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图书的数字化与文化遗产的展示
——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为例

2019-07-10雷英

魅力中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考古遗址文化遗产

雷英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717)

《蚌埠禹会村》考古报告

前些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禹会村考古队的王队长给我打电话,说要重印《蚌埠禹会村》和《禹会村遗址研究》[1]。这两本书分别是2013、2014年出版的考古报告与研究文集,非常专业,因为读者群有限,通常重印的概率很低。王队长说,因为蚌埠禹会村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社会影响较大,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拟建设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亟须利用考古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实现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成果转化,所以要重印图书。

2017年2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其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要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近几年,通过《国家宝藏》《国宝会说话》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让博物馆“热”起来,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变得有温度,也让大众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不同于博物馆中精美的文物,文化遗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它们往往只是残垣断壁,只是一个个的灰坑,只是一排排的柱洞,在一般人看来,它们只是一些土疙瘩,只是一些迹象,没有什么美感,也看不明白,可正是这些,体现的却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所承载的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但是这些观念和制度,礼仪和教化,是无形的,并不能直接表达。这就需要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是提供了讲中国故事的舞台。它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惠及公众的又一模式探索和路径创新,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通过公园的形式,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容纳其中,让老百姓在生活中能亲近遗址、观赏遗址,感受历史沉浮和先民智慧,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是对大遗产保护与展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文化遗产价值追求综合实现、利用途径多元拓展的最全面载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10年第一次公布以来,目前已公布36处,先后立项86处。它一方面能为城市发展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人地矛盾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途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更能充分激发文化遗产自身的活力,真正发挥其爱国教育和人文游憩功能,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讲什么样的故事,考古信息从何来,归根结底,考古发掘工作是基础。“考古发掘的遗存,多数都是残垣断壁和只鳞片爪,需要考古学家仔细研究和分析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轮廓和印象。”[2]这些考古发掘所揭示的客观信息和考古学家的分析最终集结成考古报告或研究文集,为谱写中国故事提供素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阐释与展示提供了内容。

禹会村遗址祭祀台基(采自《蚌埠禹会村》,科学出版社,2013年)

具体到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它要展示什么内容?我想,它最重要最核心的,莫过于“禹会诸侯”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同禹会村遗址很可能就是当年“禹会诸侯”的地方,《左传》:“禹合(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春秋传》也有“禹会诸侯于涂山”的记载,禹会村的地望,也与历史记载基本相合。另外,禹会村遗址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用土堆起来的台基,最上面用一层白土覆盖,台基面偏北处发现了一个烧祭面,在南面的台基中央可以看到有密密麻麻的长方形柱坑,一共有35个土坑,大小相近,间距相等,呈一字形,考古队认为,这可能是当年是用来插旗杆用的,也就是参加涂山大会时各方面的部落代表到来以后,都要举出自己部族的标志,表示他来参会了。祭礼台附近还发现一些“房子”,为柱坑槽和柱洞构成的一个仅能挡雨的临时空间,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很可能是当年来参加涂山大会的来自不同部落、不同地方的人,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时临时居住的地方,祭祀完成以后,这些东西就掩埋掉了。这些,又进一点佐证了“禹会诸侯”事件的存在。李伯谦先生认为“禹会诸侯”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指出:“涂山大会影响很大。涂山大会的重要性,一个是庆祝治水的成功,但是我觉得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因为大禹治水成功了,有这么多诸侯都拥戴他,所以说后来舜把位子禅让给他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没有这些功绩,没有这么多部落的拥戴,我想大禹要继承舜的位子,可能还没那么容易。”[3]

这些内容在考古报告中都有体现,但是因为考古报告是考古发掘过程和研究成果的记录,是专业图书,书中内容全部以专业术语和专业图表来呈现,另附多学科分析检测报告等,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一般读者是很难看得懂的,而且也非常枯燥,更无法从中理解考古发掘成果背后的文化内涵。但考古报告却是考古工作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文化内涵及相关研究,都必须在考古报告所公布材料的基础上完成。所以,要实现文化遗产内涵的揭示与展示,就必须首先将这些元素从报告中提取出来。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展示,仅凭遗迹现象,无法让人理解,但国家遗址公园可以依托自身的空间优势加强实景演出、现场互动、虚拟现实等新兴传播手段,如目前在博物馆和展馆得到较多利用的——数字化虚拟再现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根据考古报告提供的信息,再现当时的场景、人们的活动过程,让人能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般去感受历史的沉淀,聆听历史的声音。

数字虚拟技术是基于数字影像的虚拟再现技术,能够实现超越3D建模的真实再现能力,以达到对环境或物体对象进行再现。通过后期加工制作,能够使文件在FLASH的支持下进行流畅、快速的播放,通过鼠标或键盘控制使画面实现全方位的视角观看,以达到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数字虚拟技术主要有如下几大特点[4]。

1.可视化。利用考古报告中公布的遗存信息及大量数据,可通过虚拟三维影像技术,实现比3D建模更真实地再现效果,让遗存及场景更形象化地展示出来,且具有高清化、超真实的特性。

2.强大的交互功能。传统图书的读者往往很难与作者或编辑有互动,但是数字虚拟技术不一样,可以使用鼠标控制环视的方向,通过点击即可以自由从一个场馆到另一个场馆漫步;可以添加各种多媒体内容,如视频,音乐,语音,动画,游戏,浏览者不仅仅是阅览,而是参与其中,进行各种互动体验,接受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内容;针对器物等立体收藏品,还可以提供360。的观看角度,让观者立体地观察文物细节。

3.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无障碍展示和浏览。有了数字虚拟技术,参观者不必亲临现场,只要有软件及终端,便可随时随地享受文化盛宴,宛如亲临现场。

4.效率高、成本低。具有制作周期短,占用硬盘空间小,回应效率高等特点,并且很容易分辨作品的细节及特点。

5.多终端、多媒介展示。支持各种终端媒介使用,支持多种多媒体格式,不仅可在网络上轻松浏览,支持互联网网络环境传播,支持光盘存储。还可使用电脑、触摸屏现场展示、Ipad、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浏览项目,使传播和拓展更高效。

6.数字化信息的保存。对于遗址场景及每件器物的数据信息,可以保存并组织起来,形成更加完整和有组织性的数字档案。对于场景中的每个器物,同样可以做深化展示。

可以看出,数字虚拟技术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在今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大趋势下,我们考古图书专业出版社,更应该抓住机遇,在传统出版模式的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利用内容资源优势,实现考古图书的数字化,并借助于科技手段,在国家遗址公园及其他平台上,实现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有效转化,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考古遗址文化遗产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INDUSTRIAL EVOLUTION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考古”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