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莲花民歌的特色与特点

2019-07-10李晓斌

寻根 2019年3期
关键词:山歌莲花民歌

李晓斌

1980年,在全国文艺界兴起了民歌采风运动,采集对象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它们多形成于清末和民国时期,也有的可以直接追溯到明朝以前。盡管也有一些20世纪50年代的民歌,但并不包括五六十年代所产生的歌颂“大跃进”等内容的新民歌。民歌采风,既是对民间文化的敬畏,更是入乡问俗、察民情、识世风、了解百姓喜怒哀乐的一扇窗口。莲花民歌一直散落于民间,在乡民中口耳相传。经过文人的收集与整理,形成书面的民歌集。莲花民歌以《哦嗬歌》为代表,其音乐性、口语化和临场即兴创作的不固定性较为明显,一首民歌往往有多个不同的版本。民歌所折射的世界是真实的,纷纭、斑驳、多彩,充满了血的温度、汗的咸湿和泪的悲痛,是心灵的赤诚裸露和生命的呐喊歌唱。

江西莲花,地处赣西山区,长江中下游江南丘陵地带,罗霄山脉中段,古时候属吴头楚尾。这里群山怀抱,河流如织,田园锦绣。乡民依山傍涧聚族而居。在这丘陵起伏的山野深处,“七分半山分半田,一分水面和庄园”的莲花县,既有丘陵山地,也有河谷平原和小盆地,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七八十年前,莲江可以通航,下禾水出赣江直抵长江。那时候,地广人稀,山高村远,山歌如同天籁,完全是山野情感的自由抒发。乡野之人,无论男女老幼,爬山过桥、挖土耘田、砍柴摇橹,一张嘴巴闲不着,打起“哦嗬”就是高亢的山歌,哼哼几声就是缠绵的小调。也许这里曾经是野蛮之地,官方文化在民间长期缺位,反而促成了民俗文化的生长。这里是山区,却多水,一个湿淋淋的南方,滋生出湿淋淋的歌谣。乡谣唱的是百姓的喜怒哀乐,直接和生活交融在一起,直接从生命中分泌出来,如血液如乳汁。那“哟咳”“唷喂”“丫就”等语气助词,远接楚辞中的“兮”,闻之犹楚风扑面。里巷歌谣大多是小调,细声哼唱,犹如母亲的摇篮曲,而山歌多粗犷、高亢,曲调绵长,原始质朴,仿佛赣西人滚烫的血脉。

1.爱情是民歌的永恒主题

莲花民歌题材多样,有红色歌谣,也有民俗祭歌,更多的是生活小调、劳动号子,反映最多的内容是爱情生活。

“山歌不唱心不明,铜锣不响起绿鳞。大路不行起青箕(苔),姐俚不行两断情。”山歌是年轻人传情达意的工具,不唱歌就无法表白心意。青年男女之间的口语交流可能是拘谨而腼腆的,但唱起山歌来,俏皮泼辣野性。如:

郎在高山打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织一梭来留一梭,丢下绫罗不织听山歌……娘哇女你不是货,女哇娘你莫怪我……哪根竹子不生杈?哪个后生不爱姐?哪条田塍不生草?哪个妹俚不爱好?哪条路上不过人?哪个妹俚不爱人?

一连六个反问,一句紧似一句,如飞瀑倾泻。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村姑形象跃然纸上。

姑娘失恋了,或是小伙子抛下情人去了远方,山歌一曲无限幽怨:“高山打石石落潭,交姐容易丢姐难。交姐如像龙上水,丢姐如像日落山。哥呀,日落西山有回转,丢姐如像石落潭。”

民歌里的相聚是短暂的,更多的是别离。《雨伞包袱送情郎》《出门歌》《十送》等,唱得是离愁别恨,是千叮咛万嘱咐。“天晴红红出门走,毛雨霏霏慢些行。早早落店晚出身,爬山过岭要小心。”“天晴要把草帽戴,落雨要把雨伞开。”

从莲江至升坊,因汇合了几条支流,河面宽广,水流浩荡,曾经是一幅船帆穿梭的景象。岸边村姑瞥见船上的俊小伙,一曲清歌就飞过了河。“船上有个好阿哥,手拿篙子水里拖。手拿篙子团团转,你今日挽船哪里歇?”摇船的小伙一边划一边唱:“岸上有个好妹子,手提篮子洗斋菜。洗起斋茶团团转,我今晚靠船妹门前。”小伙子穷啊,没彩礼钱。“屋檐滴水瓦漂沿,我一没衣衫二没钱。”姑娘也不嫌:“我一不要你衣衫二不要你钱,单等你哥哥花轿接娇莲。”

“娇莲”是莲花民歌经常出现的女性名字。

“打支山歌娇莲听,可惜娇莲离远哩。”“二劝来到界河边,河边碰见嫩娇莲。娇莲问我名和姓,梁山伯来祝英台。”娇莲是这方山野情妹共有的名字。娇莲这个形象让莲花民歌多了江南水乡的秀色与柔情,而莲花歌谣又何尝不是江西民歌一朵美丽的娇莲呢?

2.民歌多为劳动画卷,生活气息浓郁

莲花民歌多为劳动过程中调节情感,缓释压力,娱乐生活等需要。其歌词贴近生活,是莲花民歌的显著特点。

莲花人爬坡砍柴,爱唱《哦嗬歌》:“我打起哦嗬上山坡,山里妹子把柴斫。斫柴要斫实心柴,恋郎要恋忠厚哥。”

耕作耘田,则唱《耘田歌》:“哥耘田来妹耘田,两人耘田面对面。哥哥耘在田上首,妹妹耘在田塍边。”

挖土时一个人孤寂,就唱个山歌:“高山挖土种番薯,几多番薯当得饱,哪个恋妹到得老?”

去田间灌水,也有歌唱道:“打鼓要打鼓边沿,作田要作姐门前。一日落得三回水,三天见得九回面,兼到落水看娇莲。”

挑皮箩走四方,为婚嫁置备嫁妆,或为生活、祭祀打制锡器,则有《打锡歌》:“打锡么?锡匠师傅刘师傅,你是江西哪一府?你问得清来我讲得明,我是江西莲花厅。”

3.语言口语化,生动有趣

“四更明月月转西,问你真意不真意。除非麻雀养得三斤半,除非老鼠犁田拖大犁,今生今世永不离。”这爱情誓言土得掉渣,却饶有趣味。夸张、比喻、起兴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巧妙无痕,匠心独运。

“你若是唱歌王解歌王,可晓得一根兰竹几尺长,兰竹身上几多节,几重青来几重黄?”“我就是唱歌王解歌王,我晓得一根兰竹七尺长,兰竹身上七个节,三重青来四重黄!”一问一答,妙语如珠,气势连贯,看似信手拈来,却精辟形象,生动活泼。

《五更月明》则是一首叙事歌:

一更明月月不明,照见哥俚路上行。就怕深山中冲撞见虎,又怕十字路上遇强人,哥俚不来姐担心。二更明月进屋来,照见姐俚倚窗台。清风有意月有情,窗下芙蓉花儿带露开,窗台就是望郎台。三更明月照花堂,照见哥俚进闺房。端出板凳请哥坐,梳妆台前二人诉衷肠,镜中一对美鸳鸯……五更明月天大光,对着镜子巧梳妆。左边梳起云映月,右边梳起双凤来朝阳,打打停停来送郎。

从行路、空等、望郎、进房、座谈到梳妆与送别,男女幽会的全过程都唱下来,如《西厢记》中的“待月西厢”,一雅一俗,殊途同归,深深契入女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日頭下山就下山,撞见鹭鸶下深潭。鱼见鹭鸶骨也软,妹妹见郎心也欢。”起兴与作比,形象生动,将男女之间的恋情,比喻成鱼见鹭鸶,奇妙,绝佳。

“风吹木叶片片扇,我一世可怜打单身。和尚打单身带徒弟,我打单身一个人。困了几多脚床,喊了几多唉里娘。”“风吹木叶片片扇”是起兴,又暗含木叶片片成双成对之意;“和尚打单身带徒弟”则进一步凸显单身汉的形单影只。

“日头”“姐俚”“晓得”“唉里娘”等,都是典型的方言,为民歌增色不少。当然,莲花民歌为乡谣俚语,下里巴人,即兴之作,尽管有时难免混沌未化,但其超拔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如凿入木,如铁淬火,是一种原始力量的解放,喷薄而出。

4.民歌的词格自由,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莲花民歌与陕北信天游的两句一阕的格式相比,形式更自由。旧体诗词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莲花民歌源起于现代新诗,在形式上与现代新诗相近,没有固定格律和形式。虽然在句式上,对旧体诗七言句的采用较多,但句子或长或短,一二言可以成句,十多言也可为一句。押韵则往往是首句点出韵,然后偶句押韵。有一韵到底的,更多的是中途换韵的,有的两句就换韵,也有押重字韵、押邻韵的,用韵较为灵活。平仄则不太讲究,基本上无平仄协律。音步则较为规整,适合于唱诵。

5.民歌为音乐文学,在传唱中流传

莲花民歌的音乐性非常强,不仅讲究韵律,而且可以演唱。莲花民歌是民间创作的歌词,是词与曲的结合与共同流传。

莲花民歌有单人独唱,也有两人对唱、多人齐唱。曲调一般为五声音阶,节奏自由,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其音调刚劲,高昂激越,旋律生动优美,舒展开阔,饱含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莲花民歌多为在劳动生活过程中触景生情,自编歌词,即兴演唱。

莲花民歌曲调地方色彩浓郁,具有不凡的艺术感染力。有在崇山峻岭砍柴伐木时为消除孤寂的独唱,也有在田园沃野耕种或收获时相互对唱;有在劳动生产中号子式的吭唷高歌,也有在闲庭漫步时抒情式的引吭歌唱。朴素、明朗、优美的旋律,清脆刚健、昂扬激越的歌声,展现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美丽画卷,为大自然点缀了一派生机盎然的优美景象。

民歌还有诸如与民俗相结合,以歌纪庆,旧时婚丧嫁娶要唱民歌,如结婚时的迎娶歌、圆房时的赞房歌、建房封栋时的祝颂歌等。还有劝世、讽喻的,如劝阻赌博的《桔子打花白莲莲》等。

莲花民歌为口头文学,其传唱者为普通民众,有的甚至目不识丁。在群众口中流传的莲花民歌良莠不齐,有的还含有淫秽、荒诞不经的内容,显得低级趣味。莲花民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收集与整理,最后印制成册,其文字经过了不少文人的萃选、加工与润色,剔除了稗草,而显得更典雅,但其原生态性被削弱。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与传承,经过县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时至今日,一些莲花民歌经过多次的深度加工与提炼。

莲花民歌的经典之作首推《哦嗬歌》:

我打起哦嗬上山坡,山里妹仔把柴斫。斫柴要斫实心柴,恋郎要恋忠厚哥。忠厚哥仔冇啰唆。哦嗬,喂!

恋妹要恋一样高,唱歌要唱莲花、安福、永新调。扯布要扯毛兰、士林带柳条。蒸酒要蒸甜酒、冬酒、应壶烧。恋妹要恋十七、十八一样高。哦嗬,喂!

这首歌流传于莲花上西,经高州上塘的魏金昔老人传唱,从众多莲花民歌中脱颖而出,成为莲花民歌乃至中国民歌中的瑰宝。《哦嗬歌》起初只有一阕,是流传的原始之作。描写乡民上山砍柴,以山歌传情的场景。实心柴与忠厚哥,是比兴关系。为了表演的需要,收集与整理者,不仅在每阕的结尾处增加了拟声词“哦嗬,喂”,还杂糅了流传于垄西的坪里竹湖的《恋妹要恋一样高》,将两首民歌糅合,形成现在的两阕,并以此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这一杂糅并未达到天衣无缝的结果,其语言风格与叙述内容均存在一些不协调。仔细品读,下阕与上阕的内容不很连贯,下阕是取自坪里竹湖《恋妹要恋一样高》。虽然与上阕描写的上山砍柴劳动的场景不同,但都是反映青年男女恋爱的,合在一起也不算十分突兀。《恋妹要恋一样高》原诗没有起句“恋妹要恋一样高”,而是直接运用三个近于排比的起兴,从唱歌、扯布、蒸酒,引入正题“恋妹要恋十七、十八一样高”。经过加工后的《哦嗬歌》,更具有完整性,更适合于现场演出。

莲花民歌中,最具有切身之感,将最底层的现实生存画面直陈眼前的,就是《单身歌》:

风吹木叶片片扇,我一世可怜打单身。和尚打单身带徒弟,我打单身一个人。困了几多冇脚床,喊了几多唉里娘。早上出门一把锁,晚间回屋自开门。剥掉草鞋脱掉衣,柴在东来米在西。刮掉锅来刮掉甑,筒管量米大半升。拿起柴来吹着火,何时才得两公婆。

这首民歌语言形象生动,描写单身汉的日常生活,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作者很可能就是一个单身汉,这种人生体验,真切、真情,逼近生活的细节,令人叹惋,从而激发读者的悲悯之情。当然,虽然《单身歌》是一首民歌,但其中传递出来的信息,似乎包含了乡间文人代为单身汉“立言”的意味。显然,这首民歌也是经过文人加工的。

民歌在传唱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修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不断地注入不同时代的元素。同一首民歌也会因传唱者的不同和临场发挥有不同的版本,这就需要采风者、研究者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地甄别与扬弃。一首传唱一方的民歌,在演唱者表演时的随意性较强,临时编歌词改歌词的现象较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民歌,民歌本不是书面文学,它在口头流传时不断地发展和演化。一些流传于世的民歌,不少经过文人加工,有的甚至完全有别于当初原生态的民歌。特别是重新谱曲传唱后,其歌词已经上升为文人再创作,从而相对固定下来,其原生态性无疑有所弱化。

猜你喜欢

山歌莲花民歌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莲花岛再见
国画:唱支山歌
穿花衣 唱民歌
让莲花自由开放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