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众生前预嘱认知度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019-07-10武瑞程徐曼杨皓然卜瑶瑶张敏邸淑珍韩同敏冯莉莉
武瑞程 徐曼 杨皓然 卜瑶瑶 张敏 邸淑珍 韩同敏 冯莉莉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生前预嘱(Living will)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1]。我国生前预嘱以一份名为“我的五个愿望”的表格文件形式呈现。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内相关城市及乡村群众。纳入标准为18周岁及以上,身体健康,意识清醒且知情同意,自愿填写调查问卷的适龄人群。
(二)调查方法
在河北省内相关城市及乡村随机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适龄群众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的制作参考了生前预嘱的相关文献资料,由团队自行设计问卷题目并结合德尔菲法综合设计。人口学资料部分包括了性别、年龄、居住地、学历4个条目。生前预嘱认知、接受生前预嘱的态度及影响因素、通过何种途径了解生前预嘱等方面12个条目,包括是否听说过生前预嘱、是否愿意填写生前预嘱相关文件、对待死亡的态度等。调查结果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用数据及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描述,影响因素结合卡方检验进行论证。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383份,经过筛选符合回收标准的调查问卷349份,有效回收率91%,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基本情况调查表观察变量选项频数百分比%性别男94 26.93女255 73.07年龄60岁以下者296 84.81 60岁以上者53 15.19居住地农村227 65.04城市122 34.96高中及中专84 24.07本科及大专252 72.2研究生及以上13 3.72学历
(二)生前预嘱认知度分析
此次调研将勾选听说过生前预嘱的人群视为知晓生前预嘱。其中听说过生前预嘱的人有206人(占59%),没听说过的有143人(占41%)。将调查对象按照基本情况的变量分组,用卡方检验进行认知度的比较。其中性别的数据分析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居住地、学历之间,各组均是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观察变量生前预嘱认知度的比较观察变量调查人数认知人数知晓度/%X2 P年龄60岁以下者296 182 61.5 7.314 0.026 60岁以上者53 24 45.1居住地农村227 122 53.7 4.217 0.037城市122 84 68.9高中及中专84 38 45.2学历10.742 0.019本科及大专252 159 63.1研究生及以上13 9 69.2合计349 206 59.0 --
三、讨论
(一)生前预嘱认知度影响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国人,人们对于死亡持避讳态度[2],这也就导致了重生不重死的社会怪象。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逃避。社会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也渐渐束缚固化了社会公众的思想,因此短时间内人们不容易接受从而影响其是否愿意签署生前预嘱。
2.教育因素。表2中数据体现出,高中及中专学历人群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度为45.2%,本科及大专学历人群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度为63.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度为69.2%,上下相差近20%。因此,社会公众的文化水平会对生前预嘱的认知有一定的影响。
3.城乡差异。调查对象中,有227人来自农村,他们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度为53.7%,122人来自城市,他们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度为68.9%。究其原因是生活环境所致,城市居民获取信息渠道多,知识丰富,且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听说过生前预嘱的人群也相对较多。相比之下,农村居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就比较匮乏,因此了解生前预嘱的人也相对较少。所以生活环境也是影响人们是否愿意签署生前预嘱的因素之一。
4.年龄因素。通过后期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年龄在60岁以上者对于生前预嘱的认知度为45.1%,而60岁以下者对于生前预嘱的认知度为61.5%。年轻人群对于新理念的获取和接受程度要相对高于年长者,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新事物的接收和理解速度,在这方面年轻人要比年长者占优势,因此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生前预嘱这一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