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谷的人才密码
2019-07-09徐海波李思远
徐海波 李思远
在哪儿创业,曾经是唐堂离职后一个令他头痛的问题。继续留在一线城市深圳?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来说。前期成本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坎。回到家乡长沙?当地又缺乏他所需要的产业链条。
最终,唐堂选择回到“第二故乡”——母校所在的城市武汉。在有着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新区.他创办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在光谷,像唐堂这样的追梦者数不胜数。作为中部创新创业的高地和“磁石”,光谷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个领域的人才:4名诺奖得主、60名中外院士。在企博士1万多人、硕士6万余名。本科生30多万人。
30年前从一条电子街起家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如今一跃成为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背后有着怎样的人才密码?
人才資助计划聚焦“世界光谷”
2015年,30岁的唐堂与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罗杰教授在光谷共同创办了武汉迈特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迈维代谢)。
“办公室是租的,设备也是计时租用的。”忆起创业之初,唐堂介绍,公司进行代谢学检测需要使用质谱仪。而这种300多万元一套的设备,公司当时根本买不起。
2016年和2018年。罗杰和唐堂先后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共计获得政府90万元的资金资助。有了资金,公司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9年的第一批“3551人才计划”14人(团队)分享了3600万元的资助,运行至第十批时,资助资金已达约3亿元,较当初放大了近10倍。
“订单越来越多,靠租借仪器已经不行了,于是开始自己购买设备。”唐堂告诉《嘹望东方周刊》。如今公司已经有了7台质谱仪。
帮助迈维代谢成长壮大的“3551人才计划”是光谷推出的一项人才资助计划。2009年该计划启动时就提出,用3年时间,重点围绕光电、生物、环保节能等5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锐科激光的创始人闰大鹏博士是第二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入选者。10年前,在美国工作的光纤激光器专家闰大鹏被光谷“求贤若渴”的诚意打动,就此回国入驻光谷。
光纤激光器是汽车、船舶、航天制造等领域的重要设备,我国的此类设备曾经全部依赖进口。随着闫大鹏牵头研制的酋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问世,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这项关键技术的国家。
唐堂与闫大鹏,代表着中国光谷近年来迅猛发展背后的两类关键群体:产业创新人才与国际领军人才。
如今,“3551光谷人才计划”已成为常态化的、聚焦世界光谷建设的人才引进计划。2009年第一批计划中,14人(团队)分享了3600万元的资助。运行至第十批时,资助资金已达约3亿元,较当初放大了近10倍。
随着人才不断汇聚,一个“金字塔”型人才体系,正在这里形成,并不断向“塔尖”延伸。
比如,光谷引进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特穆特·米歇尔,设立了武汉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会推荐更多科学家到东湖高新区,还将引荐一些欧洲企业到这里投资建厂。”
截至目前,中国光谷已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8.2亿元,聚集了4名诺奖得主、60名中外院士、1699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获得资助者、6000多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
这些人才,犹如灯塔,指引着中国光谷的创新之路。
立足高校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
2017年,武汉出台“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东湖高新区推出“光谷大学生政策十条”及“才聚光谷”大学生校园求职招聘平台、光谷落户直通车等系列举措,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落户等全流程服务。
按照政策,东湖高新区与武汉高校合作,每年设立不少于300万元的“光谷奖学金”、不少于200万元的“扎根光谷奖”,由东湖高新区和高校评选发放.鼓励大学生到中国光谷创新创业。
“安居”一直是大学生留在大城市的痛点。东湖高新区实施“凤巢计划”,为大学生提供人才公寓,建设光谷青年社区,发放“人才住房券”,用于企业人才和大学毕业生购、租住房。通过房租补贴的方式,鼓励全国知名连锁餐饮机构在大学毕业生聚集区设立光谷青年食堂。
据统计,2017年有28848名大学生落户中国光谷,为武汉市各区之首。
年轻是光谷最大的爆发性优势,160多万人口中,70%为35岁以下年轻群体。然而,由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之间存在鸿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未能充分释放能量。
如何突破束缚,在鸿沟之上搭建备方联手的平台,转化创新成果,一直是武汉试图求解的难题。
2009年,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在光谷成立。这是一家整合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优势资源的新型研究院,由专家委员会经过评议,选取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入驻,研究院为其免费提供实验设备和生产厂房。
依托这一平台,武汉众多大学的教授带着项目入驻中国光谷。“项目成功,教授就成了老总。项目失败,他还可以同校任教。”东湖高新区科技和创新局局长李世庭说,“研究院是试验池,是一门新技术甚至一个好设想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纽带。”
按照生物技术研究院的模式,东湖高新区又先后设立了新能源研究院、光电子工业研究院等多个新型研究实体,并在加快设立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光谷分院,以承接硅谷产业和人才的转移。
武汉中国光谷,利用万瓦激光切割出来的工艺作品
产城融合,宜业宜居
“我们的原则是一般不打扰你们,让你们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事。”在中国光谷一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前来调研的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说。企业负责人则说:“希望你们多来,多给我们提供有用信息。”
看似矛盾的一段对话,传递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创新创业者营造有利环境。
把中国光谷作为创业基地,不少创业者看中的正是这里的服务。近年来,东湖高新区通过组织“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楚才同家”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梯度成长链条式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光谷既是高科技产业园,又是产城融合的新城区。
为创业者安居乐业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光谷将“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紧密连存一起。区域内拥有湖北最大的奥体中心、武汉规模最大的商业街区、现代化的科技展览馆、规模巨大的图书城、先进的医院和国际学校。
漫步于光谷,人们难以想象,30年前,因为远离武汉主城区,这里一度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的“两厘米”。
依靠人才汇聚,中国光谷实现了完美蝶变,同时也改变了城市的气质和格局,武汉正从原来的重工业基地化身为科技之城、未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