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电场中电选粉煤灰颗粒分离过程研究
2019-07-10温晓龙李海生陈英华王文平
温晓龙,李海生,2,陈英华,2,王文平,陈 明
(1.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学院;2.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116;3.中国平煤神马集团 一矿土建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煤炭为主,电厂燃煤发电是我国煤炭利用的主要途径。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消耗的煤炭总量己经超过40亿t,其中约50%的产量用于火力发电。粉煤灰是煤炭燃烧后的副产物,燃煤的1/3~1/4以粉煤灰形式排放。在我国,2015年粉煤灰的总量就己经达到了6.2亿t,此后每年以4%左右的速率增长[1-3]。大量的粉煤灰若不加以处理,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因为其含有的氧化物以及硅酸盐类矿物,会对土壤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产生影响,造成土地的盐碱化。而且粉煤灰的粒度和密度较小,若是露天存放,不加管理,极易形成扬尘,造成空气污染。若排入水系会造成河流淤塞以及水体污染,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和生物造成危害[4-5]。
粉煤灰虽然造成诸多环境问题,但它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其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积极开展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粉煤灰利用主要是在建材、建工、道路、填筑、农牧林业以及化工、环保等方面。如用于生产水泥,空心砌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用于建筑回填、充填煤矿塌陷区;在农业领域还用于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在化工方面用作废水、废气的絮凝剂;粉煤灰成分中的炭粒及一些氧化物还可以回收利用。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的最大障碍是其炭含量高。目前湿法分选、干法分选是粉煤灰脱炭的主要方法。湿法分选主要是浮选法[6],利用此方法进行脱炭,能源消耗大,需要大量水资源,药剂排放会造成二次污染。在粉煤灰干法脱炭技术领域,摩擦电选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它利用粉煤灰中颗粒间的电性质差异进行分选。电选粉煤灰脱炭[7-9]的加工成本低,得到的灰粉产品能够直接使用,不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而且分选效率高,能够获得高纯度的炭颗粒。
粉煤灰的运动特性对其电选脱炭效果起决定性作用[10-11],现有电选机的电极板结构有滚筒式、平行极板式,滚动式电极板可以利用向心力分离非导体矿粒,适用于非导体成分多的粉体;平行电极板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用范围广。由于电厂所用煤种或施加脱硫剂的变化,粉煤灰颗粒的组分、粒度、密度等存在差异[12],造成颗粒摩擦带电不均匀,荷质比差异影响了分选效率。对于传统的平行电极板,其电场内部场强不变,颗粒所受电场力始终恒定。对于荷质比较小的粉煤灰颗粒,在进入高压静电场后,运动过程中由于输送媒介的气体作用力强于高压电场力,颗粒跟随气流能力强,颗粒在电场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偏转,或者虽然发生了偏转,但来不及被电极板吸附而分离。这部分颗粒只能被气体输送带离电场区域,降低了颗粒分离效率。
因此,可以提出一种非线性电场[13-14]结构,能够调节极板间距,不但可以改变颗粒所受电场力大小,还可以通过改变气流通道截面而改变气固两相流流速,从而降低带电颗粒所受气体力,为荷质比存在差异的粉煤灰颗粒电场分离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炭灰颗粒的高效分离[15]。本文即对非线性电场中带电颗粒运动的数值进行模拟研究,在不同操作条件下探索带电炭、灰颗粒的运动特征和分选可行性。
1 数学模型
1.1 几何建模
建立非线性电场的二维模型,其结构尺寸如图1所示。图中d1为极板间上端距离,d2为极板间下端距离,L为极板的垂直距离。极板轮廓采用曲线方程来描述,图中极板对应曲线方程为:
x∈[-0.4,-0.15]∪[0.15,0.4],y≤0
图1 非线性电场曲线
1.2 数学模型
1.2.1 颗粒受力
颗粒所受重力FG可表示为:
式中:dp为颗粒直径,m;ρp为颗粒密度,kg/m3;g为重力加速度,取值9.80 m/s2。
惯性力FI可表示为:
式中:Vp为颗粒运动速度,m/s;t为时间,s。
带电颗粒所受电场力Fq可表示为:
式中:q是颗粒所带电荷,C;U为电极板间电压,V;d为电极板间距,m。
颗粒受到气体的曳力作用表示如下:
式中:μ为空气动力粘度,Pa·s;Rep为颗粒雷诺数;CD为球形颗粒的阻力系数,是颗粒雷诺数的单值函数,流体在不同状态下的阻力系数分别定义为:
结合颗粒的受力情况,由式(1)、(2)、(3)、(4),根据牛顿运动第二定律可知:
式中:mp为颗粒质量,kg;ap为颗粒加速度,m/s2。
1.2.2 非线性电场
两极板间的电介质为空气,左侧极板接正电压,右极板接地,两极板间在高电压下形成高压静电场。当外加电压为20 kV时,非线性电场的电场强度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电场强度分布
由图2可以看出,非线性电场中上端场强大,随着极板横截面积的增大,场强成梯度增加。在非线性电极板的下端电场有明显的降低。当颗粒进入非线性电场中,带电荷质比大的颗粒会快速分离,而带电荷质比小的颗粒在横截面逐渐增大的非线性电场中,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方向的电场分力,水平方向的电场力可以使带电颗粒快速向极板运动;竖直方向的电场力加速颗粒运动,被电极板吸附或者离开电场进入收集装置。
2 颗粒运动的影响因素
2.1 荷质比
在相同粒度和速度条件下,探索不同荷质比粉煤灰颗粒的运动行为。粉煤灰密度一般在1.07~2.4 g/cm3,炭颗粒的密度一般为1.6~1.7 g/cm3。选用直径为74 μm颗粒,粉煤灰中灰颗粒密度为2.2 g/cm3,炭颗粒密度为1.7 g/cm3,选择荷质比分别为0.01 ,0.05,0.09。以初速度为30 m/s垂直进入非线性电场,两极板间的电压为20 kV,右极板接地。
单个颗粒质量为:
根据上式,计算得炭灰颗粒质量和电荷量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荷质比的颗粒参数
通过计算,在相同粒度和速度情况下,不同荷质比的带电颗粒在非线性电场下的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极板电压20 kV时,带电炭灰颗粒在非线性电场的上端快速分离,其中荷质比为0.05和0.09的颗粒,由于荷质比高而受到电场力作用强,在上端电场颗粒未离开电场区域而被电极板吸附;荷质比为0.01的颗粒,因其荷质比小,受到的电场力弱,颗粒偏转不明显,随着非线性电场横截面积的增大,颗粒在电场下端受到电极板的吸引作用进入收集装置。
2.2 速度
在相同粒度和荷质比下,研究不同速度颗粒的运动行为。对于不同入射速度的颗粒,分别选定20 m/s,30 m/s,50 m/s的垂直入射速度,选用直径为74 μm,荷质比为0.01,进入非线性电场,两极板间的电压为20 kV,右极板接地。颗粒的物性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入射速度的颗粒参数
颗粒随气流的作用进入高压静电场,现调整不同的入射速度观察颗粒的运动情况,模拟结果见图4。随着入射速度的增大,颗粒的运动轨迹向极板中间偏转。颗粒速度为20 m/s时,在运动到极板下端时被吸附;颗粒速度为30 m/s时,在极板下端受到吸附,快速离开电场进入收集装置;当颗粒速度为50 m/s时,颗粒速度过快,受到电场力作用却来不及偏转,未能被电极板吸附而进入中矿,造成分选效果不佳。
图4 不同入射速度的颗粒运动轨迹
2.3 电场强度
为研究不同电场强度对颗粒运动行为的影响,设定非线性电场两极板间的电压分别为10 kV,20 kV,30 kV,40 kV,右极板接地。以炭颗粒为例,选择直径为74 μm,荷质比为0.01的颗粒,其密度为1.7 g/cm3,以初速度为30 m/s垂直进入非线性电场。通过设定不同的极板电压来改变非线性电场的电场强度,在带电炭颗粒相同参数的情况下,得到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不同极板电压的颗粒运动轨迹
从图5可以看出,对于炭颗粒来说,在相同条件下进入不同的电场,随着极板电压的增加,在静电场中颗粒向极板偏转越快,被电极板吸附。极板电压为10 kV、20 kV时,炭颗粒受到的电场力作用小,偏转不明显,被收集到中矿,使得分选效果降低。
2.4 极板最小间距
选用直径为74 μm,荷质比是0.01的炭颗粒,以初速度为30 m/s垂直进入非线性电场,极板间电压为30 kV,右极板接地。调整两极板的最小间距(即两极板上端距离),分别设定为0.2 m,0.3 m,0.4 m,0.5 m,研究其对颗粒的运动行为影响。模拟结果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极板间最小距离的增大,颗粒的运动轨迹向极板中间偏转。其中,对比极板最小间距为0.2 m的颗粒运动轨迹,最小极板间距为0.3 m时,颗粒的分选效果比较好;极板最小间距为0.4 m和0.5 m时,对于74 μm的炭颗粒,分选效果一致,都是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进入颗粒的收集装置。
图6 不同极板最小间距时颗粒运动轨迹
3 结 论
对非线性电场中带电颗粒运动的研究,探索了灰颗粒和炭颗粒在非线性电场中的分离过程,分析了非线性电场结构的场强分布情况。通过研究颗粒荷质比、颗粒入射速度、电场强度和极板最小间距等因素对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1)带电颗粒在非线性电场运动过程中,非线性极板结构不但可以使电场力载荷动态发生变化,还可以调控气体力载荷作用,为带电荷质比较小的粉煤灰颗粒分离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分选效果。
(2)带电颗粒分选过程的运动行为主要由其带电特征、运动状态和电场参数共同决定。提高颗粒带电荷质比,降低颗粒入射速度,升高极板电压,减小极板最小间距,均可为粉煤灰颗粒高效分选创造条件。
(3)带电荷质比是实现分选的关键因素。对于荷质比仅为0.01的带电颗粒,当入射速度小于20 m/s,极板电压高于20 kV,极板间最小间距小于0.4 m时,具有较好的分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