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地区钻遇地层漏失分析及堵漏措施探讨
2019-07-10赵凌云梁龙军
易 旺 ,李 凯 ,赵凌云,梁龙军
(1.贵州省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贵阳 5 50008;2.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五九队,贵州贵阳 5 50008)
井漏是指在各种井下作业过程中,钻井液或其他工作流体由于压差作用通过漏失通道进入地层的现象[1,2]。井漏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其可以发生在浅、中及深地层中,亦可以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各类不同岩性的地层中出现。
对钻遇地层进行漏失分析是选择合理防漏、堵漏技术的前提条件。漏失原因不清防漏堵漏措施就会存在盲目性,轻则浪费大量防漏堵漏材料,重则延误防漏堵漏最佳时机,导致重大钻井事故。
1 地质概况
黔西地区位于扬子地块南缘,主要包括黔西南坳陷和滇东-黔中隆起东部,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结合地带,包括水城、盘县、六枝、威宁、织金、纳雍、兴义等地[3]。从地理位置上看,研究区位于贵州省西部,主要包括西南部的六盘水地区和东北部的织纳地区。具体位置位于北纬 25°14'~27°10',东经104°10'~106°30'范围内,东邻贵阳,南接兴义,西邻云南,北接毕节。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古近系及第四系,以二叠系和三叠系分布最为广泛[4-6]。主要含煤地层形成于晚二叠世龙潭期和长兴期,属于晚二叠世上扬子聚煤沉积盆地的一部分。黔西地区成煤期后多期性质、强度不同的构造作用相互叠加、改造,原型煤盆地遭受强烈破坏,背斜煤系大部被剥蚀,煤层主要保存在盘关向斜、格目底向斜、青山向斜、比德向斜、三塘向斜等大型向斜或复向斜中。
2 钻遇地层漏失统计分析
根据前期钻井实践研究,黔西地区钻遇地层结构分为两类(见图1),一类是六盘水地区发育“第四系+永宁镇组+飞仙关组+龙潭组+玄武岩组”。永宁镇组上部为砂泥岩,较软,可钻性好,下部为灰岩,发育一定量溶洞,易出现井漏。飞仙关组主要为砂泥岩,夹少量灰岩,可钻性好,偶见微漏。龙潭组主要是砂泥岩、煤,夹一定量菱铁岩,较硬,可钻性差,微漏频繁。玄武岩组主要为凝灰岩,裂隙不发育。织金-金沙地区地层结构为“第四系+茅草铺组+夜郎组+长兴组+龙潭组”组合。茅草铺组岩性主要为灰岩,较硬,可钻性差,发育大溶洞,易出现井漏。夜郎组岩性为砂泥岩、灰岩,灰岩段发育一定量小溶洞。长兴组岩性主要为灰岩,较硬,可钻性差。龙潭组主要为砂泥岩和煤,夹薄层灰岩、钙质泥岩。茅草铺组岩性主要为灰岩,易漏失。
六盘水地区钻遇地层,除第四系外,其他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井漏,其中龙潭组微漏最频繁,井漏段岩性多为灰岩、细砂岩;织金-金沙地区井漏主要发生在茅草铺组,井漏段岩性主要为灰岩,漏失级别均表现为中漏(见图 2)。
图1 黔西钻遇地层柱状图
按井漏程度可将井漏分为渗透性漏失、裂缝性漏失、溶洞性漏失和破裂性漏失四大类,前三种漏失,其漏失压力可能远小于破裂压力;第四种漏失,其漏失压力即破裂压力。在贵州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前三种漏失形式。
对研究区内钻井过程中出现井漏的钻井漏失层位、岩性、深度、漏失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永宁镇组主要为裂缝性漏失、溶洞性漏失,飞仙关组、长兴组为裂缝性漏失,龙潭组为渗透性漏失(见表1)。
表1 黔西地区煤层气井出现漏失情况统计表
图2 黔西地区井漏层位、级别、井漏处岩性统计
3 钻遇地层堵漏措施探讨
渗透性漏失主要是因为地层的高渗透性,多发生在高渗透的砂岩地层或砾岩地层。裂缝性漏失主要是地层存在天然裂缝或人工裂缝。溶洞性漏失主要由地层中形成的溶洞引起,一般只出现在灰岩地层。由于漏层特性和引起井漏的原因各不相同,对不同类型的井漏采取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堵漏方法。
3.1 空气钻钻井技术
研究区煤层气井施工过程中钻遇灰岩溶洞、大裂隙等属大概率事件,若采用常规钻井液钻进时,往往是“有进无出”,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伤害。且研究区施工井周围水源往往匮乏,但若水源供水不足,清水强钻无法实施,严重制约正常施工,在此条件下推荐采用空气钻钻井技术应对灰岩喀斯特。
在地层出水量大于5 m3/h,在空气量足够的情况下,即空气量能及时将地层水和岩屑带出到地面或溶洞内,不易在井眼的周围形成泥环,空气钻井仍能正常钻进。当出水量小于5 m3/h时,地层水进入井眼时,干燥的岩粉就会吸水容易粘糊成块,并附着在井壁和钻具上形成泥环造成缩径;特别是在溶洞区域,空气携带岩屑堆积在井眼周围溶洞腔体内,溶洞腔体上下井眼处一方面由于岩屑堆积,另一方面由于空气流速突然降低,更易形成泥环造成缩径,易起钻遇阻处理困难,甚至发生卡钻事故。针对喀斯特区域空气钻的制约性,可以采用增加空压机,通过加大注气量或通过雾化钻井的方法疏通井眼,减少因泥环造成的缩径。
3.2 套管暂封技术
钻遇含水溶洞区域,在空气钻无法正常施工,下部灰岩地层喀斯特发育未知的情况下,可采用套管暂封技术,针对研究区煤层气灰岩喀斯特分布特性,通常一开井深适宜设计深度60 m~120 m,利用布井区域直观喀斯特分布分析、布井区域电法喀斯特调查等方法对表层套管下深进行调整,防止二开钻遇溶洞增加施工难度。为了减少井下卡钻和复杂事故的发生,建议使用塔式钻具组合,采用轻压吊打靠钻具自身重力克服地层倾角、地层各向异性等自然造斜因素。
3.3 调整井身结构
煤层气井为低成本运行模式,多采用二开井身结构(见表2),研究区煤层气钻井所遇喀斯特深度与区域、地势、地形、地下水活动等有较大关系,为了降低二开钻遇喀斯特的风险,一开采用空气钻穿越喀斯特区,用套管封隔漏失层后,继续二开钻井。
表2 现用井身结构数据表
通过对研究区前期煤层气井钻完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在钻完井过程中存在机械钻速低、钻井过程中漏失频繁等问题。结合黔西煤层气储层特点,认为现有井身结构不能满足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需要,需对现有井身结构进行调整,调整后井身结构(见表3)。
表3 调整后井身结构数据表
以上井身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井眼变小,减少钻井风险,降低井下事故风险。(2)防漏、堵漏易处理,见效快用料少时间短,有利于风险管控。
3.4 钻具组合
研究区龙潭组地层砂泥岩频繁互层,如果使用常规钻具组合,方位和井斜漂移比较大,易造成脱扣、断钻具等井下事故。若全井段使用螺杆+PDC钻头复合钻井技术。复合钻井技术可使井下动力钻具的优点得到更好的发挥。
(1)利用螺杆+PDC钻头钻进,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机械钻速,而且可减少或避免钻具刺漏、断裂事故。
(2)利用螺杆+PDC钻头钻进,可明显降低转盘转速,降低钻机负荷。不仅能够降低油耗,减少设备磨损,降低钻井成本,而且还可以节约机修时间,提高生产时效。
3.5 煤系地层防漏堵漏
研究区煤系地层发生井漏几率较少,只有部分井出现渗漏情况,可通过在钻井液中加入单向压力封闭剂、随钻堵漏剂等来缓解渗漏。由于煤系地层储层压力低,进煤系地层之前应控制好钻井液密度,同时保持钻井液及井眼清洁,控制好起下钻速度,防止人为诱发性漏失。
4 结论
(1)黔西地区钻遇地层永宁镇组主要为裂缝性漏失、溶洞性漏失,飞仙关组、长兴组为裂缝性漏失,龙潭组为渗透性漏失。
(2)研究区钻遇灰喀斯特洞、大裂隙等层位建议采用空气钻,一开钻穿喀斯特区,用套管封隔漏失层,降低二开钻遇喀斯特风险。
(3)钻遇砂泥岩频繁互层的地层采用螺杆+PDC钻头复合钻井技术,复合钻井技术可使井下动力钻具的优点得到更好的发挥,可以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是一种高效经济的钻井方式。
(4)煤系地层储层压力低,进煤系地层之前应控制好钻井液密度,同时保持钻井液及井眼清洁,控制好起下钻速度,防止人为诱发性漏失。若出现渗漏情况,可通过在钻井液中加入单向压力封闭剂、OP-1防漏堵漏剂、随钻堵漏剂等来缓解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