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2019-07-09曹喜平
曹喜平
【摘要】本文介绍了边塞诗的特点,描述了诗人对边塞的特殊情感,以及对家乡的情感体现。
【关键词】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边塞诗的盛行和这一诗派的形成,标志着军旅诗歌的空前繁荣。中古以来,民族战争多在四界边寨内外进行。秦汉修筑长城,在万余里漫长的防御线上,险要地方多设置关隘亭障,戍楼城堡,这样,守关夺隘成了战争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唐代和汉代的国力及对外斗争形势有某些相近之处,唐诗中习用以汉喻唐、指汉颂唐的手法。因此,边塞诗中经常出现汉代一些名将,如卫青、霍去病、张骞等人物。
一、讴歌了军民立志戍边,忠勇爱国,为保卫疆土而勇于献身的无畏气概
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戍边战士献身边防的一腔豪情。对《出塞》诗,历来评价很高,李攀龙推为唐绝句之“压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音调高昂,渴望出现英勇御敌的英雄名将来巩固边防。《从军行》(其四)写边防将士,在茫茫黄沙之中,身经百战,磨穿铁甲,不破强敌,终不生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分体现了戍边将士的气概之壮,意志之坚。
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表现了浓郁的西北边塞色彩和欢乐的军营气氛;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示出戍边将士乐观、开朗和旷达,表现了将士视死如归的气概。
王维的《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也是运用饱满的笔调,十分淋漓地写出了军中的豪情逸兴和西域边疆战士忠勇爱国,置生死于不顾的无畏气概。他们明知既要到边疆就必须受苦受累,甚至可能陈尸疆场,但却仍是一往无前,共赴国难。“纵死犹闻侠骨香”,表现了戍边将士何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二、描写边疆壮美风光和军旅战斗生活,歌颂守卫边塞的将士的业绩及其高昂奋发的民族精神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高适的《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等,这些诗,展现了西域边疆的奇异风光和战斗场景,是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戍边将士的热情讴歌。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写了诗人对西北边疆绮丽风光的赞美和与朋友的惜别之情,重点在于描写边疆奇瑰的雪景,表现出戍边将士蔑视困难的无畏精神。“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通过对塞外军营景观的描绘,映衬出戍边军士气概之雄浑豪迈。如果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诡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那么《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运用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来突出边防将士不畏艰险及高昂的爱国精神。
高适的《燕歌行》,诗人根据自己对边塞生活的体验,概括了开元间唐代边塞軍旅生活的基本矛盾,揭露将帅腐败无能,却迭蒙恩宠,以致力竭兵稀,战事失利,深刻地展示了将帅和士卒的不同命运和不同的精神面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们长期戍边不得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浴血奋战,为国捐躯而不图功名,诗人对此寄予深切的同情。
王维的边塞诗,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辽阔壮丽的西北边塞风光,而且热情地歌颂了守卫边塞将士的业绩及其高昂奋发的民族精神。他的《使至塞上》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辽阔的画面。王维把塞外特有景象,经过典型概括,锻炼成为音韵和谐、境界壮阔的五言律诗。其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尤其精巧极致。据说古代用以报警的烽火是用狼粪烧的,取其所冒之烟直而聚(《西阳杂俎》)。“孤烟直”非常传神地描绘了这一景象,而用一“孤”字便显出了四野的广阔与苍凉;“长河落日圆”句则气象更阔大形象更优美,充分表现出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的特定景观,意境壮观、寥廓、旷远、静穆、雄浑。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誉为“千古壮观”的境界。最后诗人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结,凸显了边塞征战的特点。试想经过长途奔驰于茫茫大漠之中,突然出现斥候报告“都护在燕然”前线处理军事,其边塞军事活动的紧张可想而知了。王维开元间曾出使塞上,并在凉州住了两年多,他的边塞诗,如实反映出了壮阔的塞上风光、盛唐边防军人的精神风貌以及军事活动的情景。
三、表现国家强盛,我军必胜的信念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卢纶的《塞下曲》六首,诗风雄壮,气势宏伟。“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其一)寥寥数语,把主帅的威武形象和军队动员出发时的雄壮气势和盘托出,尤其是“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读起来令人精神一振,热血沸腾。“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其四)将士们连身上的袍甲都来不及脱下,就与当地羌族人民欢乐地跳起舞来。这是多么欢乐、热闹的场面啊!他深刻地表现了战士们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
刘叉的《从军行》也是一首咏边诗,作者在这里描写了一幅豪迈壮观的严冬行军图,“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诗中尽管气候恶劣,守边将士依然是一往无前,一面鲜艳的红旗飘扬在雪山顶上,更加鼓舞了将士的勇气,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征人之苦及其豪情壮志的乐观精神。
此外,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也留下了不少题咏边塞的气势飒爽军旅诗。其中以《塞下曲》最具神韵。其间不但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意识,而且充满着高昂的乐观主义与浪漫色彩。“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表现了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四、反映爱国知识分子弃文就武,投笔从戎,为国家边防建功立业的情感志趣
唐魏征在《书怀》中曾记述自己“中原处逐鹿,投笔事戎轩”。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岑参、高适,中唐的李益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过从戎的经历。因此,“投笔从戎”就成了有些诗人的一种美好憧憬,有些诗充满浪漫的壮丽情调,读后令人精神奋发向上。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当外敌入侵时,作为富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诗人,从戎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形象体现了诗人爱国爱军的博大胸怀。这实际上是对从军卫国者的热情歌颂。
中唐著名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组诗中,也有反映这一内容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五)。诗人所处的时代,藩镇割据势力猖獗,中央政权大为削弱,已难于控制局面,国家实际处于分裂状态,所以诗人直接提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种精神,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是十分可贵的。绝句词义显豁,情怀激越,清新畅达,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在古典诗歌中的这类作品,大都是健康向上的,它成为激励培养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极好教材。
五、揭示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
诗人们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坚决保卫疆土,制止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人民,打击罪魁祸首,争取实现和平。这个观点,在杜甫《前出塞》(之六)表达得最清楚:“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战争必有死伤,士兵从哪里来?来自人民。一个士兵就有一个家庭:父母和妻儿。一个士兵的死亡是一个家庭的不幸。战争大量的物质消耗,从哪里来?来自向人民征收赋税。战争需要兵员和军需物质的源源补充,完全由人民来负担。杜甫的《兵车行》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开边”,就是向外开拓疆土,也就是对外侵略,强占其他民族的土地。当时的唐王朝连年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用兵,不仅给各少数民族带来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不幸,加紧征兵,乃至强行抓丁,使百姓骨肉分离、田园荒芜,还要增加赋税,横征暴敛。他的《石壕吏》就是写强征抓丁的,为了补充兵员,连老翁也抓去当兵。李白的《战城南》写战争破坏了人民的和平生活,造成流血和苦难,最后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在古典诗词中甚多,或描写战祸对生产力的破坏,或描写征夫思妇的哀怨,或抗议强迫兵役的暴政。曹松的《己亥岁》对唐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的揭露很深刻:“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陈陶的《陇西行》(其二)则从另一个角度取材,反映对外扩张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边,战死者白骨蔽野,却正是少妇们梦魂缭绕的亲人呢。这首诗匠心独运,寄寓深沉的感慨。
此外,反映征人思念故乡和亲人、夫妻相思、盼望出征归来的情感意识在唐代军旅诗中也有表现。沈佺期的《杂诗》抒写闺中少妇和边防征人相思,盼望出征归来,却无悲伤怨悱之情。因为知道是“戍边”,“频年不解兵”是为了保卫边疆,他们只盼望早日战胜外敌,彻底解除边患,实现天下太平,离人得以团圆。戴叔伦的《调笑令》是一首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的小令。词中不写一个“怨”字,一片凄凉荒漠的景色,再通过引入思乡的明月,愁怨尽在其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邊塞的荒寒苦寂溢于言外;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触动征人寂寞怅惘的思乡之情,全诗将景色、笛声和感情融为一体,意境深沉,含蕴不尽。李益的《从军北征》展现的是“三十万”“征人”在天山雪白、瀚海风寒的行军途中听《行路难》的笛曲,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的壮阔悲凉的场景,把将士的思乡之情抒写到极致,且无哀伤厌战的情绪。爱亲人和父老乡亲,爱家乡的田园土地和河流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我们的战士正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勇赴疆场。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