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姓源流新考
2019-07-10粟舜成
粟舜成
粟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从西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记:“粟姓在中国是比较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280位,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17%,总人口约22.8万。湖南是当代粟姓第一大省,人口约占粟姓总人口的38.5%。广西、四川、重庆、贵州四省区市集中了粟姓人口的52%。”
粟,上古曰“稷”,即小米。许慎《说文解字》云∶“粟,嘉谷实也。从卤从米。”魏人宋均的《春秋说题辞》云∶“其字西米为粟,西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而为粟。”
粟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官姓和改姓。
一是出自官名。秦代设治粟内史,为掌管谷物钱货的官吏,属九卿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汉初因袭。汉武帝时,置治粟都尉,掌军粮,不常置。久官者遂以官名为氏。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粟,汉治粟都尉,因官为姓。”宋代郑樵著《通志·氏族略》、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姓氏书如《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國四百大姓》《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等,均本此说。
二是改姓。《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国四百大姓》云:“明正德中,蜀人宿进后裔以音讹改为粟姓。”《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则云:“由孙、米、孔、熊等姓所改。”
通观粟姓发展脉络,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官为姓的汉代粟姓不断繁衍发展,最终成为华夏粟姓主体。
粟姓的发源地在今陕西省渭南市西北的白水县,汉朝为京兆之粟邑。《汉书·地理志》:“粟邑,莽曰粟城。”粟姓氏族会聚白水县,数代生生不息。东汉末年,白水县的粟氏族人,为逃避战乱,纷迁至长江流域的江陵郡。明代吴沉《千家姓》云:“江陵族粟氏,远祖粟举。”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云:“粟,望出江陵。”袁义达、邱家儒编著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国四百大姓》记载更为具体:“粟姓郡望:江陵。秦置县,故治在今湖北江陵县。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粟姓族谱13部。”而徐铁生编著的《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则说:“粟姓郡望有江陵郡、鲁郡,粟姓堂号有江陵堂、文蔚堂。”结合全国各地粟氏族谱所载,“粟氏郡望江陵”之说更为粟氏族人所接受。
通过上述史料记载可知:汉代粟姓以湖北江陵为中心,不断繁衍生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并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中国四百大姓》云:“明朝时期,粟姓人口稀少,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载:“粟姓,以汉族为主,亦有回族、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红瑶)、羌族。粟姓分布较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广西较多,为湖南会同第三大姓;回族粟姓,广西桂林、百色等地有之;苗族粟姓,贵州天柱等地有之;侗族粟姓,湖南会同、城步,广西龙胜、三江,贵州榕江、三穗、玉屏、黎平等地有之;瑶族粟姓,广西灌阳、龙胜、灵川、兴安、全州等地有之;羌族粟姓,四川茂县等地有之。”现在,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广东都有粟氏联谊会。按地域分得越细,亲缘性越高,如广西有资源万成、临桂国珍、两融至安、灵川有弘等支系,湖南有常德天佑、张家界林桂、会同实环、黔阳传诏、沅陵文祯、邵阳仲库、溆浦天崇等支系,四川有崇州有万、温江有余等支系,重庆有合川志贵等支系,福建有厦门信侯等支系。而四川成都、南充、宜宾、广安、达州、乐山、泸州、内江、自贡,陕西汉中、西安,云南大理、西双版纳,贵州天柱等地又有实环支脉;四川南充高坪、广元朝天、岳池,云南永善、普洱,湖南会同、沅陵等地又有传诏支脉。
粟姓虽不是人口大姓,但其氏族繁衍发展却源远流长,贤人辈出,是华夏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