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古都风貌区中衙署建筑保护利用探讨

2019-07-10范雨佳陈静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古都遗产北京

范雨佳,陈静勇

(1.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北京建筑大学设计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44)

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赢得世界瞩目,引来八方喝彩,讲好中国故事往往要从悠久的中国文化说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源于国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北京承载着人们对明清都城的空间认知,整体保护老城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并在政策法规上得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第二章第一节第20条“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严守整体保护要求,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老城成为保有古都风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流文明风尚的世界级文化典范地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确定了加强老城整体保护的10项重点内容,强调整体保护明清皇城、保护老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传统地名、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在文化建设上,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

《北京城乡规划条例(2019)》③北京城乡规划条例(2019)第一章第七条“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尊重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完善保护实施机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完善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指出,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2011—2020)》等提出了对于文化遗产更为细致的指导思想和策略。

1 古都衙署建筑遗产概况

北京古都风貌区中的衙署建筑主要分为两大类:中央衙署及其下属机构、地方衙署及其下属机构。明清北京都城基本保持了元代城市格局,与元代不同的是城墙南移,形成了正阳门和大清门之间的方形广场——棋盘街。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在明代天安门建成后曾是一个封闭的“T”字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两侧集中了封建时期的中央衙署。根据“左文右武”的礼制程式要求,现天安门广场东侧,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位置在明清时期曾是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太医院、鸿胪寺、钦天监等文职衙署;而广场西侧则分布着武职衙署,例如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专为皇家服务的机构多集中在宫城中,内府十三监、四司、八局等以及各类厂、作、局、库分布在皇城中。

清代,较多衙署的历史功能和作用发生了变革。元明时期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又名大都督府)在清代被取消,千步廊西侧的原址继而成为民居住宅区。负责监察治安的锦衣卫、镇抚司和五城兵马司衙门等被取消后也多变为民居,明代皇城中内府机构以及遍布的厂、库、局、作大为缩减形成清代特有的衙署布局面貌。清代旗人入住内城后,以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大街为界,形成了东西各四旗的八旗都统衙门。晚清,中外交往增多,咸丰皇帝设立了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署。紧接着在戊戌变法的新政下成立了既是学校又是高等教育行政主管衙门的京师大学堂,城外的汉人也逐渐入住于皇城之内,城内居民区不断扩大。

1915年起,为打破北京皇城墙对交通发展的束缚,千步廊逐渐被拆,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步廊两侧的中央衙署在战争动乱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消亡,紫禁城中仍保留着军机处、内阁等中央衙署,中央武职衙署如西山的特种军队健锐营衙门设在老城城外,其他中央衙署的下属机构散布在皇城各处。地方官署中,顺天府署和大兴县衙、宛平县衙根据名称均可知其管辖范围,顺天府衙仅保存有大堂。宛平县衙现于北京老城外,大兴县衙已不存。

1949年后,各地衙署被利用为校舍、办公处或者私人宅院,对衙署建筑的保护并未引起重视。斗转星移,曾经的衙署建筑多渺无踪影,只有一小部分被拆改,还留有历史的痕迹。北京老城中现存的衙署类建筑如皇史宬、国子监、顺天府大堂、顺天府学、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昇平署、会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等多为清朝时期建筑或经清朝维护、重修之后的建筑。相比其他类别的古代建筑,衙署建筑现存状况不佳、数量甚微,值得被重点关注(表1)。

表1 北京老城衙署建筑样本概况

续表1

2 古都衙署建筑遗产价值体系

历史建筑是人类文化演进的纪念碑,衙署建筑记录着古代中国的营城观念、等级制度、礼制思想、官制文化、生活习俗及审美心理[1]。一些建筑遗产在城市进程中已失去曾经的人文背景和功能,对于衙署建筑遗产的保护源于对衙署价值的认识。城市发展演进中,传统衙署建筑已经失去其原始使用人群,越发稀有珍贵,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的定义并总结多项相关研究成果,文章试析北京老城现有衙署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图1)。

2.1 历史价值

《威尼斯宪章》开篇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历史活的见证”[2]。北京老城现存衙署建筑遗产历史悠久,伴随北京城市的建设发展,始建于元大德年间的国子监最早也可追溯至两汉时期国家“太学”的设置。它们与城市(或自身)的空间关系承载着北京城市特有、明确、真实的规划建设、城市演进的历史信息。

2.2 艺术价值

衙署建筑具有其独特的庭院空间和色彩构成。以国子监为例,平立面构图严谨,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层层递进。使用琉璃瓦、黏土砖、黑油饰、红油饰等材料,形成特有肌理和质感,保留着皇家敕建和民间自建的结构形式、传统营造技艺以及细部构造和图案等。以木构架为主的特点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独特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审美,因此彰显衙署美学特质。

2.3 科学价值

衙署建筑遗产依其在封建时期的等级制度包含特定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营造技艺水平蕴含着对当代科学技术启发和借鉴的潜力。皇史宬为砖石结构,正殿为拱券式无梁建筑,山墙上设有对开的窗,使空气对流,防火、防潮,极具科学性;太医院旧址启发人们认识中医、认识传统医疗建筑,其人文和医疗科学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2.4 文化价值

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共同构成了遗产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3]。衙署建筑布局形制后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尤其是紫禁城中衙署的规制彩印证着皇权统治下的官制文化,建筑的营造方法承载匠师的传统技艺的发展,衙署的等级也是宗法礼制和社会民俗文化的体现。

2.5 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建筑遗产文化价值所带来的衍生价值,具有依附性、潜藏性、稀缺性、多样性的特点[4]。因衙署建筑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所以才能衍生出它的经济价值,例如旅游经济价值。在多层次的价值要素中应统筹考虑各层级价值权重,在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应优先其文化价值的尊崇以及文化价值的保护与提升。

2.6 社会价值

民族文化影响着民族精神。衙署建筑中政治的、历史的、思想的、伦理的、美学的因素构成了国家和地区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城市空间的营造、城市精神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是老北京的集体记忆符号。

3 古都衙署建筑保护思路

3.1 提升文化关联性保护意识

建筑类型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更迭,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应在古都风貌整体视角下审视其与其他建筑类型、建筑文化的历史关联性,探析古都历史建筑的等级文化、官制文化等。应深入研究北京衙署历史沿革、建筑规制、文化特色、经典典故等形成署建筑主题文化,与北京故宫、王府、宗教等各类传统建筑文化形成关联,从而提高对古都传统建筑文化认知的完整度和连续性。

在北京老城的各类历史建筑中,衙署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具有时代特色、保护较好的文化遗产,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坛、国子监、恭王府等,打造了北京古都文化的特色。而大多数衙署建筑现状却被忽视,遗产在现代化城区建设中被重整或摧毁,其背后承载的官制文化、礼制思想也应是北京的“特色文化”。历史建筑保护应在全古都风貌区范围内考虑其建筑与其他类型建筑的历史文化关联性。比如,陟山门街区由于处在特殊空间环境枢纽带上,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的修缮对于连接故宫、景山、北海的历史人文景观至关重要。

可深入研究北京衙署建筑历史沿革、营造规制、文化特色、经典典故等,形成衙署建筑主题文化,从而提高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整体认知度。

3.2 老城整体保护导向下的思考

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需求导向下,对于衙署建筑文化值得深入探究。在注重历史文化关联性保护意识的同时,强化“城市衙署地图”研究与保护,推动衙署建筑形成古都五色风貌中独特分枝。

作为古都风貌建筑的典型代表,衙署建筑保护工作可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3个层次,以及衙署建筑营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层递进,由上至下,由表及里展开。最大限度地还原建筑历史环境载体,在城市中打造面、线、点结合的历史建筑文化体系,强调与其他类型建筑的共生,强化对所在历史街区的“织补”,营造北京历史文化整体风貌和品质。

(1)面。最大限度地保持老城中现存衙署布局,梳理出最具代表性的衙署建筑:以清太医院旧址为代表的在城市建设中变迁较大的古代宫廷医疗机构;以皇史宬为代表的皇家档案之所;以神乐署为代表的古代中央祭祀演奏机构;以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为代表的文化渐入、西式风格衙署;以顺天府大堂为代表的北京地方衙署等。结合历史遗迹和胡同地名,塑造古都完整的衙署建筑文化空间。

(2)线。北京老城中布局密集的衙署建筑可形成更具特色的文化脉络。如故宫中有众多辅佐统治者办公的职能机构,内务府、军机处、内阁大堂、九卿值房、蒙古王公值房等,在空间上联系紫禁城中外朝内廷和内务衙署区的治理结构是极为独特的。

(3)点。考虑衙署在老城中的所有遗产以及各朝代留存下当年衙署所在的街巷,如国子监街、张自忠路、兵马司胡同、察院胡同、贡院西街、太仆寺街等。以点展现在时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全国进行管理的官署特色和古都风貌。应加强对各个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以太医院旧址为例,目前其建筑遗存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记项目,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连片院落现已成居民杂院,因年久失修,路面起伏不平、通道狭窄、建筑损毁严重,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强化保护,迫在眉睫。

3.3 多样化保护利用方式

衙署建筑遗产不同于其他建筑遗产,是封建皇权等级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控制下的产物,反映着古代时期的官署文化。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衙署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留有各代修补、建设的痕迹。当代修复古建筑以阐释和展示建筑遗产价值为保护目标,以反映历史信息为主。对建筑遗产的展示利用,可从文化遗产与产业融合、建筑遗产与城市更新融合的角度,思考其原真性和原状陈列展示、专题陈列展示、文化中心营造等利用方式。

3.3.1 原状陈列展示

衙署建筑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历史原真性,原状陈列展示恰能较好地体现其场所精神。原真性展示可以从衙署建筑遗产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这两个方面特点进行分析。衙署建筑遗产的物质文化展示主要包括建筑本体、周边环境、文物设施展品等。其非物质文化展示主要有建筑中所蕴含的衙署建筑营造技艺、依托建筑形式的古代中国等级制度、回避制度、哲学观念、性格气质、审美心理及官署文化等要素。就清太医院来说,不仅可以通过3路建筑:先医庙、药王庙、药房和管理用房等院落建筑空间进行序列展示,还可以通过室内环境、器物陈设等向参观者展示原状场景。

展示展览必要时辅佐道具、服装,利用演员对历史故事的演绎,通过展演、展卖,带动非物质文化技艺,使设计更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从而更加全面生动地讲述衙署建筑文化。

3.3.2 专题陈列展示

专题陈列展示方法也是一种对遗址遗产的利用方式。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以古代人殉的封建制度为主题,展示奴隶和奴隶主生前的生活状态。

对于有主题特色的传统衙署建筑,可以利用建筑本体建立主题特色的展厅、展馆。在紫禁城中有很多皇家衙署办事机构,便于要令于第一时间上传下达。它们大多分布于紫禁城中外朝区域之后或两边,建筑等级并不高,如军机处、内阁公署、九卿值房、蒙古王公值房、内务府等。作为中央衙署的军机处以专题展示陈列的方式对游人开放,向参观者展示着军机处作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的历史。如今,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逐步深化,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博物馆专题陈列展览的方式在社会中发挥的教育作用日益深入人心。立足以衙署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展示为龙头,呈现各形式专题陈列展示设计,是对传统衙署建筑遗产的有效保护利用方式。

3.3.3 文化中心营造

对衙署建筑文保单位进行静态保护为文物管理部门所擅长,加强与城市现代功能的融合,对古都衙署建筑整体进行动态关联、适应性再利用是当务之急。从全国范围来看,更多城市结合历史文献开展衙署建筑在城市布局与营建规律的研究,多地腾退占用衙署遗存的单位,展开针对性的保护。

除了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还需要打开其封闭的大门,打破只有展示一条路的局限,让大众认识、探寻、参与衙署建筑保护与利用。国内外建筑遗产开放作为文化旅游活动场域或影视基地已很常见。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北京也有一些大胆探索。恭王府博物馆除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进行静态展示,还开展了“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图2)、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北京故宫宁寿宫畅音阁戏曲馆由畅音阁(戏楼)、扮戏楼(后台)和阅是楼(观众席)组成,是一个完整的清代宫廷“大戏院”[5]。在修缮完成后也恢复其大戏院的历史功能,成为宫廷戏曲剧目演出的舞台。

北京历史上的衙署建筑功能多样。神乐署凝禧殿曾是专司明清两代皇家祭天大典乐舞的机构,相当于古代音乐厅;皇史宬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收藏皇族的玉牒,历代皇帝的实录、圣训(宝训)等[6],这些档案已存放在金匮内良久。

在对物质性的衙署建筑本体、室内陈设、周边环境进行原真性展示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营造书院、图书馆、音乐厅等形式的文化中心,回归原汁原味的使用情景。

4 结束语

基于古都衙署建筑在北京老城的整体现状,对其进行的保护应是精神属性与物质特征相结合的保护。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的前提。在充分理解遗产价值的基础上,塑造北京衙署建筑整体保护思路,按照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从面、线、点层级探索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修缮、适度合理开放、展示和再利用。

在具体保护利用形式上,探索对衙署建筑进行原状陈列展示、专题陈列展示和文化中心营造的等手段,以期突破实体化展示的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与历史建筑、博物馆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用数字化设计扩大衙署建筑文化展示的维度;用多种手段打开衙署建筑的大门,唤醒历史建筑生机,带动公众考古,是建筑修缮后对其有效保护、再生功能更新的思路,也是对城市历史、建筑文化扩大宣传的科学手段。

猜你喜欢

古都遗产北京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遗产怎么分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北京,北京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