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识字教学观

2019-07-09姚敏

课外语文·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摘要】语文教师要站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重塑全面整体的新时代识字教学观,可从遵循学习规律、探寻构字理趣、鉴赏文字美学、传承汉字基因四方面着手,让识字教学切实走向识字教育,实现师生素养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识字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据此新课标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应该成为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方向,这同样应该成为我们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现今,我们要站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识字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更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识字教学观仅把识字作为学习母语的基础,把其教学视作进一步学习语文的附庸,所以大大削弱了識字教学本身的价值,引发了诸多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为此,笔者呼吁广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捍卫识字教学的首当之责,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作为其教学的终极目标,进而开掘识字教学的内涵,开拓识字教学的思路,重新塑造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整体的新时代识字教学观。下面结合识字教学案例,谈一些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遵循学习规律,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识字教学是要让学生在积累、整合、运用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一)识字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生在入学前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材料,通过识字教学,便可自然地将汉字的音、义和形有机地整合起来,这将有效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多,学生就能进入独立阅读阶段。通过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学生的语料库逐步丰富起来。语料的丰沛,语感的积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二)识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整合的能力

语言的建构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单字的理解和积累上,更要通过联结与再造,形成一个汉字学习的知识系统。教师要帮助学生拥有“化零为整”的能力,将零散的字根据不同性质特征分门别类地整理,或根据其读音,或根据其结构,或根据其用法,或根据其构造。学生在探索发现、实践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明晰汉字音形义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识字也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认知走向思辨。

(三)识字教学指向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识字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字音与字形的准确记忆,更要挖掘字义的价值,开拓语用的情境,让文字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如此才能将识字教学从机械繁复的抄默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从无效、低效、短效到有效、高效、长效的转变,从急功近利、应试教育向持续发展、素养提升转化,切实发挥汉字在终身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二、探寻构字理趣,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识字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记忆存储,而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如“美”的甲骨文,总使人生发无穷的想象:一位体态健硕的青年,头顶华丽的饰品,手舞足蹈地纵情欢悦。可见,“美”不仅是外形的赏心悦目,更是内心的激情澎湃。汉字强烈的构象意识,将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变成了一幅幅具象的图画。学生的形象思维伴随着字画的展开被一点点地释放出来。

如果说象形字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那么汉字中数量最庞大的形声字则可充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旁赋义,声旁表音”是形声字的构字理据。如“杆”“肝”“竿”“秆”“赶”,在读音上可根据音符“干”来预测。而字义呢,则可以根据不同表义的形旁来判断。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学生就能对这些音形相近的汉字进行准确辨识,减少书写的错误。

探寻汉字的本源,就是探寻汉字外壳下的思维内核。借助于丰富而细腻的思维活动,识字的过程将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有趣。

三、鉴赏文字美学,涵养审美情趣与创造

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话精妙地展现了识字教学的另一重要价值,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精神。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汉字的音韵之美不仅潜藏在经典的诗词歌赋中,也蕴藉在余音绕梁的声律启蒙中。

汉字不仅音美,更兼形美。传说仓颉模仿自然之形,创造出“文”。“文者物象之本”。(山)呈起伏之势,(水)显潺潺之姿,(火)如熊熊烈焰,(田)似阡陌纵横。“文”就是一幅画,一组“文”就是一卷流动的生活图景。

单体为“文”,复体成“字”。“字”因其“形声相益,孳乳而浸多”的特点,更显出舒朗俊秀之美。要洞察字的形美,必须具有好的眼力,在每一次屏息凝神的提笔书写中细细地体味。用笔的轻重疾徐勾勒出字的筋骨,点画的连贯穿插凝结出字的血肉,布局的参差接应折射出字的神韵。怪不得有人把汉字书法看成是美的艺术创造,视作为调养身心的美的享受。

如果说汉字的音美与形美是一种来自感官的享受,那么汉字的意美则是一场心灵的际遇。“拜”是传统而隆重的中华礼仪。在拜父母、师长、神明时都需将左右两只手平展到胸前,头低垂直到手的下方,以表示内心的恭敬。这也就是“拜”字的“右手”会比“左手”多出一横的缘故。正因如此,汉字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引领学生去感应汉字中美的意蕴,陶冶出美的情操,滋养出美的心灵,这对学生在写作中创造美文、融入真情实感也是大有益处的。

四、传承汉字基因,浸润与理解中华文化

汉字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而智慧的语言符号之一。汉字出现的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相传造字鼻祖仓颉,额开慧眼,观万物之真,绘万物之形。仓颉造字“天粟雨,夜鬼哭”,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举。

在冗长的历史演变中,汉字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座宝藏,越往里走,越能窥见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古汉字(人)是一个人直立的侧面。当人终于挣脱了四肢的束缚,就开始挺起腰背,以昂然的姿态站立于天地之间。(男)男子手持农具,在田间辛勤地劳作,(女)女子跪坐在织布机前,日夜穿梭。男耕女织就是先民们安居乐业的幸福表达。

物质生活的富足推动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白天头顶上闪耀的火球,被称为“日”,“夸父逐日”象征着对光明与理想的不懈追求。夜晚皎洁的玉盘高悬夜空,被称为“月”,那是思念的信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乡愁。高山险峻,阻挡不了“愚公移山”的决心;沧海无情,泯灭不了“精卫填海”的意志。汉字背后的传奇故事书写着华夏民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去承接,去发扬。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感知与认同,要让学生在母语文化的浸润与理解中不断地健全自身的人格。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一定要取法乎上,教师要站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重塑全面、整体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时代识字教学观,让识字教学切实走向识字教育,最终在提高自身语文教学专业素质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启迪学生心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M/OL].https://wenku.baidu.com/view/ae7f77912e3f5727a4e96223.html,2016-02-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姚敏,女,1977年生,江苏苏州人,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教师发展处主任,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