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历史 钱塘江人民公社云龙大队接待站的始末

2019-07-10口述曹锦明

浙江档案 2019年6期
关键词:茧子云龙蚕桑

口述/曹锦明

整理/朱善九

云龙蚕茧丰收(方炳华摄于1977年)

云龙蚕农生活(方炳华摄于1977年)

云龙茧站蚕茧收购(方炳华摄于1977年)

我叫曹锦明,1948年出生,是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三组的村民。在1974年至1984年间我曾担任海宁县钱塘江人民公社云龙大队接待站工作人员。从20世纪60年代云龙桑地亩产百斤茧开始,70年代的亩产茧子就达到300斤,80年代初亩产茧子有350斤左右,我见证了云龙大队蚕桑集体生产的这一段兴旺发达的时期。

从1964年开始,我们云龙大队实行了桑园培育的“三增四改”,三增就是桑树的增条、增拳和增株,四改就是改良桑树品种、改桑株的稀植为密植、改善桑地排灌系统、改靠天桑为旱涝保收桑等措施;在蚕的饲养方面,把原来一年只养春秋两熟蚕的传统改为一年饲养三期四批,三期就是春蚕、夏蚕和秋蚕,其中秋蚕又分为中秋蚕和晚秋蚕。这些措施使我们云龙的蚕茧生产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到了1964年,我们大队就实现了每亩桑地产“千斤桑、百斤茧”的目标,云龙出名了,省委派了蚕桑工作组到云龙来蹲点,省农科院和浙江农业大学专门有蚕桑科技人员来指导蚕桑生产。外地甚至国外来云龙参观考察的人员络绎不绝。起初,来参观的人都是当天往返,代表团来了要召开座谈会,就借用云龙大队的抽水机站开会,到哪个生产队参观,就由该生产队接待,如此一来,往返途中所费的时间比参观的时间还长,而且展示介绍也缺乏系统性。为了方便接待,云龙大队的接待场所改在钱塘江公社供销社云龙茧站,茧站场地比较大,设施也比抽水机站好一点,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在茧子收购季节,茧站堆满了收购来的茧子,无法再同时接待来访人员了。

于是在1972年,县委决定在云龙大队建造云龙接待站,先是从云龙到沪杭公路的胡家兜之间修一条简易公路,我们叫它“胡云路”。“胡云路”修成以后,从杭州过来的参观人员,汽车可以一直开到云龙,节约了路途往返时间。接着,就在现在的云龙村委会那个地方,建造云龙接待站,到1974年完工。新造的云龙接待站一共7间房子,用于接待参观来访的客人,后来又在接待站东面建造了供参观人员住宿的招待所,到了1979年云龙接待站的招待所有120个床位。

1974年我进入云龙接待站工作,当时除了接待站的站长外,我负责接待工作,有一位出纳人员,还有一位从事餐饮服务的同志,主要是三个人。这一年云龙大队的每亩桑地产茧量达到340斤,高居全县蚕茧亩产之首。来参观访问的国内各省代表团和外宾越来越多。在我的印象中,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除了西藏和内蒙古两个不养蚕的自治区之外,其他的省份都有人来云龙参观,有些省份先后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批次来参观访问。有的单位人数较少,四人为一批,也有很大的团体,像上海的金山县代表团,有一次达到了50人左右。这些参观者团体当中,有各地的政府部门,也有蚕桑相关的科研单位,以及报纸杂志等媒体单位。在离云龙比较近的周边地区,以生产队为单位,每户派一个代表来参观的也不少。有的地方来云龙参观后,就和我们建立了蚕桑合作关系,例如湖南省的醴陵地区,由地委书记带队来参观后,提出要云龙派蚕桑技术员到他们那里去指导养蚕,结果下一年,云龙大队就派了沈建国作为养蚕技术人员到湖南醴陵去了,这种技术员,我们那时叫“蚕师傅”,最远的我们向陕西的延安地区派出过“蚕师傅”。除了国内的参观团外,接待站还接待了大批的外宾。浙江省外事办公室把我们云龙定为外宾参观访问定点单位。有一次,我们接待日本代表团,陪同的有我们云龙大队的老书记、当时担任海宁县委副书记的李金松。李金松书记在向日本客人介绍云龙的历史时,提到了当年日军入侵,把这里桑树砍光了,用来烧炭供日军军用的史实,李书记用了“蚕死麦瘪豆打褶,黄桑薄茧蚕娘哭”这一俗语来形容当年的情景,给客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我还接待过中非共和国的科林巴总统,科林巴在云龙参观了蚕桑生产,还访问了民居。

对云龙的整体情况和蚕桑生产的介绍,我们在贯彻县委宣传精神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通俗的说法,比如在形容桑树的长势时,我们就说桑地要做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然后解释“上不见天”就是人站在桑地里,抬起头来,只看见密密麻麻的桑叶,看不见天色;“下不见地”就是,假如搬个梯子,在桑地的上方往下看,只看见密密麻麻的桑叶,望不到地面。在介绍云龙的地势时,我们用“南高墩,北高墩,高低相差两个人”的俗语来形容,以证明后来云龙平整土地、改善桑地的排涝抗旱能力的必要性。在介绍中,有时还需要向客人们解释一些蚕桑的专门用语,比如“拳上放拳”,桑树每年绽发枝条的基部称为拳头,为了促进桑条多发,在修剪枝条时留出分叉,让这些分叉发育成更多的拳头,达到增加桑叶产量的目的;桑树嫁接的“傍娘接”,指的是在老桑树的根部破皮,接上新枝,待到新枝成活后再除去老树等。

外地工作人员到云龙参观交流(方炳华摄于1977年)

云龙村水上船运售茧(方炳华摄于1977年)

云龙人捻河泥积肥(方炳华摄于1977年)

云龙接待站接待参观访问的高峰时期,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近20年时间,有将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来云龙,不但有亚洲、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也有来自欧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国内各地的参观团就更多了。参观访问的环节大致包括听云龙大队负责人介绍情况、参观桑园和蚕室、观摩桑园培植和蚕饲养的现场操作、与蚕农和蚕桑技术人员交流座谈等内容。当时参观者们去得最多的是第5和第6两个生产队。1984年,我离开了云龙接待站,调往别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参观者逐渐减少。1995年,接待站工作结束。

云龙接待站的这一段历史,是云龙人的光荣,也是云龙发展史上的一段光彩夺目的黄金时期,它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更加努力,创造云龙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茧子云龙蚕桑
解云龙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苏云龙作品
别样的中秋
马云龙油画作品
我的蚕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