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希衮与天柱山“止泓”石刻

2019-07-10刘东

寻根 2019年3期
关键词:城砖安庆石刻

刘东

在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脚下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群中,有四处石刻均与一位名叫赵希衮的人有关,尤其是一方笔力遒劲的巨幅“止泓”石刻让人印象深刻。

赵希衮在天柱山的四方石刻

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是唐宋时期舒州之名山。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舒州升格为安庆府。舒州州治和继之的安庆府治都在今潜山市,因地利之便,景色奇美的天柱山成为州府官员们游历的首选之地,因此留下众多摩崖石刻,如唐代李翱,北宋王安石、黄庭坚等名家皆留恋此处山水,题壁多首诗篇。

天柱山已知确切与赵希衮有关的四方石刻,都刻在较为醒目的崖壁上。其中,最醒目的一方是“止泓”石刻,纵64厘米、横124厘米,左侧书:“临淮周虎为冀邸赵希衮书,宝庆丁亥闰五月既望,住山谷,祖摹”。

第二方石刻:“诗可弦兮介甫,操可砺兮涪翁。已已一时尘迹,悠悠万古清风。”落款:“岁乙酉、日长至赵希衮君绰题。”

第三方石刻,纵78厘米,横74厘米,从左往右竖行书写:“止泓赵希衮治郡终,更蒙恩予节,以端平改元正月辛丑来别山谷,从游者张天骥、吴季友、章遍之、弟希、希宴、子谏侍,住山,祖刻”。

第四方石刻:“止泓赵希衮治郡终,更蒙恩予节,朝谒天祚,小憩观雪。端平元年正月壬寅。”

第一方石刻的题者“临淮周虎”是南宋名将。南宋宝《重修琴川志》记载:“周虎,字叔子,世家临淮,靖康南徙寓于常熟……庆元二年(1196年),擢右科第一(武状元)。”接着又记述:开禧二年(1206年),周虎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时,击退金兵攻城之事。此为南宋当朝的地方志,可信度高,且言“世家临淮”,可确定为同一人,与《宋史》记载的“开禧二年十一月戊戌,金人围和州,守将周虎拒之”亦吻合。1227年,周虎应邀游天柱山,住山谷,并为赵希衮书“止泓”二字,留于崖壁。第二方石刻时间最早,说明至少1225年时赵希衮就已来到了安庆府,当他游天柱山山谷,看到介甫(王安石)和涪翁(黄庭坚)留下的石刻后,若有所悟地作诗一首,刻于崖壁。第三、第四方石刻的“治郡终”意思是说当任郡守期满,由此可见赵希衮在1234年之前当任安庆知府。而在离任之际,仍来天柱山山谷边住下,题壁两方,足见他对这片山水的钟爱。从这四方石刻的内容可知:赵希衮当年也是在安庆府任职。

何谓“止泓”

“泓”字有“水深而广”的意思,那“止泓”为何意?南宋景定《建康志》中收录有一篇临淮周虎所作《忠孝泉记》,写作时间为嘉定庚午(1210年)十月,早于此石刻17年,大致内容是讲述位于建康(今南京)的忠孝泉之由来,其中有这样一段:“凿池方十有六丈,以受众流,以备不测,穴地不四五尺,逼于地心,得泉津津,从而深之,则泓纡随溢,清冷而甘香。”这里也用到了“泓”字,从上下文理解,应是说:凿一池,让泉水汇聚,于是水深而广。那么,天柱山山谷终年溪水潺潺,周虎与赵希衮的那次雅集,很可能也是凿池或筑堤以止水,溪水进而汇聚成一泓清泉。所以,“止泓”可理解为“止水而泓”或“止水为泓”,是文人之雅趣。

赵希衮对“止泓”二字非常钟情,并自号“止泓”,这从第三、第四方石刻所题“止泓赵希衮”可知。无独有偶,在福建福州的鼓山也有“止泓赵希衮”之石刻,《闽中金石志》载:“淳丁未(1247年)孟冬朔,止泓赵希衮偕客王复、陈士挺来游,子谏、侍,住山,宗信、僧显辉、智灯正书,刻灵源洞左。”福州乌石山亦有:“淳丁未良月望后九日,止泓赵希衮偕客杨焕、郑果之、陈士挺、赵宗伯来游,子谏、侍,住山,绍分书,刻道山亭。”《闽中金石志》的编者考证赵希衮为宋王朝宗室子弟,燕王德昭的八世孙。作为赵宋宗室,寄情山水,喜好金石,这或许是我们从现存遗迹的只言片语中读出的赵希衮。

晚清及民国时,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也关注到了各地所存赵希衮的几处石刻:“赵希衮,嘉熙三年(1239年)惠山(江苏无锡)题名,又淳丁未鼓山题名,又端平改元石牛洞(即天柱山山谷)题名。”叶氏也考证认为“止泓”就是赵希衮的号。而从已知数处“止泓赵希衮”石刻比较,天柱山的“止泓”石刻时间最早,是否正因天柱山山谷那次与周虎的雅聚后,赵希衮开始自号“止泓”,也未可知。

不过,从地方志上还能找到赵希衮与“止泓”更早的关系。与潜山市相邻的太湖县(南宋时同属安庆府),有一处“止泓亭”,清乾隆《江南通志》记载:“止泓亭,在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宋嘉定赵容之创。明嘉靖二年(1523年),寺僧得石刻,曰‘止泓,复建此亭。”清同治《太湖县志》载:“宋赵希(应是‘衮字之误),字容之,嘉定间为庐江郡丞,视事太湖,爱白云山山水佳绝,创亭曰‘止泓,有诗见艺文。”翻看该方志的艺文志,果然有《止泓亭》诗一首,且注作者为“宋郡丞赵希”,诗曰:“止泓清而明,如彼秋月满。以此观我心,澄源斯近本。”读完这首诗,我们或许明白了赵希衮心中的“止泓”。

赵希衮铭文城砖

从上述石刻和地方志材料分析,赵希衮在安庆任职的时间是比较久的,至少从南宋嘉定末年(1224年)到端平元年(1234年),前后有十余年的时间。赵希衮在安庆期间,曾主持过一次安庆府城的修缮工作,同样未见于当时文献的记载,却也有实物为证。

在今潜山市和安庆市区都曾发现过一批侧面模印有“朝散大夫知安庆军府事赵希衮”或“知府监簿赵希衮”字样的城砖,在这些城砖的一端还印有“绍定辛卯”(1231年)或“绍定壬辰”(1232年)纪年铭款。据清乾隆《潜山县志》卷一记载:“崇正(祯)八年(1635年)乙亥六月十九日,洪水沖崩县北门坝,露出旧城石闸,闸上有绍定辛卯石匠吴通造数字,砖有绍定壬辰知府赵希□监造数字。”实物与地方志得以相互印证。

在历史上,有位著名的安庆知府名叫黄,是朱熹的弟子。嘉定十年(1217年),黄出任安庆知府之时,正值金兵南下,形势危急,黄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筑城工程,将此前的土城改为砖石包砌的砖城,取得了很大的影响,黄筑安庆府城之事被写入了《宋史》,备受赞誉。继任者赵希衮显然只是在黄筑城的基础上,对安庆府城加以修缮,并未写入正史,但却因铭文城砖被发现,而为后人所知。

端平三年(1236年),赵希衮离任安庆知府的第三个年头,蒙古军南下进攻淮西诸州,光州、蕲州、安庆府守将或逃或降,三州之地尽遭蒙古大军洗劫。战败后,旧安庆府城(今潜山)荒废。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制置使马光祖选址长江边的宜城渡,修筑新安庆府城(今安庆市区),并将大批旧府城的城砖运来建新府城。所以,安庆市区改造中,在城墙旧址常会发现上述印有“赵希衮”“绍定壬辰”等铭款的城砖。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

猜你喜欢

城砖安庆石刻
鱼殇
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长夜
砖头也能变粮食
拖拉机司机的“网络艳遇”
我轻轻地抚摸古老的城砖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