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人的本质”的思考

2019-07-09任天然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人工智能

任天然

摘要:目前,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澎湃,其特征是,它不改变我们所做的事,它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如果说过往几次技术革命,是人的手、脚等身体器官的延伸和替代,那么这次人工智能则将成为人类自身的替代。它对人类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冲击,将是前所未有的。笔者通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入手,强调人的本质属性就是其社会性,只有通过不断的正面交流、直接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传递,才能维持这种属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

如果有人问你:“人工智能和人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你会如何作答?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只不过他们当初论证的问题是: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他们是这样回答的:“人的本质不能到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当你问人的本质的时候,其实你不是问你的本质是什么?或者你存在的本质意义是什么?马克思回答的内容中,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关系”。而提到关系,就不是在强调个体,而是在强调群体,是在强调人的社会性。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答案,即使现在也还具有说服力。人一开始不是 “人”,发展了几百万年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关系。老板与员工,医生与患者、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情人、朋友,同性恋,诸如此类,人工智能可以吗?显然人工智能再发达,它也难以在实践中建立这样的关系网。

一、人与人交流受到强烈冲击

人类很懒,因为不想步行,所以发明了自行车,汽车,以及正在不断研发的无人驾驶,我们发明创造的工具,都在无限趋向于另一种“人类”——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打败围棋高手、百度无人驾驶在五环上路、微软小冰写出以假乱真的诗句、无人超市,无人工厂出现等。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超越人类。这也意味着,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各行业的基层劳动者即将失去自己的工作。在这里,所讨论的并不是岗位骤减所造成的失业威胁,而是不同人群、不同职业、不同场景下的人与人的交流。

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人类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物质条件,却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精神交流,人与人越来越冷漠,我们逐渐忘记了人类的感情,忘记了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性。人与人交流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今的微信,QQ等一系列智能手机上的各类社交软件则具有代表性。在微信上畅谈甚欢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个沉溺于网络世界,疏远人和社会的宅男、宅女。再先进的通信技术也取代不了面对面交流,当你專注于微信,妄想用微信拉近一些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正在疏远坐在你身边的父母妻儿和亲朋好友,可以面对面交流的事情现在都被微信取代了,本身就是一种疏远。

同理,人工智能作为比社交软件更为高级的技术,似乎增加了我们交流的广度,却大大降低了交流的深度。众所周知,坚固的感情是需要日积月累,深度交流的。人们往往沉醉于人工智能的享受,却忽视了周边的人,往往一道指令,就能完成自己想要的东西,殊不知这种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正在透支人与人之间过往的感情,长此以往,社会关系必将疏远。

二、人生如棋的竞技魅力

目前,即便是“阿尔法狗”下棋天下无敌,也有明显的局限,即它说不出自己在做什么。阿尔法狗没有对自我的观察。它不知道自己正在“下围棋”,而只是根据输入数据计算胜利的路径,至于是什么游戏的胜利,它并不清楚也不关心,胜利了也不会高兴,也不会产生感谢家人,与自己最爱的人拥抱的想法。

李世石和柯洁两位当前世界顶级围棋大师与阿尔法狗的对战虽有多局到最后时刻才分出胜负,实质上从棋局一开始,两位棋手就已经在阿尔法狗的控制当中。因为,阿尔法狗的设计目的是“赢棋”,而不是“漂亮地赢棋”,所以对它来说,赢1/4子(围棋中最小的胜负关系)也好,还是说赢得更多,都没什么意义。对它来说,就是为了“独孤求败”。

那么以后人类下围棋的意义在哪里?可以预见,未来人工智能不仅能维持它在围棋界的“地位”,象棋,军旗以及其他类型运动的世界第一也将被人工智能占领。这样,体育竞技就变成了科技比拼。哪国、哪位科学家能够发明出最厉害的人工智能,一切胜负结果在比赛之前就能见分晓。不难想象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会变成世界博览会。那么奥运会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不就是人们在互相竞技中寻求一种自我突破和实现吗?与此同时,体育竞技绝不是按照预先创作出来的乐谱、脚本、设计而进行的程序。竞赛过程的未知性,赋予它无穷魅力,使人类满怀期待,充满对最终结果的渴望。这正是运动竞赛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为任何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原因所在。

三、人际关系中的同理心

人工智能永远不会体会到同理心是什么感觉,不是雾气的状态,不是云彩的状态,不是泪眼朦胧的状态,是爱和恨的状态,是神奇的状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何去理解这句诗歌,对于人而言并不难。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却是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人工智能存在的机制和极致,使它们只懂得0或1的二进制指令,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量化状态。

南京法院于2017年率先在法院中使用人工智能来辅助法官判案,然而人工智能运用量化的方式只能达到追求法律的效果,却无法达到社会效果。对于人类来说,这并不成问题,我们不难感受到,对被告与原告双方而言,什么是重要的因素,什么是有可能导致他们愤怒的导火索。这主要是源于我们对人的理解,对我们自己和周围人的理解,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信息会引人兴奋,什么样的信息会让人沮丧。读心的能力让我们轻易做出推断。实际上我们一生能遇见的人、交谈和交往的经历都是很有限的。人能够从少数经历中学到有关他人的很多情感和行为知识,能直觉感知他人的心境,不是因为人类头脑处理能力更快,而是因为人类能够以自己映照他人,将心比心。另一方面,人们可以用自我观察映照出他人的情感和意图。面对一个情境的分析,人们可以把自己代入同样的情境,假想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能够让人悲欢离合的影视文学,就是因为人有代入感,才会让人喜爱。这一方面来源于人类的情感相似性,都有人之常情。

未来,人工智能或许比人类医生更快、更准地诊断出病情,但病人不会只想听到“您患有四期淋巴癌,五年内死亡的概率是70%”这样冷冰冰的告知。我们需要医生,他会陪伴病人,和病人探讨病情,同时还会用“我曾经有一位病人也患过这种癌症,但他恢复得很好”这样的案例来鼓励病人。

四、结语

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和主观能动性,也没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总之,人类进入群居时代以后,人的本质属性就是其社会性,只有不断的正面交流、直接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传递,才能维持这种属性。因此,李开复这样描绘人和人工智能共存的蓝图:“人工智能将帮助人类完成多数重复性工作,它所带来的巨大悬殊,则由充满了人性光辉的机会来弥补。”②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

②李开复:《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一幅蓝图》,《科技中国》,2017年,第8期,第25-29页。

参考文献:

[1]黎雪.互联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D].辽宁大学,2012.

[2]顾险峰.人工智能的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J].自然杂志,2016,38(03):157-166.

[3]贾书申,刘涛,卢刚.浅析竞技体育的功能[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1):4-6.

[4]俞萍.人工智能发展预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0):2710-2711.

[5]孙伟平.人工智能导致的伦理冲突与伦理规制[J].教学与研究,2018,(08):57-63.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