用习惯,同时还拓展了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更可以提升服务工作的质量。三是要完善就业创业专项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就业创业教育的科学性主要是指通识平台要和专业特点相结合,在通识平台教育环节,一方面是对现有的非专业师资,如辅导员等进行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社会资源结合,引进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业师资及团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在专业特色结合环节,建立“师生协同”的创新创业机制,依托教学、科研平台,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将科技成果更加高效转化为师生创新创业的源泉,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业创业教育的系统性主要是指就业创业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就学的始终,而不应是到高年级或临近毕业了再临时抱佛脚,真正让学生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变“要我…”为“我要…”。最终,力争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以“广谱式”课程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开发上线就业创业系列慕课;以“专业式”课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开设创新创业方向辅修专业;以“融入式”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三、改革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专业教学体系

新常态下,企业的需求会超前于学校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教学质量不能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也加剧了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差的问题。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更新。高校教师的身份应从知识的掌控者转变为交往的促进者。高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结合其不同的生活经验及文化背景,對知识进行建构及创造。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组织协调者。其次是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内容中,实践知识应成为学习的核心,而理论知识则作为实践知识的必要补充依附于实践知识而存在。因而在课程评价时,应以多元化为指导思想,兼顾传统形式的考核,评价标准中应突出“能做”、“会做”。再次是教学组织的重组。应突出以项目为课程主体框架,以任务完成为目的教学形式。如Z高校的金工实习环节,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着重强调在车间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基本能力。各专业也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完善实训教育内容,在时间上,可以引入小学期制(第三学期),在小学期当中,重点进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场所(场地)也可校内校外相结合。还可通过教学量计算、学分管理等多方面的手段充分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最后是教学方法的创新。高校的专业教学活动应由师生共同构建,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技能得到锻炼与提升。如鼓励专业课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创业创新及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的新途径、新局面。

四、提升学生社团在就业服务工作中的地位

为更好的深入到学生中开展就业创业工作,学校还应鼓励发展就业创业类的学生社团,并提升其地位,以便更好的协助学校、学院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具体来说,就业创业类的学生社团在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中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就业创业类社团有利于增强学生求职的竞争力,社团活动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不同专业的“志同道合之人”在此交流,思维的火花在此碰撞,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就业创业类社团中的活动也是形式生动活泼,独具特色的。如开展了“求职招聘面试大赛、个人简历制作大赛”等兼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比赛,不仅使学生提前感受到职场中的氛围,还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把长处展现给别人,从而实现了共同进步。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还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提前体会到自我价值被认可被实现的成功感,进一步增强了就业创业的信心和竞争力。二是就业创业类社团可以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协助学校、学院做好相关工作,就业创业类学生社团在日常中不仅协助老师做好相关资料、数据的调研收集、汇总整理工作,还积极协助学校组织各种招聘会,参与志愿者工作及宣传工作等,这些都很好的服务到具体的就业创业工作中。如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克服“就业疲劳”现象在同学中的蔓延。又如社团成员在此过程中可以提前接触到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人员,不仅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其他同学,还能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就业机会而增添了砝码。三是就业创业类社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组成的团队,通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不但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信息,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还使取得成绩的机会大大增加。

五、重视校企合作,设立高校“创客空间”

校企合作在高校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校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方面,企业中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作为校外导师指导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可以进驻到高校的科技园区中,通过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相对低成本的将高校中新的科技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优秀产品,营造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高校、地区、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校企的双赢,高校的智力优势也得以凸显。置身于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眼光独到,创新能力强,通过设于校园内的“创客空间”,把有想法的青年学子汇聚起来,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创意支持。甚至还可以作为大学生“微创业”项目的孵化器,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支持。如Z高校纺织类专业与某袜业园区合作,开展经理人职业培训班,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对企业员工及有学习意向的在校本科生开展培训课程,学生毕业后可到袜园租用设备自己创业,设计并生产棉袜。如Z高校拥有相对齐备的设计类专业,涵盖了服装及纺织品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机械电子设计、建筑规划设计等,这其中还不乏国内领先的专业和屡获设计大奖的学子、团队,如果将这些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团队整合进入“创客空间”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硬件平台,或许这里今后就能成为众多创新型产品,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发源地。这不但使学生的专业才能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还可提升Z高校自身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对整个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六、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变化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职场中站稳脚跟,本科生自身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大学期间,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这些能力,养成勤积累,勤思考,多总结的习惯,并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的素质及职业能力。同时还需要提升自身的情商,与人为善,广交朋友,积累人脉,这样才有可能在毕业时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实现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本科生在校期間大都梦想着自己能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一旦步入社会,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如此之大。这就要求本科毕业生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行行能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很多独生子女学生,不愿从事艰苦的或基层一线的工作,都想选择舒服安逸、钱多事少的岗位。其实,理想就业不是非得进入体制内才行,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能充分发挥特长的工作岗位。从就业地点而言,应积极面向基层多渠道就业,不一定非得在城市中扎堆。就薪酬待遇而言,也可从低薪就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多些务实、少些幻想,这样会更有利于就业。当前一些本科生的诚信问题也成为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热门话题。如部分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不还款,在签订就业协议时随意承诺、随意违约等等。这些信用缺失的现象,会给用人单位带来被动和损失,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缺乏经验、道德意识淡漠的高校毕业生,这也逐渐成为本科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科毕业生更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当然,要想从根本上避免职场中的不诚信行为,就应当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做到科学、务实、扬长避短,做到“既能低头拉好车,更能抬头看清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6/22/content_5300334.htm.

[2]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2.

[4]喻名峰,等.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5]苏丽锋,等.我国新时期个人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5(4).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提升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