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油田稠油热采注入介质优选研究

2019-07-10吴婷婷耿志刚杜春晓高振南

石油化工应用 2019年6期
关键词:稠油采收率介质

吴婷婷,耿志刚,杜春晓,李 博,高振南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

目前国内外稠油热采区块以蒸汽吞吐为主,主要的注入介质为蒸汽[1-4],携热量高。而单纯的蒸汽吞吐开发存在产量递减快、多轮次吞吐后经济效益变差等问题;且渤海稠油油藏埋藏深、压力高、开发多采用定向井或水平井,导致井筒热损失大、成本高。通过在携热介质(热水或蒸汽)中加入非凝析气(N2或CO2)的方法既可增强热作用效果,又可降低成本。从国内外开发经验看,不同原油黏度适合的注入介质存在较大差异。渤海稠油资源丰富,而各稠油油田黏度存在巨大差异,范围从350 mPa·s到53 000 mPa·s,需要依据海上稠油的特点,详细论证各种注入介质在海上稠油油藏中的适用性,探索出一套适合海上不同黏度稠油油藏的注入介质筛选技术。

1 注入介质优选研究

针对黏度分别为 400 mPa·s、600 mPa·s、1 000 mPa·s、2 000 mPa·s的原油,开展不同注入介质(蒸汽、多元热流体、蒸汽复合气体)的驱油效率评价实验。多元热流体[5-8]是指通过燃油燃烧产生的热水、N2和CO2的高温混合流体;蒸汽复合气体是指蒸汽、N2和CO2的高温混合气体。

实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无论哪种注入介质,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大,无水期驱油效率、含水90%及最终驱油效率均降低。随着黏度逐渐增高,三种注入介质的驱油效率均有所下降。相同黏度下,三种注入介质的驱油效率从高至低分别是:蒸汽复合气体>蒸汽>多元热流体。

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为扩展实验认识,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两种开发方式(蒸汽吞吐、吞吐转驱)下不同原油黏度和不同注入介质的开发效果。模型参数参考渤海M油田主力砂体相关物性参数,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STARS热采模块建立纯油藏机理模型,模型基本参数(见表2)。

1.1 驱替开发注入介质优选

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对比了不同原油黏度(1 000 mPa·s、3 000 mPa·s、5 000 mPa·s、10 000 mPa·s、20 000 mPa·s、30 000 mPa·s)和不同驱替介质(多元热流体、蒸汽、蒸汽复合气体)下的驱替开发效果。模型注入参数(见表3),模拟结果(见图1)。

表1 250℃不同黏度原油不同注入介质的驱油效率

表2 模型基本参数

如图1所示,随着黏度的升高,三种注入介质的开发效果均有所下降,蒸汽复合气体的开发效果始终优于其他两种介质。参考国内热采油田经验,以驱替最终采收率30%作为目标采收率。通过研究结果可知,在黏度低于3 000 mPa·s时,多元热流体驱替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当黏度为 3 000 mPa·s~5 000 mPa·s时,需要采用蒸汽驱开发;当黏度为 5 000 mPa·s~8 000 mPa·s时,需要采用蒸汽复合气体驱替开发;当黏度超过8 000 mPa·s,蒸汽复合气体也无法达到目标采收率,这时就需要考虑热复合化学、火烧油层[9,10]等前沿热采技术。

1.2 吞吐开发注入介质优选

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对比了不同原油黏度(1 000 mPa·s、3 000 mPa·s、5 000mPa·s、10000mPa·s、20 000 mPa·s、30 000 mPa·s)和不同注入介质(多元热流体、蒸汽、蒸汽复合气体)下的吞吐开发效果。模型注入参数(见表4),模拟结果(见图2)。

如图2所示,随着黏度的升高,三种注入介质的开发效果均有所下降,蒸汽复合气体的开发效果始终优于其他两种介质。但当原油黏度为3 000 mPa·s时,多元热流体吞吐与蒸汽吞吐采收率出现交点,即黏度低于3 000 mPa·s时,多元热流体吞吐效果优于蒸汽吞吐;黏度高于3 000 mPa·s时,蒸汽吞吐效果优于多元热流体吞吐。

2 增效机理研究

2.1 复合气体增效贡献研究

稠油黏度相对较低时,三种注入介质的开发效果由高至低为:蒸汽复合气体吞吐>多元热流体吞吐>蒸汽吞吐,此时多元热流体中的复合气体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复合气体包括CO2与N2。1 000 mPa·s黏度条件下。

在渤海稠油普遍埋深地层压力(10 MPa左右)条件下,CO2具备一定的溶解能力,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稠油黏度。但是,因其溶解能力与降黏能力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见图3、图4),所以,在本研究实验温度条件下,CO2的作用并不明显。同等条件下,N2的溶解能力就要差很多,并且基本不具备降黏能力(见图 5、图 6)。

表3 驱替开发方式注入参数

图1 数值模拟吞吐转驱开发方案实验结果

表4 吞吐开发方式注入参数

图2 吞吐模式开发方案实验结果

图3 CO2溶解能力

图4 CO2溶解降黏能力

图5 N2溶解能力

图6 N2溶解降黏能力

复合气体注入时,CO2与N2的比例为15:85,N2的注入量高一些,扩大波及的作用较为明显。蒸汽与蒸汽复合气体同一时间点原油黏度剖面图(见图7),从图7中可以直观的看到N2的扩大波及范围作用。

因为蒸汽吞吐为降压生产过程,生产初期,地层压力较高,氮气的作用并不明显,随着生产的进行,地层压力随之下降,氮气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对于黏度低于3 000 mPa·s的稠油在开采中后期,多元热流体的开发效果要优于蒸汽(见图8)。

2.2 加热降黏增效贡献研究

稠油黏度较高时,复合气体的增效贡献开始降低,热水及蒸汽的加热降黏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相同温度条件下,热水的热焓值要低于蒸汽,干度0.4的蒸汽携热量约为热水的1.7倍(见图9)。因此,相同注入量条件下,地层温度的升高幅度将会大不相同。30 000 mPa·s黏度条件下,三种注入介质的开发效果由高至低为:蒸汽复合气体吞吐>蒸汽吞吐>多元热流体吞吐。但是,蒸汽与多元热流体的年产油差距在逐年缩小(见图10),因此可以看出,N2扩大波及范围的作用在开发后期仍比较明显。

图7 原油黏度剖面图

图8 1 300 mPa·s条件下多元热流体与蒸汽开发方案生产动态

图9 热水与蒸汽热焓值对比图

图10 30 000 mPa·s条件下多元热流体、蒸汽与蒸汽复合气体方案生产动态

3 应用

将本文研究成果应用于渤海M油田[10],该油田地层原油黏度(50 ℃)为 449 mPa·s~926 mPa·s,依据本课题研究成果,该油田优选多元热流体吞吐作为注入介质,日产油从200 m3上升到600 m3,是常规冷采的3倍,数值模拟预测多元热流体吞吐的采收率可在冷采的基础上提高8.5%。

4 结论

(1)形成了不同原油黏度的注入介质优选技术,黏度低于3 000 mPa·s时,注入介质优选为多元热流体;黏度为 3 000 mPa·s~5 000 mPa·s时,注入介质优选为蒸汽;黏度为 5 000 mPa·s~8 000 mPa·s时,注入介质优选为蒸汽复合气体;当黏度超过8 000 mPa·s,需要考虑热复合化学、火烧油层等前沿热采技术。

(2)蒸汽复合气体与多元热流体中,CO2具备一定的溶解能力,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稠油黏度。室内实验研究发现,在180℃高温条件下,CO2可使稠油黏度降低约50%,N2可使稠油黏度降低约6%,复合气体中的N2主要起扩大波及范围的作用。

(3)对于吞吐开发来说,原油黏度较低时复合气体增能助排作用占主导地位;原油黏度较高时,热水及蒸汽的加热降黏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猜你喜欢

稠油采收率介质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在我国的创新发展与应用
信息交流介质的演化与选择偏好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海上M稠油油田吞吐后续转驱开发方案研究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