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意象五要素与古城文脉传承的关系
——以正定古城为例

2019-07-10崔宇航张晓丽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脉古城意象

潘 阳,崔宇航,张晓丽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文脉所传达出的文化和精神,而独特的城市意象是提高城市魅力的关键因素[1]。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雄厚的传统积淀造就了正定古城的空间风貌与城市格局,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历史保护和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以城市意象五要素为依托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分析研究古城的空间构成,以此阐述城市意象的营造与古城文脉传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 城市意象五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是感受城市的载体;边界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区域是城市内的二维平面分区,使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节点是城市中观察者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中的集中焦点;地标是点状类型的参照物,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2]。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从物质形态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其所构建的城市意象与当代城市设计中强调的文脉传承联系紧密,并互相影响。

2 文脉传承

文脉是一座城市在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传统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和场所精神的尊重意识逐渐提高,对文脉传承的与城市意象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保护城市历史,留存场所记忆,既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更是对全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

3 正定古城文化概况

3.1 正定古城历史沿革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西南部,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 km,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西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北宋时期,真定府为十大次级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雍正元年(1723年),改真定府为正定府,1913年废府存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民国”三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

1947年4月12日,正定县城解放。随后多年,古城正定虽历经多次行政划分,叫法也随之调整,但最终“正定”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3.2 正定古城建设文化

正定古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北方重镇物。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3]。

“三山不见”是指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政治中心所在地,但境内却没有山。“九桥不流”是指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3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的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但都无活水流过。“九楼四塔八大寺”是指城内的4个门楼、4个角楼,以及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二十四座金牌坊”是正定过去拥有的24座金牌坊,如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

古城正定因其恢宏壮丽的建筑瑰宝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被誉为“古建艺术的宝库”,并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4 城市意象五要素下的古城空间形态

道路作为古城意向中的主导元素,常作为其他元素布置的基础。边界异于道路的线性特征,强调两部分之间的界线。区域在提供公共空间的同时与节点一道成为空间文化的重要部分。地标在帮助空间定位的同时增强了归属感和文化属性。古城空间形态作为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图1),对其结构搭建和建造逻辑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正定古城的历史脉络、人文内涵和城市精神。

4.1 道路

城市道路往往影响着城市架构的形成,是市民认知城市的基本途径,并构建了城市意象的网格系统。正定古城道路系统清晰,正南正北的古典形式建立了强烈的秩序感和方向感。古城路网格局继承了明清以来的“棋盘式”结构,双十字形的主要道路直通4座城门,主要历史街巷和通往住户院落的胡同、小巷等保存较好。古城的建设发展,延续了原有轴线和视觉通廊的历史作用,对现代城市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2 边界

城墙与护城河是正定古城空间形态主要的外部边界。现存正定古城墙为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 106 m。城墙之中最宏伟壮观的当数4座城门,东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正定城墙于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定古城墙饱受战火的破坏和自然的侵蚀,损毁情况较为严重。自2001年古城南部城墙修缮工作开展以来,分3期进行的工程现已竣工,再现当年居高临下的气势和三关雄镇的风采。

护城河具有文化资源属性与景观资源属性,但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护城河一度干涸。其修复工作后与南城门修缮工作同时开展,整治河道和地下排污工程,提升绿化景观,建设西子游园,重塑了护城河往日神采。蜿蜒流动的护城河与笔直挺拔的城墙一道作为古城文明的见证和历史符号,诉说着千年古城的过往兴衰。

4.3 区域

历史街区是记录城市记忆的活化石,集中展示了城市特色。历史街区通过其组成要素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散发文化底蕴,表达街区气质,是古城文化的外在表现。燕赵南大街是古城内历史文物相对集中的地区,汇聚了正定南城门、阳和楼、蕉林书屋、梁氏宗祠、开元寺、广惠寺、临济寺以及国宝级文物须弥塔和唐代钟楼、澄灵塔、华塔等,现如今已被划为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北起开元寺,南至长乐门,全长1 500 m,两侧150家商铺建筑面积达3.5万 m2,街道两侧为青砖灰瓦饰以彩饰的明清风格建筑样式,青石水泥路面串联牌坊和街巷,呈现出古香古色的历史风貌。这里不仅成为古玩、珠宝、字画等历代珍品的展览馆,更是保护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常山战鼓、正定高照(中幡)、跑竹马、花灯庙会等精彩纷呈,马家鸡、八大碗、扒糕等美味递次奉上。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幕幕感动的瞬间,无一不向世人展现正定古城千年文化的包容进取和历久弥新。

4.4 节点

具有标志性的古建筑周边环境和古城重要街巷的交点都属于节点空间。如寺庙、文庙、城市广场等,这些节点空间成为地域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气势恢宏,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寺中的“倒坐观音”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隋龙藏寺碑被康有为推崇为“隋碑第一”;高达22 m的千手千眼大佛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铜铸立佛。寺内还保留采用宋代营造手法建造,建筑平面为十字形的“摩尼殿”。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宗时期(762—779年),鼎盛时期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建有牌坊、天王殿、重门、前室、塔、后殿,是一座布局严谨、规模可观的寺院。开元寺始建于东魏,距今已有1 400余年的历史,原名净观寺,隋朝改名为解慧寺,唐开元年间更名为开元寺。寺内3门楼石柱上有唐及宋、金等后代人留下的多处题记和线刻画,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临济寺始建于东魏,距今已有1 400余年的历史,原址在正定城东南的临济村。据碑文记载,鼎盛时期寺院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钟楼、前殿、澄灵塔、祖堂3间、东西僧堂6间。临济寺几经战乱,唯有澄灵塔保留至今。这些寺庙孕育了古城正定浓厚的香火气息和一脉相传的佛教文化。如今,前来礼佛和游览的人群熙熙攘攘,或虔心度化,或修身正气,千年古刹正焕发着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4.5 地标

城市的地标凝聚着城市精神和文化底蕴,是城市文化内涵的直观表达。地标在古城中有着空间聚焦和转折的双重文化属性,是聚集人流、传播文化的物质载体。文章以阳和楼与正定四塔为例,对古城地标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阐述。

4.5.1 阳和楼

阳和楼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于20世纪60年代被毁。而今复建的阳和楼,再现其昔日风韵:高敞的砖砌台基上建有七楹长方形的楼体,南面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七楹外,东西各有一间碑亭,楼下有门洞,左右各一个,行人车马可以通行,东侧有阶梯可上下(图2)。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调查纪略》中说,“七间大殿立在大砖台上,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4]。

4.5.2 正定四塔

(1)天宁寺凌霄塔(图3(a))是一座布局严谨、规模可观的古塔,塔平面呈八角形,高9级,现存塔高39.21 m,修复后高41.58 m,是正定四塔中最高的一座,为砖木混合结构,俗称木塔。

(2)须弥塔(图3(b))坐落于开元寺,塔身平面呈方形,建立在方形砖砌台基上,叠涩出檐9层,石腰线以上皆为青砖砌筑,故俗称砖塔。

(3)澄灵塔(图3(c)),原为临济寺的主要建筑是一座八角九级砖仿木构密檐式实心塔,实测高25.7 m,为正定诸塔中最小的一个,平面呈八角形,塔的底基作须弥座式,以其青砖外衣命名,俗称青塔。

(4)广惠寺塔(图3(d)),属花塔类型,主塔平面八角形,高两层,耸立中央,四隅置六角形单层小塔与之相依,塔面设窗,上佑额枋即两出挑的斗栱以承出檐。

登临阳和楼凭栏远眺,古塔分列四方,环绕布置,于低矮民居和茂密绿荫中遗世独立,并与之相映成趣。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标除能强化古城风水形制之外,更凸显着古城轴线的地域标志性和文化引领性。

5 城市意象与文脉传承的关系

正定古城点布的地标、节点、线性的道路、边界以及面状的区域之间相辅相成,影响渗透,搭建了有机统一的古城空间架构,凸显了古城各历史要素的空间文化特征。城市意象作为文脉传承的物质载体,对传播文化、弘扬历史起着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文脉又是构建城市意象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影响着城市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具体的城市意象与抽象的城市文脉交织缠绕、彼此渗透,共同打造了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城市形象与文化特征。

6 提出古城文脉保护建议

基于正定古城物质文化要素的现状调研,以观察者的角度对古城的城市意象营造和城市文脉延续提出建设性意见。古城保护要遵守原有路网格局,延续古城街巷肌理,充分利用通达性较好的城市道路,建设保护街区内部的胡同之路等生活性道路,维持其走向和街巷尺度。针对城墙和护城河等边界的优化,应在延续历史风貌、古朴风格的基础上,增加可供驻足品味的观察点,柔化个人和历史文化的界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有严格的规定,对街区、节点及其周边环境具有控制和保护功能。针对历史街区中认知度较低的街巷空间,应进行梳理整合,增加服务和休闲设施,从而提高历史街区的文化可读性。针对古城地标的保护,应本着完整真实的原则,强化标志物和节点的空间互动,建立联系紧密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保护价值,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7 结束语

城市意象铸造了古城文脉的基石,而古城文脉又赋予城市意象以灵魂。城市意象与古城文脉的时空属性要求我们不单单要保护好历史文化,更应在其基础上传承和发展古城文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城市意象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城市以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文脉古城意象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通海古城缀记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古城
意象、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