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策略

2019-07-09邓根芹郑文莉

课外语文·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审美教学初中语文

邓根芹 郑文莉

【摘要】用词考究、注重景物描写、借景抒情是游记类文言文与其他文言文的区别,因此游记类文言文的教学与学习应有其专门的目标、独特的方法。学习游记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能体会到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文章从审美教学的意义、内容、运用三个方面,对游记类文言文的审美教学策略进行初探。

【关键词】初中语文;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一、游记类文言文与审美教学

梅新林在《中国游记文学史》中提出“游记文学产生的前提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这也是衡量是否为游记作品的一个核心标准”。所至、所见、所感是游记类文言文必备要素,“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凝练的语言记录游行景物特点、抒情或阐发议论,篇幅看似简短却包含语言、画面、结构、风格之美。

早在1906年王国维将教育分为智育、德育、美育,可见“语文教学与美育关系密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正是审美教育。

因此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容忽视,而游记类文言文作为美的载体,正是一个契机,所以在游记类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抓“游记”之美,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在美中畅游,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力。

二、审美教学的内容

审美体验的前提是读懂,在观照审美对象中,欣赏直观美、探寻内涵美,对于文质兼美的游记类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字词教学,要深入文本的语言美、自然美。

(一)语言美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距离,故教学要先回归语言。但回归不是翻译式教学,而是开放性探索。首先,重视预习,学生尝试解决部分字词,疑难字词随文处理。但这只是认识语言的第一步。“文学不简单是对语言的运用,而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认识,是语言的形象,是语言在艺术中的自我意识”。文学语言是作者诗性言语的凝结,带有审美的特质。解读文学文本语言其实是与作家的思想碰撞,因此鉴赏文学语言是审美活动。

汉语不仅是审美的工具,其自身也有美的特质。文字的多义性和词类活用,使语法具有灵活性、表意具有多义性。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的“奔”:“大路谓之奔”,因“若”为比况动词,只与名词搭配,故“奔”活用为名词,指飞奔的骏马,“猛浪若奔”则是: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因为语言的弹性,抽象静态的文字构成了动态画面,具有形象色彩,扩大了语言的审美功能。汉语作为有声调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韵律美,如《醉翁亭记》全文402字,平声字212,仄声字190。几乎等额的平仄,组合搭配上充分展现了语言的抑扬顿挫。

(二)自然美

读懂文本仅为学生打开了美的大门。走进美,还需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再现自然。“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游记类文言文因审美意识独立而生,因此构建之景都经作者的审美过滤,带有主观色彩。因此欣赏自然美要入画、入情、入理。

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赋予词句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第三段的“阴风”“浊浪”等象征阴暗的词的出现体现情感之悲,“虎”“猿”这类猛兽,寓意气势汹汹,充满杀气,体现了内心的担忧与恐惧。作者常借用形象寄寓意蕴,因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感官上的收获、情感上的感悟,还要让学生深入其中,品味文人所寓之理。

三、审美教学的策略运用

审美教学缺失是多重因素造成。教师首先要提高审美教育意识,将自身培养为审美素质的传播者。其次将理念与教学结合,突出游记类文言文的景、情、理一体。更要目中有人,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关注审美体验,在教学互动中共同品读、探究美,鼓励学生创造美。

(一)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审美兴趣不高,一方面是教师对兴趣是学习内驱力的认识不足,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薄弱,因此在审美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多元导入,调动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导入,作为教学的开始,若设计巧妙则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单一的导入方式会让学生审美疲劳,也不能展现游记文言文的多重美感,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导入,做到引人入胜,激活学生审美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从视觉、听觉角度创造气氛,让学生如临其境。造境又可与诗文对比学习结合。此外还可以解题导入,如《三峡》可从“峡”的字形入手,板书甲骨文写法,讲解字源,请学生猜想“夹”本义。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造字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一方面直观的板书又使学生目中见“峡”,脑中有画,为把握山水特点做铺垫。

2.适当补充,积累能力

学生审美感悟不深与知识能力的储备不足有一定的关系。知识能力不足,一方面是文言积累不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审美时,要关注学生的文言积累,随文归纳。另一方面是背景知识欠缺,作品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挑选与作品关联密切的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补充,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作者,从而能探究创作深层内涵。

3.关注体验,放慢节奏

审美养成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师只是拉近作者与学生的桥梁,不能代替学生审美体验。体验感悟,探索情理,再生成个人审美情趣标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教师要有充足的耐心,放慢节奏,给学生想象、回味空间,使得教学动静交替、张弛有度。正如人本派倡导的静默法,给学生静默体验的时间。

(二)加强师生审美互动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与学生互动的意识,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为交流讨论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1.落实预习,提高效率

预习是常见的作业,但是具体的预习情况教师却很少关注,以至预习形式化。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王荣生提出,教学内容由“課文本身特质”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应该主要针对学生困惑之处,不是全面撒网。预习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同时学生在预习中能自行解决一些字词问题,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快速进入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2.整体感知,梳理线索

游记文学是作者游览时“耳得之声”“目遇之色”“情思之核”与“审美之趣”融合的结晶,兼备记叙、描写、抒情或议论。在感知课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梳理行文线索,打破时间空间隔阂,重走作者的游览之路,反复阅读,感景物、境界之妙。

游记本质上是空间转换的艺术,柳宗元利用空间变换的线索,清晰、紧密地衔接起了《小石潭记》。除了游踪转换外,作者还会注意时间衔接,如《桃花源记》,在空间的转化中,辅以时间推进。也有以聚焦景物为线索,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即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最后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诵读想象,由情入理

游记文言文学习不能止步品自然之景,还要由景悟情,由情入理,因此可以以诵读、想象的方式,让学生入景入情入理,以《醉翁亭记》为例:

首先请学生借助注释,解决读音、停顿。随后教师点评,请学生再次朗读,读出味道。立足整体设置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随后教师朗读,请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笔记录下脑海中所现画面,将文字转化成形象、意象;其次,教师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用几句话来说一说看到这些景象的内心感受。

(三)鼓励学生审美创造

审美教学,只停留在感知、鉴赏美 ,忽视表现美、创造美的深层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从审美教育的职能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源于生活,是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写作练习和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融入美、创造美,将语文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将审美从思维理念转变为创新能力。

1.写作练习

学生探究文本时,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观念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开始有构建自己审美体系的意识,产生创作的欲望。写作为学生提供了抒发美感、创造美的平台。由于初中生文字运用尚不熟练,所以可以仿写练习,学习作者描摹山水、抒情方法、炼词锻句。此外,还可以扩写练笔,发挥想象力,二次创作,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体会汉语的张力与弹性。

2.课外活动

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组成,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因此审美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打通,将课堂上的审美体验延伸到生活,在延伸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学生正确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情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作课本剧。让学生在剧本改编的过程中,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在转化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进行审美加工创造,进一步加深对美的感知。

参考文献

[1]梅新林,俞樟华.中国游记文学史[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2]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4]于漪.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李节.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邓根芹,1969年生,江苏海安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及语文教学法;郑文莉,1997年生,女,江苏淮安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本科,在校生,专业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审美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
提升人文修养,优化高中语文审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