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吃能看出人的生活质量吗

2019-07-10

当代工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刘姐大院零食

【主持人】

民以食为天,此话流传千年。时代的变迁与进步,食虽不是生活的唯一所系,但依旧是生活方式中的重头戏。在当下这个消费时代,吃的好不仅仅是吃的科学合理,更是优质生活的一个载体。当然,“一个”不等于唯一,更不等于全部。所以,吃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值得说说。

刘姐浑不吝

小张  30岁  公司职员

【诉说】我的顶头上司刘姐是领导中的一朵奇葩。她时常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举个例子吧,同事接她电话时,常常要把听筒距离耳朵10公分左右,同时面部表情剧烈变形,她洪亮的声音还是如霹雳一般,仿佛在吼啊:你是怎么搞的?!我跟你说得清清楚楚……

听说她负责外联工作时,有些活动需要跟赞助厂商洽谈。她作风剽悍,口头禅是:不要跟我谈合同,我没文化我不懂。虽然让厂方颇为不快,但这股浑不吝的劲头,竟然让对方张口结舌找不出话来应对。在活动现场,她会把展示的产品物尽其用,比如把人家昂贵的茶叶一整盒一次性泡上,让厂家的工作人员揪心不已,却只能委婉地说:您这个喝法好特别,胃能受得了不?回头跟我抱怨:你们领导也真可以啊,这哪是喝,这是吃啊,几千元钱的茶叶就这么糟蹋了,本来是准备做茶道表演的……

刘姐今年42岁了,一直未婚,当然,也一直单身。私底下,我们这些没品的下属常互问:回到家中的她能怎样呢?她剽悍的性格相当没来由,她剽悍的人生不需要作解释,生活的质量似乎能一眼看穿,嘁,没啥质量。

但是,刘姐对入口的东西是相当重视的。她购之是不用组团的,自己就是一份大单。从云南买普洱茶,从胶东买海鲜,从东北买大米……有一次,她买了200斤平鱼,和保姆两人在家收拾了一天,自己四处说,弄得满楼都是鱼腥味,吸引了方圆5里的野猫。据相关人士说,他们还目睹了一车大米卸到她家楼下的壮观场面,左邻右舍都怀疑她在储备物资,都说如果末日来临,她住到防空洞里,家里储备的东西能够吃一阵子的了。

她试吃了的入口产品,是要给出权威鉴定的:茶叶不含农残,海产品未使用保鲜剂。然后,她会成为忠诚的客户,自行购买送给亲戚朋友。够讲究吧?够热心吧?有一次,同事小张出差去日本,刘姐听说了,叮嘱人家给她带十几套刀具回来,可见她对入口产品的使用工具也是很在意的。

小张按时给背回来了,她逢人就说:某某牌的菜刀真的特别好用啊,你要不要让小张下次去日本时,也给带回几把?吓得小张都不敢在办公室待了,怕自己下次回来时带太多的刀具,过不了安检。还有一次,是我,我给刘姐送了一只麻鸡。她食髓知味念念不忘,时常在公共场合提起来,还一脸天真地问旁人:给你们了吗?弄得我是相当的尴尬。

两个月前,刘姐去白洋淀的农户家团购了一些鸭蛋,开始琢磨如何腌制效果最好。后来得一秘方,用茅台酒擦干净鸭蛋表面,再在两头放上粗盐,方可咸味适度。当她津津乐道此秘方时,小张主动请缨:刘主任,您把原料拿过来,我帮您腌制,听人说,用七几年的老茅台效果会更好呢。

刘姐就这样把活动现场、办公现场统统变成入口产品的大卖场、制作场了。对吃的热爱和讲究,整个办公大楼也找不出第二个了。通过这两点,也能印证我们没品下属的直观感觉,就凭刘姐这副一厢情愿、浑然不觉的做派,她的生活,真的是没啥质量啊。

零食嘴,只爱妻子那一口

范先生  56岁  商人

【诉说】20年前,在家乡做生意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我和妻子来到北京谋发展。在大钟寺附近花300元租了间民房。房子是违章建筑,搭在胡同尽头的角落里,那里有棵枣树,房东搭建时不敢砍,直接把树建在了屋子里。枣树的上半截迎接阳光雨露,下半截扎根在屋子里。当时有本畅销书叫《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主人公居住的房子里就有一棵树,跟我的居住环境一模一样。

那时,我和妻子忙生意,吃饭只是为了支撑体力。我俩一天4元钱的标准,基本是小贩卖的盒饭。我爱吃零食,妻子总能省出几毛钱,有时是一包米花糖,有时是一根冰棍。问题很快就来了,我肠胃不好,长期吃劣质零食,开始闹起肚子,时不时还上吐下泻,后半夜去过好几次医院。

妻子不敢随便给我买零食了。一天,她在路边看到一株长得欣欣向荣的向日葵,忍不住折了一段带回来插瓶。擺在桌子上左看右看,发现花盘里都是硕大的葵花籽,忽然灵光一闪——这不是顶好的瓜子吗?

想到就做,她把这盘葵花籽炮制成炒瓜子,非常香,我嗑了肠胃没有任何不适反应。妻子来了干劲,开始琢磨自做零食的可行性。一晃春节到了,为省路费我留在北京,妻子一人回老家,初六就回来了。她大包小包带来各种零食的原材料,做成大饼形状、8斤一块的麦芽糖,她背了两块。一块零敲着给我直接吃,另一块,被她在锅里化开,变成糖稀用罐子装起来,留着自制零食时用。

原材料里还有一袋糯米,妻子在屋顶上铺一张干净桌布,把蒸熟的糯米摊开晒,然后去工地舀一碗黄沙回来,用水洗净,晾干,入锅耐心地炒,直到黄沙又干又细腻。接着,抓一把糯米扔进锅里,就像变戏法,糯米一遇黄沙,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变成一颗颗雪白的炒米。我最喜欢抓一把,一粒粒吸溜着吃。因为炒米膨化了,分量很轻,吃一晚上,也不胀肚子。

炒米除了直接吃,还可以深加工,刚出锅的热炒米,加上一勺糖稀,用手搅均匀,捏成半个拳头大的圆球,用塑料袋密封放好。我嘴馋时,拿一个出来啃,又甜又脆。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生意有了起色,零食随即升级。妻子把新鲜黄牛肉下锅煮一个半小时,起锅后凉透,把辣酱、花椒、糖、盐、酱油、八角、桂皮、大香、芝麻放入煮牛肉的原汁汤中煮开,再把牛肉放进锅,小火焖煮一个半小时出锅,等凉透后在煤炉上搁一块铁板来烤肉,烤时不断给牛肉翻身,并用锅铲用力按压,让牛肉越来越紧实。这样翻烤一个小时,牛肉像石头一样硬了,才算大功告成。

自制的牛肉干品相虽然不太好,黑乎乎的,但拿一块在手上,从边上顺着肌理轻轻一扯,就可以撕下针那么细的肉丝。这么边撕边吃,一小坨肉可以吃上一两个小时,而且味美香浓,货真价实,绝非市售产品可比,更别提小商小贩了。

吃这件事,其实是很俗的,但让它雅起来,成为情趣生活的工具,我和妻子算得上高手吧。举个例子,我喜欢吃核桃,家里总10斤8斤的备着,供我随时抓着吃。有一次吃多了,我又开始上吐下泻,问医生才知道,虽然核桃营养又保健,但富含脂肪,一般人一天最多吃兩三个,超过5个就有可能腹泻。就我这吃法,拉肚子是小意思,严重的,能大量流鼻血。

明白后,妻子开始强制性限制数量,但我控制不住,她就藏。阳台角落、床底下,甚至门口的废纸箱,但总能让我找到。不是她藏的不够深,而是我的鼻子太灵,核桃仁的香味,一般人闻不到,我却有闻香识货的本事。

藏是藏不住了,妻子便从根上做文章——减少核桃的脂肪量。也不知她从哪儿学的,把核桃仁放进微波炉,几次尝试后,就把出油时机掌握了:中火,2分50秒。将蒸完“桑拿”的核桃仁在半温的开水里浸泡一下,搓掉表层的核桃油,捞出晾干,再进微波炉小火2分钟控干水分。自然冷却后香脆可口,既保持了原本的美味口感,又不增加额外热量。那天,她把一大盘加工后的核桃仁往桌上一放,冲我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与其管,不如放。”

20多年过去了,我吃零食的水平,因妻子的一路“喂养”而不断提升。奔六的年龄牙口不衰、热情不减。电影《食神》里有这样一句话:“以后吃不到这么美味的叉烧饭,我该怎么办?”这话非常适用于我,没了妻子,没了她做的零食,我的生活质量该是多么低档、多么乏味呀。

有比吃重要得多的事

何女士  55岁  公务员

【诉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大院”一词都不会陌生。它不是建筑范畴的那个大院,而是因单位规划出的一个个群体,比如部队大院、机关大院等。我是在机关大院长大的,父母都是省委的干部。我们住的是省委职工家属楼,1979年前,清一色的筒子楼。我家住在二层,共8户,两个厨房有两个房间,一间4户。厕所就一间,跟盥洗室一体,早上一定要出现这样的景象:一排男士在小便池方便,一排妇女儿童在一溜水龙头前洗漱。好在流水叮咚,又是背靠背,也就谁也别嫌谁了。

说吃吧,4户人家挤在一起的厨房,能有什么美味佳肴呀。再说了,大院有职工食堂,一日三餐全管,凭饭票购买。所以,早上还有一个景象,就是我等一众小孩,拎着刻有“省委大院职工食堂”字样的搪瓷盆碗,去食堂排队打饭。

三餐如此,家里来个客什么的,只要提前打个招呼,只要饭票够额度,打回四菜一汤很容易。父亲老家在农村,经常有亲戚来访,我的专职就是拎着我家的“折罗子”去食堂打饭,拿回来往桌上摆开,4个搪瓷碟,外加一盆米饭。一家子围在一起埋头吃,最后,一根菜叶、一粒米粒都不剩。

这种生活方式从出生持续到我大学毕业。1986年,省委盖了新的家属楼,我家连同那7家和整个大院居民,一起告别筒子楼,搬进了单元房。大院食堂没撤,“打饭”仍是热词。不夸张地说,大院食堂喂养了我们和父辈整整两代人,致使每家每户都不善烹饪。但是,凭这一点就说生活没质量?未必。

以我们大院标志性人物许阿姨为例吧。她今年89岁了,思维敏捷、身材挺拔,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老伴10年前去世了,一儿两女都在美国,自己跟保姆一起生活。依旧在食堂吃饭,只是当年的大院食堂,变成办公大楼某层的职工食堂。她是离休干部,曾在省委多个部门任职,行政副厅级。

许阿姨一辈子不会做饭。年轻时,唱着“革命者永远是年轻”,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吃上,一个馒头一棵葱,外加一勺大酱就是一顿。中年以后走上领导岗位,比现在的996都拼,单位食堂自然成了三餐之源。她那一儿两女的家,就是个集体宿舍,三个孩子三餐也都在食堂解决。

没有呵护,没有温情,但有一双为事业不顾一切的父母,三个孩子都很出色。儿子考上复旦,两个女儿也都上了名校。20世纪90年代,相继去了美国。走进许阿姨的家,干净得让人震撼。桌案上有文房四宝,阳台上鲜花盛开。她的书法娟秀俊气,她的衣帽间多姿多彩。她还养了一只叫“德性”的小猫,雪白雪白的,萌翻每位客人。

一个不会做饭的老干部,一个89岁过着优雅日子的女性,透过吃,能看出生活的好坏与否吗?在今天这个彰显个性和精神生活的年代,把大把的时间耗在厨房,我觉得不值得,许阿姨的经历更说明,生活中有比吃重要得多的事,做好它们,才是精彩的人生。

猜你喜欢

刘姐大院零食
零食的迷幻世界
“大院子弟”说“大院”
哼哈部落夺回零食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
一条裤子五十万
零食不能乱吃!
发型的重要性
便宜贪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