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读”课堂模式下的小组学习
2019-07-10谭秀英
谭秀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充其量,我们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建筑方法。”这充分明确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分工。
几年前,笔者有幸随着学校领导去深圳松坪学校亲自感受了他们“先学后研”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松坪概括为“三段六式”,即“预习—质疑”、“展示—交流”、“练习—反馈”。我也在激动、心动后,回来投入到了行动。刚开始是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我们学校在推行“书韵大阅读课堂”活动后,也有了自己的课堂模式,即三段四环:“三段”——课前、课中、课后;“四环”——阅读积累、自学互检、合作分享、检测评价。课堂改良旨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环节,改良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释放潜能、彰显个性,获得全面发展。这也是将讲台换成学生的舞台,让他们挖掘潜能,施展才能。从小组合作学习,浅谈小组的组建和小组培训及评价机制。
一、小组组建是基础
现在的孩子独生居多,生活条件优越,家里把他们当成了小太阳,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心中缺乏他人的存在。因此组建小组,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就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了。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在集体中多为他人着想,并且通过各种评价,提高责任意识。
(一)确定小组成员
小组活动,是为了取长补短,因此小组的成员分配以我对他们的了解,按学习成绩、个人素养等因素优劣组合的原则,把学生尽量地均衡分配。小组成员的人数可以根据学生年段的不同有所调整,以4—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小组学习能力也在起步阶段,就可以以4人为一小组,方便管理和培训;中高年段学生自主、自控、合作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可以定为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确定了小组成员,再从成员中选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一个学期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高的能力,可以改变小组的组建形式,采取由老师指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形式,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小组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一个班能力好的同学毕竟不多,于是我从第一个学期对他们的了解中确定组长名单,组长与副组长的搭配由他们自由选择。定好每个组的组长后,就让他们与剩下的同学进行双向选择。在选择之前,私下告诉组长的选择原则:优劣搭配,小组尽量均衡。为了照顾个别特殊的同学可能会没人选择的尴尬局面,我还特别与能力较强的小组长达成了协议,让他们采取主动。虽然在选择之前我也不是十分有把握,但我还是放手让他们去商量,去选择。选择的结果让我很满意,我心目中的极特殊学生基本上都分配到了各个组,这样既不用老师强行安排,也保护了那些特殊同学的自尊,为下一步的小组活动的团结与我谐奠定了基础。从低年级就开始的小组组建,到了高年级,可以全部放开,也就是说让他们先组建小组再选出组长。这样的小组自主性就会更强,效果会达到最佳。
(二)小组成员分工
一个小组是一个小集体,要想活动有序展开,就得分工明确。为了小组成员更有凝聚力,小组活动不局限在课堂,我还将小组活动渗透到校外一天的日常规范。所以小组成员的分工也就涉及到日常的各种活动,比如各学科的学科长、卫生、红领巾、眼保健操等的检查员。组员的分工由小组自己去讨论决定,做为老师,只需要知道结果就可以了。虽然有的分工还不是特别符合我的心意,但既然放手给他们了,就不再干预,只需要在后面的小组培训与活动中多引导就好。
课堂学习中,小组活动内容、难易不同,所以小组学习形式也就不同。我将六人组再分为三人的A/B组,甚至二人组。学习活动视内容、难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组合作方式。比如互检环节,是对预习内容的一个检测,在复习新知,预习新知的环节,相对难度不大,就由二人组完成互检,组内发现问题,不能解决放到六人组,最后再到全班。學习内容如需要让每个同学交流得很充分,但又受时间的限制,就采用A\B组的形式。当有充足的时间,又需要有更好的气氛进行交流,就采用全组参加,比如教学重难点环节、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
二、小组培训是升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说:“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的活动,你是一个及格的老师,如果是以老师活动为主,你是个不及格的老师;如果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如果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给学生,你是个优秀老师;你要是把时间余部给学生,老师只是几句话而已,最多十分之一,你就是特级教师了。”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小组学习的开始是要花很多精力的,犹如一栋楼,要扎实打好地基,才能让高楼耸立。
(一)训练组长,培养他们敢大胆管理
一个组的组长是小组的领头人,很多时候他们充当的是小老师的角色,是组织管理者,所以培养小组长,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他们管理好小组,要有两个关键词:尊重和严格。老师既要尊重他们的权利,让他们可以放手管理,同时又要严格要求他们,起到小组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小组活动,需要一边实践一边摸索,他们在工作中的做法,随时也会给我一些启发。我会不定时地召集组长开会,互相交流管理中的方法,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二)小组训练,培养他们表达、倾听、思考的能力,养成合作的习惯
对于语文课堂上的小组汇报,同学们没有经验,所以在刚开始时,无论是交流顺序还是语言的组织,都需要教给他们一些固定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细致训练,细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表达方式,这些可以结合导学案,在小组合作时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随时根据不同的内容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及汇报方式。比如交流的顺序,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加以指导,难一些的可以从组长开始,给小组同学一个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容易些的由组里相对弱一些的同学开始,保证他们的发言机会。这些的组织都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引导,老师要在小组活动时,参与到小组中去加以指导。平时一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刚开始训练时需要花两三个课时。
运用得多了,我会放开对他们的要求,希望他们可以灵活处理,当他们有一些新点子,我会及时肯定并加以大力赞扬。这样,他们汇报的形式就多种多样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组交流讨论分配汇报任务的时间也缩短了。
对于小组的学习活动,重点体现在课堂上。刚开始的小组活动,学生还不太放得开,习惯于轮流发言,说完就结束了,缺少小组间的思维碰撞。因此我会常常在小组活动时,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参与到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活动中,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容,对他们的交流及时给予引导,并提出自己的理解与质疑,让他们明白,小组活动不是只听,还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也会将活动中小组比较好的做法做一个简单点评,有意识地给全班同学一种引导。慢慢地,他们的交流就不再停留在轮流说完就结束,而是有了真正的火花,达到了小组学习的真正目的,小组气氛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小组的合作不仅在学习上,在平时的管理上也要重视培训,养成习惯很重要。所以在小组中,我很重视一个小组的责任、互助行为。班级的管理采用小组负责制,每天一个小组,自主轮流。组长担任当天的值日班长,负责班级纪律,安排当天的课前阅读分享。当天班级的所有任务,就由这一个小组完成。比如卫生、佩戴红领巾、眼保健操等等,都按小组的成员分工去负责。遇到问题,组内同学解决,比如组长有事离开,那要交代副组长进行班级管理,也就是说不能因为组长不在,事情就不做,要交代给另一个组员代替。时间一长,大家也养成了一种习惯,如果组内有什么事,就算没人交代,其他组员也会主动承担,这也增强了组内的凝聚力,提高了大家的责任感。这样的合作现在还渗透到了校外,在家长的配合下,我建立小组长微信群,小组长建立小组微信群。
合作学习是为了大家互相影响,所以在表达内容上,需要放得开,敢于放手,允许学生任何内容的答案,只要他们能说得出观点支撑的理由,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的主动意识越来越强,老师就越来越轻松了。课堂基本上成了学生的舞台。在课堂上常常能看到像辩论会一样的场面,但却一点不乱,学生抓得住发言的机会,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