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山习俗考

2019-07-10邵磊

寻根 2019年3期
关键词:转圈神山习俗

邵磊

转山习俗的起源

转山就是绕着某一座山转圈。这一习俗在青藏高原十分普遍。这里高山纵横、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这使得藏民族对高山、冰川充满了敬畏。由于古时候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很多藏族同胞认为青藏高原的大山里都住着神仙。这里的每一座山和湖都是有灵性的,山和湖都是神的化身,是神居住的地方。在藏族人的信仰中,朝拜“神山圣湖”是很有功德的,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使得人们对“神山圣湖”的崇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因此,他们在出行时,都会对着“圣山”顶礼膜拜,以期待山神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

后来,雍仲苯教和藏传佛教兴起,藏民开始有了转山祈福的宗教仪式。在藏传佛教里,人们能够幸福安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得道成佛,这对老百姓来说很难实现;另一种就是通过转山积聚功德。来自不同地方的朝圣者常常采用转山的方式来寄托自己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他们相信,转山一圈可以消除罪恶,转山108圈不但能消除全部罪恶,而且能够飞升成仙。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属马,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圈,所以信徒们不会错过马年这个转山机会。

特别是在藏历四月初八转山,其功德远胜于平日,因为相传这天是释迦牟尼的降生日。佛教信徒认为在此月内做善事一件,诵佛一声,可得10万倍之功德。他们携带经幡,手拿佛珠、口念佛经转山,目的在于祈福免灾。转山分为磕长头转山与徒步轉山两种。在转山时,绕着寺庙转,或者在山间行走的称为内转;围绕整座大山一步步行走的称为外转。转山的时间短则1至3天,长则十余天甚至几个月。如在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峰转山,外线总长约57公里,徒步需3天时间,磕长头则需15到20天。转山习俗经过千百年的延续,至今依旧保留着旧时的特色。

转山习俗兴盛的原因

转山习俗之所以在青藏高原地区千百年来久盛不衰,和苯教的推动密不可分。而老百姓对大山的敬畏以及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朴素愿望,则是转山习俗留传至今的原动力。

在佛教传入藏区前,西藏阿里地区已经存在了原始的苯教。约在公元前5世纪,古象雄国(都城琼隆银城,在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山顶)王子、苯教始祖辛饶弥沃统一了原始苯教,创建了雍仲苯教。后人整理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就是雍仲苯教著名的经卷。约在l世纪吐蕃第二代赞普穆赤赞普时期,雍仲苯教从象雄地域传入吐蕃。一直到7世纪,雍仲苯教都是整个吐蕃地区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被称为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从7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苯教和印度佛教相互磨合,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藏传佛教,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很多方面。

在苯教中,符号(苯教岩画中也有)被称为“雍仲”,所以亦称为雍仲苯教。雍仲符号本身表示着左转和右转,用转圈以表示尊重是古老的青藏高原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并且延续至今。在古代,人们对神像、上师、僧伽、神山、圣迹表示尊重时就围着他们转,在古老的苯教密宗法本中,跟从自己的上师修习或对他要说什么时,首先要围着他转几圈,然后跪在他的面前才能开口说话。虽然围着上师转圈表示尊敬的习俗已经失传,但今天的藏族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人们围着神山、寺院、佛塔等神圣的物体转圈表示敬仰之情,目前这种习俗仍然是非常普遍,这一点对于苯教徒和佛教徒来说都一样。但是,他们转圈的方向却是区分苯教徒和佛教徒的基本条件。苯教徒转圈走右旋,即逆时针方向,而佛教徒转圈则走左旋,即顺时针方向。左右旋的图像,是佛苯两教外表上最大的区别,凡绕佛、转经轮等莫不如此。

在雍仲苯教的判教方式九乘次第“给尼乘”中,行为有转经、念诵、火供、烟供、煨桑、绕塔等。教规中的“转经”“绕塔”,对后来的藏传佛教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转山习俗兴盛不衰的宗教理论基础。现代藏族同胞的很多习俗和生活方式,大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使用转经筒等祈福方式,均为雍仲苯教的遗留风俗。

神山信仰是苯教文化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苯教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藏民族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他们深信每一座山峰就是一个神的栖息地,这些山神将会保佑附近百姓的平安,而围绕这些神山转圈就会洗却今生的罪孽,从而在来生得到解脱。这些主要神山都有它们的下属神山,层次分明,山神之间既有纵向的统属关系,又有横向的社会联系,这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神山体系,这个体系覆盖整个青藏高原。这些神山是吐蕃先民的守护神,它们保佑着吐蕃先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每遇到重要事情都要向山神占卜问讯,祈求保佑,山神成为吐蕃先民一个重要的文化保护屏障。

藏族先民认为,一旦山具有了神圣性,那么转山之后,就会获得功德、福报,并能消除孽障。由于畏惧大山、尊崇高山,藏民们面对山上诸多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逐渐形成了各种禁忌:如带上柏香、龙单、经幡、青稞酒、食品等供品,转山过程中不准喧哗,不准怠慢等。这些都促进了转山习俗的发展。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要经历的轮回,在短暂的人生中,藏族的先民们面对恶劣的高原自然环境,一直希望借助山神的力量来达到全家平安、幸福安康。

朝拜神山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对自然崇拜的具体体现。在他们心中,绕神山转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生死轮回中免遭坠入地狱之苦,甚至来世成佛。如在转山中死去,被认为是一种造化。无论是转山、转水、转佛塔、转经筒、转经轮,都是为了修来生,这与佛教的“转世轮回”密切关联。藏族群众相信人是可以投胎转世的,他们宁愿今世吃尽苦中苦,也要为来世的轮回转世而不停地转山祈福。

转山习俗的文化内涵

转山习俗能够流传几千年,不仅是藏传佛教、苯教的信徒们祈求来世幸福的朝圣仪式,与之相联系的,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保护、身体保健、人际关系等的理念,依旧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借鉴。

转山不仅是为了求得个人的解脱,也是为了保障环境对人的庇护,还是群体生存的精神需求。人们以年复一年的转山行为,重新认定山的神圣性以及社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在山所包容的世界里,各种生命形式都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支撑。流动的转山路线重新塑造了神山的空间,也塑造了藏族群众对山的认识以及人与山、水、树、鸟、兽相依为命的理想。

由于对“神山”的敬畏,藏区信众非常忌讳在“神山”砍伐树木、猎杀野生动物。在梅里雪山,藏族同胞每砍伐一棵树都要进行严格的宗教仪式,砍一棵树要种下十棵树。梅里雪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得相当好,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对神山的崇拜和朝圣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由于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进山的游客也大为增加,环境也受到破坏。2014年康定县四月初八转山会结束后,300余名环保部门职工和跑马山景区工作人员对整个跑马山景区的垃圾进行清理,两天才基本完成,花费了5.8万余元。转山过程中,部分信徒也会规范丢弃垃圾的行为,并对路边的垃圾进行清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转山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在种庄稼和收庄稼时,老百姓通过转山仪式,观察天象、查看庄稼收成,有利于统一农作物的耕作。

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四川羌族转山会,是羌族人延续了几千年的盛会,也是羌族人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之一。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

转山是青藏高原地区的老百姓对“神山”反复绕走的一种宗教信仰活动,是“转经”“绕佛”“绕塔”的一种庄严仪式。对藏传佛教的信众来说,转山是一种修行方式,是积累功德的最有效的办法,遭遇苦难的人借此能得到罪孽的洗脱与身心的净化。他们一路上可能会历尽千辛万苦,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希望自己死在朝圣路上和转山途中,重新开始新的人生轮回。因此,他们无惧转山途中的困难,脸上总是带着满足的笑容,内心平静且又幸福。

这种仪式发展到今天,已經逐渐走出藏族的文化圈,被包括汉族在内的很多旅游者所接受。在快节奏的都市里,人们在工作之余,远离城市喧嚣和工作的压力,走进大山,在崎岖不平的山区转山而行,以探访神秘的藏区文化,寻找内心从未有过的安宁,对于调节身心、强健体魄、磨炼意志、感悟人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藏族崇拜的神山都有属相,如马年的冈仁波齐峰,羊年的卡瓦格博(梅里雪山),猴年的扎日莎巴(西藏山南),鸡年的日松贡布(四川稻城)和鸡足山(云南大理)。在某座山的本命年,转此山朝拜所得的功德会增加10万倍。藏区有“马年转山,羊年转湖,猴年转森林”的说法,所以,每逢某座大山的本命年,转山朝圣的人就会增加很多。他们以自己的虔诚来呵护着心中的神山圣水,使转山习俗不断得到传承。

转山习俗的盛行之地,都在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居住区,那里的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热情奔放。转山的过程中,道路艰辛,困难和病亡随时发生,成千上万人一起转山,就离不开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另外,很多地方转山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大型的转山会、转山节。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泸沽湖摩梭人的转山节。在这一天,盛装的摩梭人会带着供品、佳肴与美酒汇集到格姆女神山下的者波村女神庙,由喇嘛主持诵经,向女神磕头敬香,由喇嘛带领祭祀人群按顺时针方向绕女神庙三圈,或绕格姆神山一周。然后,喇嘛念经,祭祀人群挂神纸、经幡,敬献供品、祈祷,往燃烧的松柏篝火堆洒青稞酒、糌粑、丢鲜花,青年男女会在节日时约上自己的情侣一起转山。而康定四月初八跑马山国际转山会,是康定地区各民族一年一度重大的民俗传统节日,因其影响巨大,2014年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项目。

转山活动,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国别、不同宗教的人前来修行,就在于转山活动所依托的文化魅力。泸沽湖摩梭人转山节、康定四月初八国际转山会、青海阿尼玛卿转山登山节,都涉及文化交流活动,不少外国友人也会参加。特别是冈仁波齐峰,更是举世公认的神山,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苯教教徒心中的圣地,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还有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的信徒,都会不远千里前来转山朝圣。转山朝圣的过程,本身也是藏文化传播的过程。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猜你喜欢

转圈神山习俗
年卜热桑神山
扎色神山
走夜路 易转圈
抗疫专题
智商测试
转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