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词典》中“道×”组词兼具佛、道意义现象之初步探究及解释

2019-07-09阮氏玉华

课外语文·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多义词道教

【摘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汉语言文字产生深刻的影响,给汉语词汇系统起到了扩充作用。在考察《汉语大词典》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道×”一组词语同时兼具有关道教和佛教意义的一种现象。这并不纯粹是汉语言发展过程中词汇一词多义产生的结果,也是佛教在汉地传入初期对道教黄老学说依附而给汉语留下来的产物。本文集中考察《汉语大词典》中这一组特殊的词语并对其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佛教;道教;多义现象;多义词;依附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不能自给自足的,汉语也不例外,因此在发展历史上汉语不断吸收外来词语。其中,汉语通过梵汉词语的音译、意译、合璧、佛化汉词等手段进行吸收并逐步规范化。汉语言学家认为,这几类佛教词语中,佛化汉词“就是指用汉语固有词表示佛教意义。佛化汉词,无论佛化程度多么不同或者逐步成为该旧词的中心义,或仅是其附加义,但从新增的佛教新义说,都当视为佛教词语”。汉语的佛化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借词、一类是引申。本文关注的是佛化汉词中的借词,即译经者译经的对策之一是利用中国固有的哲学(道教或儒教)名词、概念和范畴表示佛教哲学名词、概念和范畴。这种词的借用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使一批汉语固有词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佛教色彩。我们能从中了解到佛教词在汉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演变历史,也能从中了解到佛教如何依附中国本土宗教、思想而谋得发展。

一、《汉语大词典》中“道X”一组词考察

我们将《汉语大词典》(后简称为《汉大》)中“道×”一组词进行收录,发现与宗教有关的词语共有143个(包括两条成语)。收录结果如下:

从表1来看,有关道教的词语为数最多,可见由于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家黄老学说早在两汉之际已大为盛行,道家的专有词(尤其是术语)形成了一个系统并广为流传。基于道家成套的哲学术语(或词语),佛教为达到传播目的而采用中国固有的思想进行解释。也就是说,翻译佛经大师就通过借用老庄道家哲学术语来解释佛家的观念或思想。这样就产生了很多借用道教的佛教词语。

我们对《汉大》整体进行考察佛教向道教所借用的词语过程中,发现仅有“道×”组词为数最多(共有143个),其数量之多能够成为一组词(或词群)。除了“道×”“佛×”“禅×”及“僧×”等类别之外,其他佛教词语并未能够成为一组词(主要是单个词语,不能形成一组词)。同时兼顾“道×”所涵盖的意义(包括道教和佛教意义)与其他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由此可以肯定“道×”组词是最为特殊的。“道×”组词的词语当中可分成4大类:道教词、佛教词、兼具道佛意义词语及已经泛化成为普通宗教词语(《汉大》中“道×”组词中的两个词“道伴”和“道服”在其义项归类上则分別属于不同类别)。这4类当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种既是道教词语,又是佛教词语(在此我们称之为“兼具道佛意义词语”),共有36个词,占总数的25.1%。这类词语的数量足以说明一种十分有趣的语言现象。例如:

“道”的释义中有:“指道家学学派”“指道教或道士”“指佛教或佛教徒”等义项。同类的有“道教”“道法”。

个别的词语固然兼顾了道教(黄老学说)、儒教和佛教三个意义。例如:

“道人”具有5个义项:“有极高道德的人”“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道教徒;道士”“佛教徒;和尚”“佛寺中打杂的人”。“道士”“道家”“道学”情况相同。

从“道×”组词中,佛教词语和兼具道佛意义的词语以及后来泛化成为普通的宗教词语都是经过借用道教词语后继续转用、增加新意义和新造等方式固定下来。佛教词语的形成、发展演变不仅有助于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也为汉语的词汇宝库起到了扩充的作用。

二、从“道X”组词看佛教词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随着佛教传入汉地,一场历史上文化交流引起的历时最长、规模庞大、影响最深的语言接触就开始了。语言接触主要体现在佛经汉译事业。佛经汉译历时最长,从東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到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才开始逐渐结束。佛经汉译的规模十分庞大,共有176人参加译经,译出2278部7046卷。这项浩大的佛经汉译工作,不仅仅为佛教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效果,同时也对汉语言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词汇部分。仅仅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电子档,后简称《佛大》)大约有3.5万余词语单位。这样庞大的词汇系统将为汉语词汇宝库起到扩充的作用。

从目前的佛教词语情况来看,最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板块:第一类是佛教经典、文献中的佛教专门词语(佛教专科词语,即仅仅在界内使用,其意义十分深奥复杂)。这类词语的宗教色彩极为深重,意义深奥难懂。第二类是已经进入全民语言(汉语普通话)的佛教词语,其佛教色彩还在,但是其佛教意义较为俗简易懂,易于传教和受教。第三类的佛教词语在进入汉语普通话之后,其佛教色彩逐渐淡化,甚至失去了原有的佛教意义,经过长期的日常社会语言交际活动中不断演变发展。孙维张主编的《佛源语词词典》中共收录2737条源于佛教的词目,其中包括第二类和第三类。

由于经历过很长时间,佛教词语的形成与发展相当复杂。从“道×”一组词我们也只能了解到佛教词形成与发展的一面,但是也能从中寻找出语言发展的一定规律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宗教、文化信息。

(一)借用阶段

由于佛教传入汉地初期,道家黄老学说大为盛行,新鲜有异的佛教必须依附道教以实施传播事业。因此佛教只能暂时利用道家黄老学说和儒家思想的概念来解释佛教对应的概念。这种“借用”词语(术语)产生了许多同形、同音、意义相通(或意义混合)的词语。同形的同音词就是两个词所使用的汉字相同,它们的声、韵、调(发音)相同,佛教词语的意义与道教词语意义想通。

同形、同音、意义相通的词语。例如:

“道士”:“道教徒”“佛教徒;和尚”。“道法”:“道教的教义”“道教的法术”“佛法”。此类还有上文所介绍的“道”“道人”“道家”“道学”等。

同形、同音、意义混合的词语。例如:

“道言”:“道教或佛教的学说、经典”。“道妙”:“佛教或道教学说的经义、经典”。同类有“道典”“道兄”“道契” “道場”。

上文所介绍的同形、同音、意义相通或意义混合的道佛词语极为特殊,它与词汇中的同形同音词有所不同。如果说同音词是不同的两个词以上,它们之间的意义毫无相关,那么我们所介绍的同形同音词里各义项之间意义相通或意义混合。因此并不像梁晓虹先生这样认为:“不应当把佛家意义与词的原义看作是一个多义的不同义项,而应将它们视为两个同音词。”虽然我们发现在中国出版的各种词典(如《应用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中所列出来的都是一词多义或只有本义,没有佛教意义等现象。但是我们认为,要是考虑到佛教词先是借用道教(还有儒教)词语的意义,而且几个义项之间确实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由此仍然可以将之判定为一词多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仍待共同研究探讨。

(二)新造阶段

佛教向道教借用词语之后再进一步得到广泛的使用,经过这样彻底、有效佛化汉词的过程,中国道教词语“道×”式的佛教词语应运而生,为佛教专科词汇宝库起到一定的扩充作用。我们对《汉大》考察统计出19个佛教专科词语(见表1)。此外,我们还利用丁福保的《佛大》(电子档)提取出64个“道×”的词目。《汉大》的19个词语与《佛大》的64个词语中,相同的词语共有7个(即“道心”“道具”“道果”“道服”“道眼”“道树”“道品”),这样合计共有76个词语。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新造佛教词语:

1.代替“道×”中“×”成分:

模仿“道×”式,“×”部分使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进行新造佛教词语。例如:

同样指“出家修行的女人”,道教有“道姑”“道妪”;佛教有“道婆”“道媪”。其中的“姑”“妪”“婆”与“媪”都指女人。

此外还有“道要”(“佛道之枢要也”)和“道本”(“道教思想与主张的根本”),意义相通。“道迹”(“道家的事业”)和“道业”(“佛道教化事业”)。

2.代替“道×”式中“道”成分,“×”仍保留。这里所代替“道”部分的语素或单词主要是“佛”“禅”“僧”等。例如:

“道子”表示“道家的子弟”——“佛子”,即“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同类的有“道祖”(“佛祖”)“道树” (“佛树”)等。

从上述的例子来看,道教的“道×”模式词语给佛教一种造出新词的模具。从这种模具能新造出“道×”的佛教词语(《汉大》有19个词语、《佛大》共有64个词语),造出“佛×”的80个词语(《佛大》),“僧×”的40个词语(《佛大》),“禅×”的71个词语(《佛大》)。

历代的汉文佛典的译经者在处理语言方面则必须在固有的语言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再利用成分替换方式来创造出更多的佛教词语,这不仅仅是词汇系统扩充的一个常见规律,同时也能够说明佛教词语的这种创新手段使得这类词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然也体现出它们十分交错繁杂的特点。

(三)发展阶段(或产出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佛教词语自身发展的阶段。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存在,在经历过历朝历代佛教的盛衰的背景下,又被社会各界人士在不同场合中运用后,很多佛教词语通过派生、引申方式出现一些新的意义。这种现象基本上是任何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汉语也不例外。例如:

“道人”的第四个义项,即“佛教徒;和尚”又派生出一个新义项“佛寺中打杂的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解释:“原为佛教词语,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诱惑。谓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容易高过正气。”这一词组后来引申为另外两个意思:“比喻一事物兴起,又有一事物超越其上。”有继续“比喻一方的力量超过与之敌对的另一方”。此外,同类的还有“道场”。

词语是人们交际中必须使用的语言单位,而且活动非常活跃。这样一个词的新意义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语言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多旧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使用却被蒙上一个新的意义而继续存活下去。实践证明,很多佛教词语在佛教全球普遍性的影响之下就像换上一件新的衣裳一样变得更加有价值。

(四)泛化阶段

词语的意义泛化也是语言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或发展规律。所谓词义泛化就是指特定领域的专用词语,在不同的因素影响下,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导致泛化,而逐渐成为其他领域或全民语言中的普通词语。在我们考察结果当中,“道×”的19个词语意义泛化。它们之前所蒙上的宗教色彩逐渐泛化,甚至完全消失,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已泛化成普通词语。例如:

“道具”的第一个义项为佛教词语,即“指修行者用的衣物器具”。后来又泛化成为“演剧或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现在人们就用“道具”的泛化意义。“道伴”从“修道的伙伴”泛指“伙伴、伴侣”。

道教、佛教词语泛化过程是汉语言词汇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它们成为全民族语言词汇又说明道教、佛教已融入全民的社会生活并且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从“道X”组词看汉地早期佛教对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之依附特点

纵观上面所探讨内容,“道×”组词原本是属于道教词语部分。中国史料证明,两汉之际儒家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和道教黄老学说大为盛行。佛教为了能在汉地“扎根生芽”而必须依附当时强盛的文化、思想体系。吴立民先生认为:“中国的本有文化是儒、道为主导的,佛教初传曾受到儒家的排斥,因为佛教的出家、剃发、不拜王者不符合儒家理论,所以佛教开始主要依附道家以图生存。”从吴先生的这番话,我们可以知道佛教的许多内容及其文化与中国的道教显然迥异,如何超越这样的文化屏障以谋生存,这是佛教初传汉地之时的首要任务。佛教传播者、佛经汉译者甚至有志之士等不能不用中国固有的思想并予以合乎人们认识的简单解释,这样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道教词语被佛教借用后就变成道、佛共同使用的词语。佛教对道教的这种依附性恰恰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汉大》中的“道×”一组兼具道教、佛教的词语是汉语的一种有趣现象。一词多义的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产生在年代较早的这一类“道×”词语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思想接触所产生的结果。我们既能理解它们的存在形式、发展演变规律,又能从中寻找佛教与道教的文化关系,揭发它们的有趣之事实。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对其他组词进行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梁晓虹.佛教词语的结构与汉语词汇的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陈文英.中国古代汉传佛教传播史论[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

[4]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OL].电子档,CBETA Chinese Electronic Tripitaka Collection, Version 2009.

[5]孙维张.佛源语词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7.

[6]郭良夫.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7]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8]宗伟.中国宗教六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9]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阮氏玉华,原名“NGUYEN THI NGOC HOA”,女,1975年出生,越南京族,博士,研究方向为 对外汉语、汉越词汇、汉文佛典语言。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多义词道教
多义词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多义词研究的崭新视角*——Е. B. Пaдучева词义动态模式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