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模式与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
2019-07-10罗沂雯阮晶于宇慧
罗沂雯 阮晶 于宇慧
摘 要: 闽茶的对外传播为福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福建地方高校中仅有茶学、茶艺等专业,并未专门进行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将茶文化知识教育融入英语专业课程和实训, 构建多学科交叉、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体系,有助于复合型双语茶文化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 协同创新 茶文化 双语人才培养
茶发源于中国。几千年来,茶与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都留下了璀璨的光芒。福建省是我国茶叶生产大省,也是茶叶出口大省,福建茶是让世界了解茶香氤氲的中国的靓丽名片。随着茶产业的发展,福建茶企对“既懂专业,又会外语;既会服务,又懂营销”的双语茶文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基于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双语茶文化人才,能够为传承与弘扬的闽茶文化提供人才储备,为福建茶叶对外贸易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双语茶文化人才的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实践,促进福建地方高校走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创新研究机制,代表着工业经济和大学协作机制的达成[1]。协同创新是基于协同合作理论,涵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作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与新方法[2]。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主要指在组织内部通过知识共享机制(理念、专业技能、技术),以创新目標为中心而达成的多种因素相互补充、协调配合的行为。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深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和地方政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协同创新的参与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内部激励,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维度沟通和多元化协作[3]。
通过国家的指引和计划,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工商业,教育行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领域优势,并充分利用互补的资源,促进创新技术投入现实生产,并配合不断创新的工业技术,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融合各类人才。协同创新要求项目中各个创新要素及创新资源在整体的流动。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国家和高校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模式。高校在创新合作中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知识增值效率和创新合作的运行模式。在知识增值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知识的探索和寻找,知识的检索和提取,从而促进知识的开发和获取,分享和扩散以提高知识增值的效率。通过高校间的互动,将更多知识从未知的体系中开发出来,从而将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化为资本,进而形成以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为核心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4]。基于协同创新机制,将闽茶文化融入高校创新体系中以培养双语茶文化人才,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进而满足双语茶文化人才的市场需求。
二、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倡议的实施,福建茶叶渐渐走向国际市场,对于懂茶文化的双语人才需求日益扩大。福建是传统的茶叶出口大省,且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茶文化。但长期以来,福建对于茶文化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原本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专业设置形式传统,新式专业类型单一,且难以受到高等院校重视。在福建地方高校中,仅有武夷学院设置了茶学专业,专门的茶艺学校更是少之又少。再如,现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不够准确,难以形成福建地方高校的相对优势。此外,课程体系构造缺乏实践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部分高校学院难以满足实践课上学生操作实践的需要,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指导。一些问题导致缺乏专业化人才在国际茶贸易中参与福建茶企对外贸易中的谈判交流及茶文化的对外推广,造成闽茶海外推广的缺失。现阶段,福建茶企需要“既懂专业,又会外语;既会服务,又懂营销”的双语茶文化复合型人才,而福建高校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建立具有福建特色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将英语专业与茶文化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具有复合型专业知识与实用就业能力的全面型外语人才,把福建的茶叶文化推向更高的舞台。通过合作学习、项目导向、任务导向的教学方针,培养学生学习茶文化的主动性、团队协作精神和毅力。协同创新机制既有利于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又有利于利益的更大化,并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接触茶文化,还有利于企业人才培养,实现知识与实践最大化相结合的目标。
三、双语茶文化人才的培养策略
对地区来说,双语茶文化人才可以给福建省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来说,双语茶文化人才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对福建地区高校来说,双语茶文化人才能促进各高校及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双语茶文化人才来说,学习和认识茶文化能提升自我修养及语言能力。培养双语茶文化人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福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鼓励学生学习并传承茶艺
学生可以通过暑期实践及校内实践实训课程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并且,在课堂活动中可以将各国风俗习惯与中国茶文化结合起来,使得茶文化融入生活。了解茶艺知识,知晓茶艺分为表演型茶艺、待客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和养生型茶艺,根据不同类型的茶艺进行不同的宣传。例如可以编一些茶艺相关舞蹈,并结合网络传媒(可以放到YouTube上),让世界都能看到茶艺的魅力。通过学习品茗、茶道、茶艺表演、茶歌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福建丰富的茶文化,并积极参与探索茶文化的对外推广传播方式。
(二)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茶叶品牌文化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实践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调查各个茶叶品牌,研究各个品牌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通过向学校申请走访企业实训基地了解当今的市场需求及企业是如何推动品牌茶文化发展的,通过各种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此外,学校还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和专业的设备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实际认识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培养双语茶艺服务和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提供全方面支持。
(三)将茶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
茶文化旅游是当代很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闽茶文化旅游集茶叶生长环境、茶叶生产方式、本土天然资源及闽茶文化内涵于一体,全面发展,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福建的乌龙茶、白茶等鼎鼎有名,培养双语茶文化人才,可以与福建旅游景点合作,对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进行茶文化宣传。茶文化旅游不仅会促进福建地区的经济建设,还有利于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的重点是向外国友人宣扬以“和”为核心的中国茶道精神,展示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和意蕴深厚。通过双语茶文化人才的专业介绍,外国游客能从中切实感受到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有效促进闽茶文化内涵的广泛传播。
(四)学习茶文化的地道英语表达
培养双语茶文化人才,学校应先完善学生的英語知识学习系统,引进外国茶文化专业人才并结合闽茶文化进行专业茶文化英语表达授课,向学生灌输专业闽茶文化的地道英语表达方法和准确词汇。学生应针对茶文化的中外背景深入挖掘探索,积累专业茶文化的英语表达,提高自身的口语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福建地方高校应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学习机会,方便学生学习地道英语表达及了解他国茶文化与闽茶文化的异同,求同存异,探寻出独属闽茶文化的地道英语表达。
(五)积极发扬茶文化精神
茶文化精神最重要的几点就是重德、尚和、崇俭、贵真。重德,顾名思义是注重个人品德。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茶者追崇的目标就是重视茶德,陶冶高尚情操,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尚和,即以儒释道哲学思想中的“和谐”为茶道活动的本质,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崇俭,就是提倡勤俭正直、廉洁奉公的个人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风向。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福建高校地区培养双语茶文化人才要注重陶冶学生的茶文化精神,把真正的闽茶文化精神发扬壮大。
总的来说,在华夏悠悠历史长河中,茶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茶道思想理念浸染了世代青年学子。福建地方高校外语教学可以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将茶文化与外语教学、人才培养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不仅能让大学生投入更多热情到外语专业学习中,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创新外语教学策略,为培养复合型双语茶文化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契合社会发展对双语茶文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董正超,成鸣飞.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蔡昭权,胡松.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5(09).
[3]陈志新.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考[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1).
[4][英]吉本斯.知识产生的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属闽江学院2018年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长基金项目;103952018016)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阮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