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北方”:当代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的学术话语建构*

2019-07-09葛静深

俄罗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北极身份话语

葛静深

【内容提要】 与北极相关的国家身份建构,是现阶段俄罗斯海洋战略、北极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北方研究”,是当代俄罗斯学术界围绕北极空间开展的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北极正在成为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重新定义国家身份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正在被塑造为一个“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北极大国”。而以北方研究为代表的“学术北极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俄罗斯学术界通过不断重复使用“俄罗斯北方”这一核心概念和基本话语,采取用“北方”代替“北极”的策略,从而获得一个更为广泛的自然、精神空间范畴,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北方话语体系”。北方研究学术话语与官方政治北极话语、媒体北极话语、企业北极话语一起,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共同建构俄罗斯北极大国的国家身份。

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濒临巴伦支海、白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北极地区集中了俄罗斯国土最为漫长的海岸线。以北冰洋为界标,俄罗斯可以被称为位于世界北方的最为独特的海洋大国,也是北极圈内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近年来,俄罗斯不断寻求扩大其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如2014年3月,联合国海事委员会确认了鄂霍次克海中部面积5.2万平方公里的高地为俄罗斯大陆架部分。2015年8月4日,俄罗斯重新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递交了申请拥有12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大陆架的报告,其中包含俄罗斯近年来在北极科考活动中搜集到的最新数据。如果北极地区所有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均获得支持,俄罗斯将获得约45%的北极领土。①R.Kefferputz, “On Thin Ice? (Mis)interpreting Russian Policy in the High North”, CEPS Policy Brief 205: 1-10, Brussels: 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 2010.

尽管俄罗斯是公认的自然地理意义上北极圈内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在国家身份的自我与他者认同上,当代俄罗斯“北极大国”②I. Medby, “Arctic State, Arctic Nation? Arctic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 Post-Cold War Generation in Norway”, Polar Geography, 2014, Vol.37, No.3, p.253.的国家身份仍然处于建构过程之中。与北极空间有关的身份建构问题是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北极战略顺利实施的核心议题:对外政策需要身份话语,对外政策话语需要突出某种身份,以强化相关政策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而对外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也依赖、受制于既有的身份话语。因此,随着北极地区战略地位的持续提升,俄罗斯正在不断将“北极大国”身份话语推向其国家话语体系的中心位置。奥尔加·赫鲁晓娃(Olga Khrushcheva)等曾指出,俄罗斯北极地区人口稀少,在多数俄罗斯民众的认知中,对于北极并无明确的归属感;俄罗斯领导人需要创建一个“叙述”,向俄民众解释北极对于俄罗斯的极端重要性,并通过话语建构俄罗斯国家身份同北极地区之间的独特关联。③Olga Khrushcheva, Marianna Poberezhskaya, “The Arctic in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f Russian leaders: the national pride and economic ambitions”, East European Politics, 2016,Vol.32, No.4, pp.547-566.因此,俄罗斯“北极大国”国家身份的话语建构过程,是一个明显而复杂的“意义争夺”④孙吉胜:《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第264页。过程。争夺的参与者,既包括国外的“听众”,也包括俄罗斯国内的“听众”。

当代俄罗斯学界围绕着北极海洋空间,开展了丰富的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围绕着“俄罗斯北方”(Русский Север)和“北极”两个概念展开。其中涉及“北极”概念的研究多贴近现实,最为典型的就是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区域历史研究、区域经贸研究等;这里的“北极”区域概念由诸多具体的“北极地理范畴”组成,如巴伦支海、白海、科拉半岛、摩尔曼斯克等;①俄罗斯“北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可参考 Ушаков И.Ф. Избранны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в 3 т.:Историко-краевед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Т.1: Кольская земля. Мурманск, 1997; Т.2:Кольский Север. Мурманск, 1998; Т.3: Кольская старина. Мурманск, 1998; Попов Г.П,Давыдов Р.А. Мурман.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края XIX – начала XX в.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1999;Адров Н.М.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Баренцева моря за 1 000 лет: Ч.1: От начала тысячелетия до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ы ХХ века. Мурманск, 2002; Филин П.А. Традиции морского рыболовства поморов Терского берега Белого моря в XV–XX вв.: дис. … канд. ист. наук.М., 2002; Лайус Ю.А. Развитие рыб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Баренцева моря: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я науки и промысла, 1898-1934 гг.: дис. … канд. ист. наук. М., 2004;Циркунов И.Б. Арктический корабль науки. Мурманск, 2006; Киселев А.А. Мурманск в истории улиц и площадей. Мурманск, 2006; Сухановский А.Ф, Слободянюк И.Ю.Арктическая Россия. М: СК-Россия. 2007; Сорокожердьев В.В. 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в Заполярье. Мурманск, 2007; Ципоруха М.И. Мор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рктики. М: Дрофа. 2008;Орехова Е.А. Колонизация Мурманского берега Кольского полуострова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XIX–первой трети XX вв.: дис. … канд. ист. наук. СПб. 2009; Зонн И.С,Костяной А.Г. Баренцево море: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М., 2011; Соловецкое море: историко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альманах/ гл. ред.Матонин В.Н. Архангельск; М., 2014; Федоров П.В.Православный словарь Кольского Севера. СПб., 2016.而涉及“俄罗斯北方”概念的研究则更为多元,包含着北方社会、民族、移民等社会科学研究,也涉及大量的文化、哲学、信仰、仪式等精神领域的人文科学研究。②有关“俄罗斯北方”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参考 Коротаев В.И. Русский Север в конце XIX–первой трети XX века. Проблемы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и социальной экологии. –Архангельск, 1998; Теребихин Н.М. Лукоморье. Очерки религиозной теософии и маринистики Северной России. Архангельск, 1999; Дубровин Г.Е, Окороков А.В,Старков В.Ф, Черносвитов П.Ю. История северорусского судостроения. СПб., 2001;Попов Г.П, Давыдов Р.А. Морское судоходство на Русском Севере в ХIХ–начале ХХ в.–Екатеринбург-Архангельск, 2002; Теребихин Н.М. Метафизика Севера: монография.Архангельск, 2004; Базарова Э.Л.[и др.] Культура русских поморов: опыт систем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 Научный Мир, 2005; Окунев Ю.П. Динамика культуры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в условиях современных социальных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й. диссертация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доктора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и/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М.В. Ломоносова (МГУ). Москва, 2007; Море–наше поле. Количественные данные о рыбных промыслах Белого и Баренцева морей XVII–начала XX вв.: Материалы к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Вып. 1/Р.А. Давыдов, А.В. Крайковский, В.О.Мокиевский и др. СПб., 2010; Культурный ландшафт приморских регионов:Европейский Север России: сб. ст./отв. ред. Е.Ю. Терещенко. Мурманск, 2012; Галимова Е.Ш. Специфика северного текст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как локального сверхтекста.Вестник Северного (Арктического)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науки. 2012. №.1. С.121-129; Мосолова Л.М. Поликультурн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Культура Северо-Запада России. Кн. V/науч. СПб. 2013;Семиотика единства и этнокультурного многообразия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сборник научных статей: материалы X Поморских чтений по семиотике культуры, 19-22 июля 2014 г./ отв. ред. проф. Н.М. Теребихин. Архангельск,2014.笔者认为,这些研究的学术文本所构成的学术话语,同官方政治话语、媒体话语等一起,共同参与了当代俄罗斯“北极大国”国家身份的话语建构过程。其中,学术话语在对内促进俄罗斯民众“北极大国”国家身份的自我认同方面尤其重要。

相比“北极”,“俄罗斯北方”是一个更具民族文化意味的概念,指称一个特殊的、象征性的俄罗斯空间。在很多学术文本中,这一空间被认为既是俄罗斯北方边界的物理空间(即北极空间),也是一个独特的民族、社会、文化空间。①Пермиловская А.Б. Деревянные часовни в православных традициях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и арктики. Вестник Православного Свято-Тихоновского 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ерия 5: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и теории христиан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2017. №.27. С.69-88.因此,“北极”概念多出现在当代俄罗斯对外话语中,而“俄罗斯北方”概念则更为频繁地出现在对内话语中,在俄罗斯国内学界的学术话语叙述策略中更是处于核心位置。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俄罗斯学界有关北极地区的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简称为“北方研究”②“北方研究”概念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本研究中指称广义的俄罗斯北极地区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时,在海洋文化学术视角下,北方研究可以指称俄罗斯学界围绕北极海洋空间展开的区域海洋文化研究体系。其主要依据为当代俄罗斯北极地区区域人文社会科学和海洋文化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北方”(Север)和“俄罗斯北方”(Русский Север)概念。“俄罗斯北方”概念同时表象了俄罗斯国家的北方边界、北极空间,以及一个独立且具有特殊价值的民族文化空间;与“北极”概念相比,“俄罗斯北方”概念的内涵、外延更广泛,更多元。。

一、国家身份,学术话语与北方研究

北极国家政府经常采用与“北极”这一特殊符号相关的身份建设政策,争取在国际社会竞争中获得对北极这一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地位。③I. Medby, “Arctic State, Arctic Nation? Arctic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 Post-Cold War Generation in Norway”, pp.252-269.近十余年来,北极也逐渐成为俄罗斯国家身份建构的核心要素之一。

身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与大众话语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内涵④J.Dittmer, K.Dodds, “Popular Geopolitics Past and Future: Fandom, Identities and Audiences”, Geopolitics, 2008, Vol.13, No.3, pp.437-457.,与文化、历史、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密切相关。身份由自我持有的观念和他者持有的观念建构而成,①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2页。国家身份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自我认定问题,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②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是一种在对外交往中形成的自我感觉。③张学航:“俄罗斯国家身份定位与认知视角下的俄美关系困境”,《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5期。建构主义认为,“任何‘自我’身份只能在与‘其他者’的关系中加以定义。”即“只有当我们不是谁,而且经常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反对谁时,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谁。”④[英]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刘永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而后结构主义则进一步认为,身份与对外政策均具有行事性(performative),二者是相互建构的关系。鉴于语言的本体作用,后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认识论意义,认为可以通过话语来分析身份与对外政策,通过研究话语来认识身份与对外政策的形成及演变过程。⑤孙吉胜:《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58页。身份本身具有行事性,体现关系性、话语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特征,通过表象出与他者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建构出一种“我他关系”(self-other)⑥David Campbell, Writing Security: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12.,突出自我的身份与他者的身份有何不同,有何关联。

后结构主义的核心假定是表象和身份相互建构,在话语上相互关联;身份和对外政策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建构的关系,话语在其中起媒介或载体的作用。孙吉胜指出,后结构主义的这一研究路径开启了一个以身份和政策的互构以及二者在政治话语内如何联系为中心的研究议程。⑦孙吉胜:《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第260页。而本研究认为,这一研究议程不仅仅被框定在政治话语范围内,而可以在更广泛的“话语”范畴内展开。

话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学科概念,很多研究领域均借用了“话语”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各自理论的核心位置。在政治学领域,话语是“一系列的、包含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语言实践和修辞策略”①K.Litfin, Ozone Discourses: Science and Politics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3.。在国际关系领域,话语是维护国家利益,维持、巩固或改变国家地位及权势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在传播学领域,话语是“语言或表达系统,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产生并传播某个重要话题的一系列连贯意义。这些意义服务于话语产生的社会阶层的利益,从意识形态上试图使这些意义自然化成常识”③J.Fiske,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2010, p.14;王晋军:“国外环境话语研究回顾”,《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费尔克拉夫(N. Fairclough)④N.Faircloug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researching language in the new capitalism:overdetermination, transdisciplinarity and textual analysis ”, In C. Harrison and L. Young (ed.)Systemic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Continuum, 2004.、沃达克(R. Wodak)⑤R.Wodak, “What CDA Is about---A Summary of Its Histor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s”, In R. Wodak & M. 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 AGE Publications, 2001.采用后结构主义视角,把话语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和再现社会现实的方式,它不仅协助实现社会权力和实施控制,而且也建构着社会文化和现实。在他们看来,话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它确立、维持并改变着权势关系,继而构成、维系并改变着世界。⑥王晋军,“国外环境话语研究回顾”。

基于话语的社会实践观,沃达克把话语界定为围绕某一宏观主题展开的陈述。这一定义比较适合界定围绕某一议题而产生的系列话语。⑦赵秀凤,“能源话语研究的体系与范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年第 3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北极话语”表述为围绕“北极”相关议题而产生的话语,北极话语体系研究应该包括所有与北极相关的话语表达、话语内容、话语传播以及话语接受。根据话语生产主体,北极话语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官方政治北极话语、媒体北极话语、企业北极话语和学术北极话语。⑧同上。

从互文性的角度看,官方政治北极话语(如声明、讲话和采访等)是存在于一个更大的文本网络之中的。这个网络不但包括其他政策文本,还涉及新闻报道、学术作品、流行的非虚构作品,甚至还包括一些虚构作品。①孙吉胜:《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70页。把身份与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研究议程的后结构主义,是通过把身份理论化为一种话语的、政治的、关系的、社会的产物来直接研究政策。因此,在具体研究中,官方政治话语应该被置于一个更宽泛的话语范围来理解,②同上,第269页。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开放网络,这一网络中不同话语之间构成一种互文关系。在互文性语境中,有关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建构与相关战略、政策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议程,应围绕着由官方政治话语与更广泛的社会话语组成的多维话语网络展开。本研究认为,身份与政策这一互构关系的媒介和载体包含各种类型的话语;在官方政治话语、媒体话语、企业话语之外,学术话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代俄罗斯学界围绕着北极空间,开展了丰富的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即“北方研究”。俄罗斯一些学者指出,北极沿海地区并不是俄罗斯文化空间的“边缘”,而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储藏室”;历史悠久的俄罗斯民族文化遗产在这一地区被集中在一起并完整保存,留存了“原初”的俄罗斯气质。③Шабаев Ю.П, Жеребцов И.Л, Журавлев П.С. «РУССКИЙ СЕВЕР»: Культурные Границы и Культурные Смыслы// Мир России: Социология, этнология. 2012. Т.21. No.4.С.134-153.21世纪以来,俄罗斯学者在多学科框架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北方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北方研究学术文本(包括学术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和学术会议发言等),这些学术文本均可被认为是典型的“学术北极话语”。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当代俄罗斯北方研究学术话语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当代俄罗斯“北极大国”国家身份的生成、巩固,以及相关国家战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本体性作用。

二、俄罗斯国家身份重构的学术话语策略

“大国”概念是表象俄罗斯国家身份的不变因素之一④V. Tolz, Russia: Inventing the Nation, London: Arnold, 2001.。在帝国时期和苏联时期,没有任何俄罗斯国家领导人使用“民族”作为国家身份的核心因素。俄罗斯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现状,使得利用民族要素建构国家身份的战略选择不具备现实可行性①P. Duncan, “Contemporary Russian Identity Between East and West”, Historical Journal 2005, Vol.48, No.1, pp.277-294.,而“大国”的概念则成为俄罗斯国家身份建构的第一选择。“大国”的愿望来自于过去俄罗斯“伟大”的记忆(帝国时期以及苏联时期),特别是上世纪苏联的超级大国形象,牢牢地扎根于俄罗斯的集体记忆中。②A. Cluna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ussia’s Resurgence: Aspirations, Identity, and Security Interests,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陷入了所谓“负面国家身份”之中,外部族群(西方)不再将俄罗斯视为国际事务的“强有力行为体”,而这一“强有力行为体”的形象,正是内部族群(俄罗斯)长期习惯并追求至今的理想国家身份形象。③A. Evans, “Ideological Change under Vladimir Puti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Demokratizatsiya, 2015, Vol.23, No.4, pp.401-426.

因此,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领导人均致力于为俄罗斯构建一个“积极的身份”,以重新获得“大国”的地位。叶利钦专注于谴责过去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主流价值观,尝试接受西方价值以获得理想身份认可;梅德韦杰夫强调与西方的密切合作④Ibid.;而普京则更明确地倾向于用传统的历史文化来创造俄罗斯伟大和独特的叙述。在这一叙述中,西方经常被塑造为“他者”(“the other”):一直试图破坏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地位,并威胁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⑤Olga Khrushcheva, Marianna Poberezhskaya, “The Arctic in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f Russian leaders: the national pride and economic ambitions”, East European Politics, 2016,Vol.32, No.4, pp.547-566.以社会身份理论的身份自主建构战略视角,普京的策略更接近于一种社会创造策略,即选择或新建对本群体有利的评价标准和比较维度,以实现自我重构的身份在群际比较中的价值优势:行为体经常采取创新概念(比如北方研究中的“俄罗斯北方”概念)的策略,将关注的焦点引向自己设定的议题框架,以产生对己有利的社会比较的评价标准。⑥陆伟:“身份建构战略与日本‘和平宪法’制度化规范的退化——一种关于日本去战后体制化的新解释”,《日本学刊》,2017年第3期。

麦德比(I. Medby)曾在其研究中提出,北极国家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北极性”(Arcticness)概念①I. Medby, “Arctic State, Arctic Nation? Arctic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 Post-Cold War Generation in Norway”, pp.252-269.,近年来俄罗斯官方政治话语和媒体话语中也不断使用“北极性”概念,北极正在成为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重新定义国家身份的核心因素之一②M. Light, “In Search of an Identity: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End of Ideology”,Journal of Communist Studies and Transition Politics, 2003, Vol.19, No.3, pp.42-59; O.Malinova, “Obsession with Status and Ressentim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he Russian Discursive Identities Construction”,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2014, Vol.47,No.3-4, pp.291-303.,承担了建构俄罗斯国家身份独特性的任务,成为当代俄罗斯重获“大国”身份的关键。在这一语境中,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以及未来将要实施的国家战略,均或多或少和北极联系在了一起。

当代俄罗斯的“北极大国”国家身份,离不开其“北极话语体系”的话语建构过程。从话语生产者角度出发,北极话语体系包括官方政治北极话语、媒体北极话语、企业北极话语和学术北极话语。官方政治北极话语是北极话语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倾向于从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因素建构俄罗斯的北极身份,并涉及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国际合作等议题。③参见 Olga Khrushcheva, Marianna Poberezhskaya, “The Arctic in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f Russian leaders: the national pride and economic ambitions”, pp.547-566.媒体北极话语主题更加多元,除国际合作、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宏观议题外,还涉及很多具体议题,如极地旅游、教育、气候、能源等。④参见 Elana Wilson Rowe, Helge Blakkisrud, “A New Kind of Arctic Power? Russia’s Policy Discourses and Diplomatic Practices in the Circumpolar North”, Geopolitics, 2014,Vol.19, No.1, pp.66-85.企业北极话语则主要包括参与北极事务的企业(如Новатэк公司、Атомфлот公司等)的发言人话语、企业报告文本等,多数与能源、航运、国际合作等具体议题直接相关。

与以上三种北极话语不同,学术北极话语的议题更加广泛,涉及实践层面和精神层面,且包含大量针对某些议题的持续性、大规模的深入研究。从国家身份的话语建构角度出发,俄罗斯当代学术北极话语不仅参与了话语突显、话语关联与框定、议程设置等具体环节,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其他北极话语,学术北极话语创造了一种多元的、完整的、与北极相关的自传体叙述。从话语操控的角度出发,当代俄罗斯官方的政治北极话语、媒体北极话语、企业北极话语更倾向于将“北极”设置为国家议程上的“热点问题”,有利于引导与北极议题相关的舆论导向,作用于俄民众有关北极议题认知图式的“短期记忆”;而以北方研究为代表的学术北极话语,则更有利于创建一种稳定、长期、深入的北极叙述,作用于俄民众的“长期记忆”,影响其理解俄罗斯北极国家行为的背景知识和情感偏好。

正如温特所言,行为体身份是靠族群的集体记忆、神话叙述、风俗仪式等内在的历史现象而的。①孙吉胜:《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第210页。在俄罗斯围绕北极所进行的身份建构实践中,对于俄罗斯北极地区的集体记忆、神话叙述、风俗仪式等历史现象的话语建构,以及北极空间与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的关联过程,以北方研究为代表的学术话语发挥了关键作用。北方研究实现了在空间和时间层面上对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民族、信仰、宗教等多方面的深入考察,并与整个俄罗斯国家、民族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关联,突出了北极地区对于俄罗斯的独特性与极端重要性,进而增强全俄民众对于“北极大国”身份的认同感。

与官方政治北极话语、媒体北极话语、企业北极话语中频繁使用“俄罗斯北极”这一概念的论证策略②Olga Khrushcheva, Marianna Poberezhskaya, “The Arctic in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f Russian leaders: the national pride and economic ambitions”, pp.547-566.不同,北方研究学术话语更倾向于使用“俄罗斯北方”(Русский Север)概念。通过不断重复使用“俄罗斯北方”这一核心概念和基本话语,用“北方”代替“北极”,从而获得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概念。这一空间概念既包含自然空间范畴,也包含精神空间范畴。从当代俄罗斯国家身份建构的角度来说,“俄罗斯北方”这一概念主要涉及两方面内涵:首先是自然地理内涵,具体来说就是领土因素,即俄罗斯国家的北方边界及北极空间;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因素,指称一个独立且具有特殊价值的民族文化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

在学术语境中,“俄罗斯北方”与俄罗斯大陆文化空间以一种历史的、复杂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这种关联性需要通过多维度的北方研究来进行深入挖掘,以明确俄罗斯“北极大国”国家身份在历史文化、民族价值等层面的具体内涵,并唤起广大俄罗斯民众对于这一文化传统与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俄罗斯北方研究学术话语极为注重“我-他关系”的建构。

首先,北方研究注重通过商贸史、移民史、民族志等研究视角,从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贸往来等多方面建构俄罗斯同挪威、芬兰等其他北极国家的共同“北方身份”。如帕拉马尔丘克(М.Л. Паламарчук)从历史过程和国家政策的角度出发,详细梳理了挪威北部沿海的芬马克地区和俄罗斯北部沿海的科拉半岛北部地区,在古代、冷战时期以及巴伦支海区域合作时期的海洋贸易合作史;指出沿海的边界区域是国家整体的代表和缩影,是不同国家不同空间的关键联结因素,巴伦支海地区对于俄罗斯和挪威两国均是极为重要的战略区域;并通过对于两国21世纪在巴伦支海地区的合作现状的介绍,展望了未来北极地区的国际经贸合作发展趋势。①Паламарчук М.Л. Баренц-поморская торговля как феномен культуры//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социальных проблем (электронный научный журнал). 2012. №.11. С.1.博德罗娃(О.А.Бодрова)指出,“俄罗斯与其他北极国家成功开展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建一个共同的北方身份”。这一共同身份的基础就是共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严酷的气候,脆弱的环境),远离国家中心、低人口密度的客观情况,历史与经贸联系,甚至是民族、人种方面的亲缘关系。②Бодрова О.А. Этно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лик коль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в периодических печатных изданиях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журналов постперестроечного периода)// Труды Кольского научного центра РАН. 2015. №.1(27). С.29-46.

另外,“独特性”是俄罗斯北方研究中着力突出的一个基本话语,这一“独特性”包含俄罗斯对北极的独特性以及北极对俄罗斯的独特性两方面。第一,与其他北极国家相比,俄罗斯对于北极来说是独特的。在空间、时间维度上,俄罗斯是北极空间内最庞大且独特的存在(“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亚北极地区经历漫长发展阶段:从原始、传统社会发展至今的区域性大国,也是今天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北极大国”③Фёдоров П.В.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о культурных ландшафтах коль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Арктика и Север. 2014. №.16. С.179-183.)。第二,北极对于俄罗斯来说具有独特地位,影响着俄罗斯民族关于自身文化的基本认知(如“基于俄罗斯北部沿海地区(Русский Помор)与南部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而产生的一种无法消除的对于俄罗斯文化起源的独特性的认识”①Галимова Е.Ш. Специфика северного текст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как локального сверхтекста// Вестник Северного (Арктического)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науки. 2012. №.1. С.121-129.)。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北方”概念与“俄罗斯”概念合二为一,北极赋予了俄罗斯独特的“北方气质”,北极是俄罗斯的北方,而俄罗斯是整个世界的北方,这一“北方神话”成为当代俄罗斯国家身份建构中最为常用的政治隐喻之一。通过这一“独特性”叙述,俄罗斯北方研究学术话语实现了俄罗斯与其他北极国家身份的“区分”过程,从而推进俄“北极大国”身份的独特性叙述。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通过北方研究学术话语中“北方”这一概念的使用,北极地区的空间范围得到了扩展,不再局限于北极圈的地理限制,将更大区域的俄罗斯领土划入了“北方”的范围,扩大了这一区域在俄罗斯民众认知中的影响;而不断使用的“俄罗斯北方”这一概念,则在共同的“北方国家”身份的基础上,实现了俄罗斯在这一区域与其他北极国家的区分。甚至,通过精神层面相关研究的论述,北方研究已经非常成功地将“俄罗斯北方”塑造成一个民族文化空间,在精神层面使其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内涵,覆盖了整个俄罗斯的“精神疆域”。通过精神层面“北方大国”的身份塑造,完成了现实层面“北极大国”的身份建构。

三、当代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学术话语建构的实证分析

俄罗斯列格努姆通讯社(REGNUM)副总编辑伊戈尔·巴甫洛夫斯基(Игорь Павловский)在 2018 年 10 月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尽管《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发展与国家安全保障战略》②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Арктической з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 http://government.ru/info/18360/明确阐述了有关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的6个优先发展领域,但该战略并未解释为什么俄罗斯“需要在北极做这一切”;俄罗斯政府没有对“俄罗斯为什么要发展北极”这一问题做出清晰的解释,中央和地方的媒体也并没有较为有效地参与到俄罗斯北极战略的推进进程中;这将有可能导致俄罗斯政府对内无法清晰地解释北极在国家政策中的优先地位,对外也无法清晰表述俄罗斯自己的北极议程及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诉求。①参见Игорь Павловский. Арктическая идеология: Для кого Россия осваивает Арктику?https://regnum.ru/news/society/2506275.html

巴甫洛夫斯基的观点体现了现阶段俄罗斯国家身份与其北极战略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俄罗斯北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其“北极大国”身份的不断建构。当代俄罗斯北极战略的推进迫使其必须明确、深化、拓展各领域内的“北极话语”,完善当代俄罗斯的北极话语体系。这一过程需要俄罗斯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学术界等多方面的深度参与,而本研究聚焦的“北方研究”,可被认为是俄北极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核心组成部分。

俄罗斯北方研究主要沿两条基本路径进行:实践范式研究和精神范式研究。从学术话语的视角出发,根据北方研究学术文本关注的主题,可以将这些学术文本置于特定的话语链(“以话题为主题的话语流”②S. Jager, F. Maier,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Foucauldia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Dispositive Analysis”, In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edited by R. Wodak and M. Meyer, London: Sage, 2nd ed. 2009, pp.34-61.)中。基于对俄罗斯后苏联时期,尤其是近十余年来北方研究学术文本的考察,本研究确定了“历史研究”、“民族、宗教、社会研究”和“文化、哲学、符号学研究”三个北方研究基本学术话语链。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北方研究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很多北方研究学术文本均包含多个“话语片段”③Ibid.,因此可分属多个不同学术话语链。

(一)历史研究

历史事实能够直观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俄罗斯在北极空间的参与实践活动,是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建构的最直接的方式。相当部分的俄罗斯北方研究均属于历史研究范式,许多俄罗斯学者采用历史编纂学、历史比较法等,延续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海洋文化研究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传统,包括航海史、海洋军事与海洋商贸活动史、北方海航道的开辟史、海洋科技史以及沿海地区海洋相关经济文化史等。

俄罗斯北方研究学术话语,倾向于从历史维度直接建构其“历史性北极大国”的身份。通过这些学术性北极话语,叙述俄罗斯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领域在北极海洋空间以及沿海地区的参与实践活动,并通过这些叙述,将当代俄罗斯联邦与帝国时期、苏联时期的“伟大记忆”进行关联,强调俄罗斯在北极地区航海、科考、商贸等历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如,强调摩尔曼斯克自由港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北极商贸活动中超然于国内外政治、军事环境的重要战略地位。①Порцель А.К. Российско-норвежская морская торговля на кольском севере в1914-1920 гг//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2011.№..2. С.80-90.

最为典型的研究,包括了对北极地区海军舰队、海洋商贸活动、破冰船队,以及北极地区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如,有关俄罗斯海军舰队的研究,包括佐洛塔列娃(В.А. Золотарева)的《俄罗斯国家舰队史》②Золотарева В.А. История флота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В 2 т. Т.1: 1696-1941 гг.Москва: Терра, 1996.,库津(В.П. Кузин)和尼科尔斯基(В.Н. Никольский)的《1945 年至1991年苏联海军舰队史》③Кузин В.П, Никольский В.Н. 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Флот СССР 1945–1991 гг. СПб., 1996.,普济廖夫(Е.П. Пузырев)的《俄罗斯旗帜下:商船舰队的诞生与发展史》④Пузырев Е.П, Скугарев В.Д и др. Под флагом России: История зарожде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 морского торгового флота. М.: Согласие., 1995. – 568 с.;以及布林诺娃(В.М. Блинова)的《列宁破冰船:第一艘原子破冰船》⑤Блинов В.М. Ледокол Ленин: Первый Атомный. Москва: Европейские издания, 2009.和《原子破冰船:历史与现状》⑥Блинов В.М. Атомные ледоколы: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Кн 1: Стрелка компаса показывает на север. М.: Мурманск, 2014.中有关俄罗斯北极破冰船队的历史。

海洋经贸活动史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如捷列克和摩尔曼斯克海岸的海洋经济文化的历史研究,在《15至20世纪捷列克白海海岸的渔业传统》⑦Филин П.А. Традиции морского рыболовства поморов Терского берега Белого моря в XV–XX вв.: дис. … канд. ист. наук. М., 200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30年的科拉半岛摩尔曼斯克海岸的移民活动》⑧Орехова Е.А. Колонизация Мурманского берега Кольского полуострова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XIX – первой трети XX вв.: дис. … канд. ист. наук. СПб., 2009.以及《巴伦支海渔业研究的发展:科学与工业的关系,1898-1934》⑨Лайус Ю.А. Развитие рыб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Баренцева моря: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я науки и промысла, 1898–1934 гг.: дис. … канд. ист. наук. М., 2004.中得到了深入的探索。《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30年的俄罗斯北方:现代化与社会生态问题》①Коротаев В.И. Русский Север в конце XIX – первой трети XX века. Проблемы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и социальной экологии. М.:Архангельск, 1998.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俄罗斯北方地区的现代化和工业化问题,《海洋,我们的领域》②Давыдов Р.А, Крайковский А.В, Мокиевский В.О и др. Море – наше поле.Количественные данные о рыбных промыслах Белого и Баренцева морей XVII – начала XX вв.: Материалы к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Вып. 1. СПб., 2010.则发表了关于白海和巴伦支海海洋工业历史的跨学科项目的成果。

有关北极地区的海洋学史、海洋科考史以及造船史的研究,对于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也有着直接的建构作用。通过北极航海、北极探险、北极科考等史实的叙述,有助于将北极这一“偏远”的、远离国家中心的地区建构为俄罗斯从古至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在以及将来俄罗斯在北方海航道、北极科考等领域的主导作用提供历史依据。同时,基于北极地区与俄罗斯长期的、多元的历史关联的事实,俄罗斯政府有机会在其北极地区对外政策方面设立这样的语境:其他对北极地区感兴趣的国家,现在以及将来在北极地区的参与实践活动,需要协调与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关系。较有典型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普拉霍特尼克(А.В. Плахотник)的《20世纪中叶前的俄罗斯海洋科学研究史》③Плахотник А.В. История изучения морей российскими учеными до середины ХХ в.М. : Наука, 1996.,以及安德罗夫(Н.М. Адров)的《巴伦支海研究1000年》④Адров Н.М.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Баренцева моря за 1000 лет: Ч. 1: От начала тысячелетия до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ы ХХ века. Мурманск, 2002.等。造船作为社会生活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集体专著《俄罗斯北方造船史》⑤Дубровин Г.Е, Окороков А.В, Старков В.Ф, Черносвитов П.Ю. История северорусского судостроения. СПб., 2001.收集了非常全面的造船方面历史、考古学的独特数据。记录“关于俄罗斯早前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以及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英雄事迹的《海洋中的秘密》⑥Сорокожердьев В.В. Тайну хранило море. Мурманск, 1996.、《他们在北极战斗》⑦Сорокожердьев В.В. 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в Заполярье. Мурманск, 2007.等,也是北方研究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文化景观也是北方研究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研究视点,通过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建构俄罗斯与北方空间的历史关联。如费奥多罗夫(П.В.Фёдоров)的专著《科拉半岛北部的文化景观:结构与历史变迁》,从历史的角度对俄罗斯北极地区科拉半岛的文化景观作了深入探索,指出“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亚北极地区经历漫长发展阶段,从原始、传统社会发展至今的区域性大国,也是今天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北极大国”①Фёдоров П.В.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о культурных ландшафтах коль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Арктика и Север. 2014. №.16. С.179-183.,概括了俄罗斯北极地区文化景观以及海洋文化的总体特点,并分析了俄罗斯南方大陆文化与北极地区其他国家的文化对于俄罗斯北方文化景观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突出了北方空间文化景观的“俄罗斯性”。

需要指出,俄罗斯北方历史研究有着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如19世纪韦谢拉戈(Ф.Ф. Веселаго)的《俄罗斯海洋史纲要》②Веселаго Ф.Ф. Очерк русской мор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СПб., 1875.,以及苏联时期的《北方海航道发现与发展史》③Белов М.И, Пинхенсон Д.М. История открытия и освоения Северного морского пути:в 4 т. М., 1956-1962.等。在苏联时期,北方地区已经成为俄罗斯海洋文化研究的核心范畴,并且受时代背景和苏联当局开辟北方海航道的现实需求的影响,在北极地区的造船史、航海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北方历史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尤其对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北极活动的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全面论证。

总体来看,北方历史研究的基本脉络可以被描述为,通过对不同时期(尤其是苏联时期)俄罗斯“北方记忆”的重现(如“20世纪,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工业层,经济活动规模远超其他北极国家”④I.I. Melamed, M.I. Avdeev, V.I. Pavlenko, S.U. Kutsenko, “Russian Arctic zon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Vласт, 2015, No.1.),在空间上赋予“俄罗斯北方”于俄罗斯整体的存在感与独特意义;在时间上赋予“俄罗斯北方”以历史厚重感,强调这一地区在俄罗斯历史中存在的持续性。从而建构并增强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的稳定感,唤起俄罗斯民众对于北方空间的“伟大记忆”和归属感,增强对其国民身份和国家身份中“北极性”的认同。

(二)民族、宗教、社会研究

在民族、宗教、社会研究这一主题之下,俄罗斯北方研究学术话语倾向于弱化这一地区自然状态下的多民族状况(如有学者认为:“在民族历史和文化概念的范畴内,俄罗斯北方是一个稳定的民族文化概念,是俄罗斯民族心理的载体,这一空间占据了俄罗斯文化地图上最重要的位置之一。俄罗斯北方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区,但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移民历史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条件使其成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保护区。”①Пермиловская А.Б. Деревянные часовни в православных традициях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и арктики// Вестник Православного Свято-Тихоновского 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ерия 5: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и теории христиан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2017. №.27. С.69-88.),直接建构这一地区北方居民的“俄罗斯身份”(如“17世纪,在这一地区的中心,一个俄罗斯社群形成了,即俄罗斯北方群体,而周边地区则是芬兰-乌戈尔族群体。直到今天,这一地区的民族地图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因为在17世纪,这一地区传统的区域名称就已经不再被使用,所有本地人都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俄罗斯身份。”②Пермиловская А.Б. Деревянные часовни в православных традициях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и арктики. 2017. №.27. С.69-88.)

东正教传统也成为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建构的关键因素。苏联解体以来,有关俄罗斯北部的东正教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果,如格里高利耶夫(А.Б. Григорьев)的《舰队神职人员史》③Григорьев А.Б. История флотского духовенства : С благословения и при участии епископа Мозырского и Туровского Петра: сборник. М.: Андреев.флаг, 1993; Доценко В.Д, Клавинг В.В. Морские храмы России. М. Logos, 1995.等。奥布霍夫(Я.В. Обухов)对1930至2000年俄罗斯北部沿海地区社群的宗教团体进行深入研究,将苏联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北部沿海地区的萨阿米人(原住民)的信仰传统、以及东正教在当地的传播,放在统一的研究框架下,认为对于俄罗斯北部沿海地区的宗教问题研究在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入。④Обухов Я.В. Православные религиозные сообщества коль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в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историграфии 1930-х - 2000 гг// Труды Кольского научного центра РАН.2014. №.2(21). С.180-189.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俄罗斯北方”(Русский Север)视为一个相当独立的精神文化单位,注重研究其在保存东正教传统、仪式以及传统价值观方面的作用。⑤Камкин А.В. Сельские православные приходы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Религия и церковь в культур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ом развитии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Киров, 1996. Т.I. 164 с; Пулькин М.В. Православный приход и власть в середине XVIII - начале XX вв.: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Олонецкой епархии)/Пулькин М.В., Рос. акад. наук, Карел. науч. центр, Ин-т яз., лит. и истории. Петрозаводск: КарНЦ РАН, 2009.

有学者指出,17世纪开始,在北方地区,“俄罗斯”和“东正教”成为可以互相替代的同义词。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两个词语开始意味着同样的事情,即民族、身份和宗教意识开始融合在一起①Власова И.В. К изучению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я и самосознания севернорусск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по источникам Ⅻ-ХХ вв.)//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е и культура севернорусск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М.,2006. С.177-187.,东正教带来了“希望”,一种文化乐观,一种强大的文明驱动力。②Панченко А.М. Я эмигрировал в Древнюю Русь. Россия: история и культура: работы разных лет. СПб., 2008.北方条件下人类生活的细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态,得到了东正教的支持。北方精神的特点是它包含了俄罗斯北方文化的遗传密码,通过文化传统代代相传。③См.: Пермиловская А.Б. Русский Север---специфический код культурной памяти//Культура и искусство. 2016. №.2. С.155-163.俄罗斯北方当地的东正教教区也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宗教组织,在一些历史时期,尤其是18至19世纪,对于维护俄罗斯东正教传统(宗教规范和行为方式,生活价值观和态度以及习俗、仪式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为今天的俄罗斯东正教研究提供了研究文本。一些研究通过对宗教文化历史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强调“俄罗斯北方东正教与古斯拉夫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特殊联系”。④Бернштам Т.А. Приходская жизнь русской деревни: Очерки по церковной этнографии. СПб., 2005.

经过民族、宗教层面的身份建构过程,北方研究学者还通过对原住民、俄罗斯移民等方面的历史研究,不断强化北方居民的“俄罗斯身份”(如谢苗诺夫(Д.Г. Семёнов)对1933至1941期间俄罗斯北部沿海地区的军事建设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这一历史阶段大规模的军事相关人口的流入和工程建设活动,引发了当地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和新的地区社会文化的产生,进而深刻影响了之后“俄罗斯北方”社会变革的进程。⑤Семёнов Д.Г. Военное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на кольском северев 1933-1941 годах:социальный аспект// Вестник Северного (Арктического)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ерия: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науки. 2012. №.6. С.19-22.);并通过北方居民的“俄罗斯身份”建构,进一步建构北方地区以及区域文化的“俄罗斯身份”(如强调“俄罗斯北方沿海地区(Русский Помор)的文化”就是“北部白海沿岸及周边地区由当地原住民和全俄各地的移民建立起来的文化的总称”①Базарова Э.Л.[и др.] Культура русских поморов: опыт систем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Москва: Научный мир, 2005.),进而将“俄罗斯北方”建构为一个属于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空间。强调“北方文化”中包含了俄罗斯基因,并且将北方地区升华为一个纯粹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民族文化贮藏室。如,“俄罗斯北方对于俄罗斯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很明显,俄罗斯人几个世纪以来追寻的精神、道德、社会文化符号意象,都浓缩在俄罗斯北方的文化之中。”②Пермиловская А.Б. Деревянные часовни в православных традициях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и арктики// Вестник Православного Свято-Тихоновского 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ерия 5: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и теории христианск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2017. С.69-88.

俄罗斯当代北方研究学术话语中的民族、宗教、社会研究,总体上倾向于从“人”的角度直接建构北方居民的俄罗斯身份,以及北方民族、北方社会的俄罗斯身份;从“人”的角度确立“俄罗斯北方”在俄罗斯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时间存在感和空间存在感,并通过宗教、信仰、文化等因素,强化“俄罗斯北方”作为俄罗斯多元民族文化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身份。

(三)文化、哲学、符号学研究

历史、民族、宗教、社会方面的北方研究,倾向于从多角度叙述“北极”与俄罗斯之间的“关联”,而文化、哲学、符号学研究更倾向于身份建构的“区分”环节,建构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的独特性。在这一类学术话语中,“俄罗斯北方”概念被频繁重复使用,并且,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尝试将它体系化,创建一个多层次、多内涵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空间,并通过将这一文化空间与俄罗斯整体的多元文化空间进行关联,从北方视角进行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叙述。

比如 2005年出版的专著《俄罗斯沿海地区的文化:系统研究经验》③Базарова Э.Л.[и др.] Культура русских поморов: опыт систем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Научный Мир, 2005.尝试构建起一个联结俄罗斯北方沿海文化与全俄普遍民族文化的系统理论模型,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俄罗斯普遍民族文化在北部沿海地区的变异过程,并提供了大量的俄罗斯北方沿海地区的第一手经验材料。专著《俄罗斯联邦多元文化空间:俄罗斯西北部的文化》①Мосолова Л.М. Поликультурн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Культура Северо-Запада России. Кн. V/науч. СПб., 2013.则将西北部地区作为俄罗斯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区域和俄罗斯多元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了从古代、中世纪一直到现当代的俄罗斯西北部文化、生态景观,对俄罗斯西北部文化进行类型学研究,其中包括了俄罗斯北方沿海地区海洋相关活动的历史与文化学分析。

杰列彼欣(Н.М. Теребихин)从考古学、民族学、文化哲学、宗教仪式等多维研究视阈出发,发表了重要专著《北方形而上学》②Теребихин Н.М. Метафизика Севера: монография. Архангельск, 2004.,尝试建立起一个“北方文化哲学体系”,并将其命名为“北方形而上学”。俄罗斯北方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叙述,在这一著作中被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兹维亚金(С.А. Звягин)③Звягин А.С. Морское наследие в 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 русского севера(теоретико-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ания и концепты)// Вестник Северного(Арктического)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науки.2014. С.47-52.认为,俄罗斯北方沿海地区作为社会文化空间,形成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北方”就是作为“元系统”的空间与海洋、沿海地区、岛屿等地理概念共同构成的价值-语义负载单位,因此“俄罗斯北方”作为社会文化空间具有了“文本性”特征。俄罗斯北方空间的本质也不仅限于其行政和领土的边界意义,而是由俄罗斯人民在交流和实践活动中对该文化系统意义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俄罗斯北方”作为俄罗斯社会文化空间,在历史和现实层面对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和俄罗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代表着一种俄罗斯民族共有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认同,是对俄罗斯民族有特殊意义的空间,也是当代俄罗斯极具战略地位的区域。

加里莫娃(Е.Ш. Галимова)从符号学以及语言学的“文本文化”④洛特曼将文化分为两种:语言文化和文本文化,语言文化“研究文本为的是从中提取出语言的机制,并以此产生新的文本”,而文本文化则“将注意力集中于已经产生的文本上,在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来理解和体验”。参见 Ким С.К. Основные аспекты творческой эволюции Ю. М. Лотмана. М.: 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2003;转引自康澄:《文化及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第18页。概念切入,梳理了俄罗斯符号学界“北方文本”这一概念自2003年产生以来发展的历史,指出,“北方文本”产生于俄罗斯文化中的一种“北方神话”,并将这种“北方神话”描述为由于俄罗斯北方沿海地区与南部内陆地区天然的自然地理差异而导致的一种固有的、对俄罗斯文化起源的独特性认识。①Галимова Е.Ш. Специфика северного текст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как локального сверхтекста// Вестник Северного (Арктического)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Серия: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науки. 2012. №.1. С.121-129.在欧洲和世界语境中,整个俄罗斯都被这一“北方文本”赋予了独特的“北方”气质,与特定的宗教、神话(如世界尽头、地狱边缘等)、历史(流放、刑罚、死亡)等文化认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俄北方世界图景。②Там же.

谁是最好的旅游宣传大使,从来都不是那些所谓的城市旅游代言人,是那些原住的居民,是本地的老百姓;他们一方面展示着城市旅游的形象,一方面也宣传着城市旅游的信息。在沈阳市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中,应充分调动本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引导本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建设,使他们成为沈阳旅游的宣传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者;同时培养居民的主体意识,以主人的身份迎接各地旅游者,分享沈城的历史与文化。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内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经验,成立志愿者团体,在历史文化街区解答游客疑问,宣讲沈阳故事,传递旅游精神。

笔者认为,在当代俄罗斯北方研究学术话语中,俄罗斯学者多倾向于从文化、哲学、符号学角度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北方话语体系”,兼顾空间和时间,兼涉物质实践与精神空间,倾向于对北方空间进行系统性、体系性的叙述。而从具体议题的研究出发,尝试建构“北方民族文化空间”、“北方文化哲学体系”、“俄罗斯北方元系统”和“北方文本”等系统性概念,则可以说是北方话语体系中最为核心且最具理论深度的部分。

四、当代俄罗斯北极语境中的北方话语体系

如前文所述,当代俄罗斯北极话语体系可以指称俄罗斯北极语境中所有与北极相关的话语表达、话语内容、话语传播以及话语接受。这一体系从时间、空间、道义等维度,表象了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的多元内涵,并对当代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和北极政策进行多角度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叙述。本研究发现,在当代俄罗斯北极话语体系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俄罗斯北方”为核心概念的子话语体系,即“北方话语体系”。

首先,北方话语体系是当代俄罗斯北极话语体系的一个子范畴,更确切地说,是当代俄罗斯学术北极话语体系的一个主要的子范畴(除“北方话语体系”外,学术北极话语体系至少还应包括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区域自然科学研究范畴)。在学术北极话语体系中,俄罗斯学者在文化、哲学、符号学等领域,为在精神层面构建一个完整的“北方话语体系”,已经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北方民族文化空间”等系统性话语范畴;而历史、民族、宗教、社会等主题的大量学术话语,从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诸多角度拓展了学术北极话语体系的边界,丰富了其内容,建构了“俄罗斯北方”概念在物质、精神层面的广泛内涵;围绕着“俄罗斯北方”概念,当代俄罗斯的“北方话语体系”已经形成。

其次,“俄罗斯北方”这一极具活力的概念,赋予了北方话语体系极强系统性、独立性和延展性。“俄罗斯北方”概念同时表象了俄罗斯国家的北方边界及北极空间,以及一个独立且具有特殊价值的民族文化空间;二者分属自然地理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并不完全重合,甚至在一些具体的语境中,“北方”作为一个隐喻性叙述,覆盖了整个俄罗斯的精神疆域。在俄罗斯北极学术话语体系中,“俄罗斯北方”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话语。通过对“俄罗斯北方”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独特性叙述,这一概念与俄罗斯的自然地理、民族历史、社会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建立了关联,逐渐获得了独立于“俄罗斯北极”的地位。从这一角度看,北方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在当代俄罗斯学术北极话语体系之外,还以“互文”的形式分布于官方政治北极话语体系、媒体北极话语体系、企业北极话语体系中,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文本网络和意义体系。本研究主要分析当代俄罗斯北方研究学术文本对北方话语体系的意义建构,而存在于其他文本中有关北方话语的互文性建构,则有待更多学者在未来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根据学科范畴,本研究初步确立了当代俄罗斯北方话语体系的三条建构路径,具体表现为三大话语链。各话语链涉及的具体研究领域均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子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北方历史话语体系,北方民族、宗教、社会话语体系,以及北方文化、哲学、符号学话语体系。(见图1)其中,北方历史话语体系以及北方民族、宗教、社会话语体系,多着眼于具体议题,从多角度如北极地区海军舰队活动史、海洋商贸活动史、海洋科考史、北方小民族的民族志书写、移民问题研究、北方地区东正教与古斯拉夫文化传统关系研究等方面;具体化、加深和拓展北方话语体系的内涵与外延,是俄罗斯北方话语体系形成的基石。而北方文化、哲学、符号学话语体系格局更加庞大,兼涉物质实践与精神空间,倾向于对北方空间进行系统性、体系性叙述,以广泛的、与具体议题相关的北方研究成果为基础,创造了“北方民族文化空间”、“北方文化哲学体系”、“俄罗斯北方元系统”和“北方文本”等系统性概念。三大话语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在当代俄罗斯历史文化语境、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间不断的吸收、转化过程,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开放的“北方意义网络”。(见图2)

图1 当代俄罗斯“北方话语体系”

图2 当代俄罗斯“北方意义网络”

这一北方意义网络,在空间上弱化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北极边界,对这一俄罗斯北方空间进行扩展性叙述:自然空间维度包含北极地区的海洋、岛屿、陆地,并进一步延伸到俄罗斯大陆地区的广义北方;精神空间维度将这一北方空间与俄罗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进行关联,形成一个比“俄罗斯北极”更为庞大的、多元的“俄罗斯北方”概念空间;通过这一精神空间的神话性叙述,完成对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散布、对家园感的塑造以及国家边界的界定。①孙吉胜:《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10页。时间维度上则强调北方空间对整个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间的联结作用,塑造共同的国家集体记忆,为将来可能的有关“北极大国”身份的自我塑造和愿景叙述提供理据性。北方话语体系及北方意义网络,通过其对当代俄罗斯北极身份的建构过程,持续对俄民众的认知图式产生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俄罗斯北方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并不仅限于本文讨论的三大话语链。北方话语体系在一些具体的学科、议题上同样极具活力(比如俄罗斯北方小民族的方言研究、语言景观研究、北方神话学研究、传媒研究等等),这些议题有的分布于三大话语链中,形成特定议题框架下的子话语系统;有的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话语建构路径和话语范畴。国家身份的话语建构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过程,而北方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对当代俄罗斯北方话语体系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更多学者从多学科视角深入挖掘并不断丰富。

北方话语体系深度参与到当代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的建构过程之中,为与“俄罗斯北方”相关的威胁和安全的表象赋予意义,并为相关政策的选择提供合理的说明;通过北方空间将俄罗斯与其他北极、非北极国家进行关联和区分,进行自我和他者的身份建构,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和制定北极战略、北极政策:首先,北极对于俄罗斯具有显著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体现在自然地理层面,同样体现在民族意识和国家文化层面,尤其是北极与俄罗斯民族价值观之间的关联,因此北极地区应该在俄罗斯国内政策的选择和制定层面享有特殊的优先地位;第二,俄罗斯对于北极也具有显著的独特性,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同北极空间有着特殊的关联,是“最为独特的北极大国”。因此,在国际层面与北极开发、保护、北方海航道等具体议题相关的一切北极事务中,俄罗斯有资格扮演特殊且重要的角色;第三,在身份的区分过程中,通过北方话语体系,与其他北极国家相比,俄罗斯被塑造为北极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区域性大国;与非北极国家相比,俄罗斯则被塑造为最典型、最重要的北极大国;这对于俄罗斯创造北极战略语境、北极制度语境和北极社会语境至关重要,尤其在国内层面。

在当代俄罗斯的现实语境中,作为子范畴的“北方话语体系”,与“北极话语体系”之间产生了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并已经在一些特定议程中形成了“意义争夺”的态势。以2019年4月举行的第五届“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为例,此次论坛举办地的变更以及论坛前后相关话语主体之间的一系列话语互动,均突显了“北方话语体系”在当代俄罗斯现实语境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了其与“北极话语体系”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

2019年1月,在第五届“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确定由阿尔汉格尔斯克移至圣彼得堡举办后,部分媒体以“如果北极不在北极内发展——那这种发展是什么?”“将北极论坛迁至圣彼得堡不会使其成为‘北极首都’”,“北极问题将在圣彼得堡讨论——为什么不在索契?”等为题,①参见https://regnum.ru/news/polit/2556479.html; https://regnum.ru/news/polit/2555052.html; https://regnum.ru/news/polit/2554617.html质疑圣彼得堡举办国际北极论坛的身份合法性,指出,虽然圣彼得堡在历史上对于北极探索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但它并不是“北极城市”,更不可能取代阿尔汉格尔斯克成为“北极首都”。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支持者主要运用“北极话语”,即强调圣彼得堡在地理上并不属于北极城市,因此北极事务的话语权应该掌握在距离北极更近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这里。圣彼得堡方面则更倾向于使用“北方话语”,通过造船史、北极探险史等历史事实,建立圣彼得堡同北极地区的历史关联,并将“北极”概念同“北方”概念关联(如“许多年前,‘伟大的北方探险队’正是从涅瓦河畔出发,行迹遍及整个俄罗斯的北极海岸”②Михаил Климентьев. Петербург может стать арктическим центром России –Полтавченко// РИА Новости. 5 декабря 2012. https://ria.ru/20121205/913471696.html),通过北方叙述建构圣彼得堡的北极身份。另外,笔者注意到,阿尔汉格尔斯克方面也开始注重运用“北方话语”策略,以扩大其影响力,如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长伊戈尔·奥尔洛夫(Игорь Орлов)在2019年1月表示,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曾经是、并且仍然是俄罗斯的北方首都,我们地区将继续履行其发展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的使命”。①Губернатор Орлов признал, что Архангельск не потянет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форум// ИА REGNUM. 18 января 2019. https://regnum.ru/news/polit/2555259.html

2019年4月9日,在第五届“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的开幕致辞中,普京运用了北方话语,在时间和空间以及现实与文化层面赋予了承办本次论坛的圣彼得堡以俄罗斯“北方首都”之地位(在上一届论坛上,普京则将阿尔汉格尔斯克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我诚挚的欢迎各位来到圣彼得堡:俄罗斯的北方首都,一个历史上与传奇的北极探险队紧密相关的城市,一个与这一独特地区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保留着这一地区的自然与文化传统。”并提到:“现在,在这里,就在圣彼得堡,正在建造三艘新的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西伯利亚号’和‘乌拉尔号’。”②有关第五届“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的文本参见: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60250。下同。有关圣彼得堡“北方首都”的话语定位以及与历史(如“去年年底,北方海航道的运输总量已经达到了2000万吨。我想强调的是,这是1987年苏联时期运输量的三倍”)、北方人民生活(如“还应关注北方土著小民族的具体情况”)等议题相关的话语有利于激活“北方话语体系”以及“北方意义网络”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从而在此次国际北极论坛上设置一个具体的“北方语境”。国际场合下的话语沟通都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之下,包括历史文化语境、社会结构和言语行为发生的国际背景,还与话语沟通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临时环境有关。因此,与“北方话语体系”相关的宏观历史文化语境、社会语境以及来自举办地圣彼得堡(“北方首都”)的微观语境共同构成了此次国际北极论坛的“北方语境”。这一“北方语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此次国际北极论坛中话语议题的产生、各方话语策略的选择以及话语受众对相关议题的认知与理解。

由于北极议题广涉其他议题领域,因此在此次论坛中,普京运用了较为复杂的话语策略进行了多维的关联和框定。首先,作为“国际北极论坛”,“北极话语”在其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根据社会经济核心指标,所有北极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不能低于全俄平均水平”,“这样的中心将必定会在我们的一个北极区域内建立”,“其中一个挑战是确保经济发展与北极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保护其独特、脆弱的生态系统”等);同时,通过与俄罗斯即将出台的2035年前新版北极发展战略、北纬铁路、北方海航道以及新成立的“远东与北极发展部”等相关议题进行策略性关联,尤其是同时在政策和话语层面将“北极”与“远东”两个宏观战略区域概念进行固定关联(“我们远东发展部的权力得到了延展:现在北极已经成为这一部门职责的一部分”),普京建构了北极地区对俄罗斯当前整体国家战略的特殊性与极端重要性,并积极塑造一种必须将北极与远东地区一起协调管理或特殊对待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其议程设置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北极地区”,而是一个更为宏观的、与俄罗斯其他战略区域密切相关的“高纬度地区”(“为了这一地区的综合发展,为了解决高纬度地区独特的、非标准性的任务…”)。因此,普京在此次论坛上有关北极议题的复杂话语策略必须依赖前文所述的“北方语境”。

之后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С. Ниинистё)的发言进一步强化了此次论坛的这一“北方语境”:“在2013年的萨列哈尔德和2017年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之后,在圣彼得堡举办北极论坛意味着这一论坛正在向北方靠近。我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和来自北方国家的同事一起站在台上。”这里,芬兰总统使用了与“北方”概念相关的非常明确的身份话语。他还提到:“与北极有关的主要问题当然是气候变化…在北方,我们是第一个感到变暖的人。”而挪威首相埃尔娜·索尔贝格(Э. Сульберг)同样谈到:“挪威和俄罗斯是邻国,我们一直成功地在北方合作,有共同利益。”

笔者认为,此次将国际北极论坛举办地迁至圣彼得堡这一事件本身以及围绕这一事件产生的话语互动,促使此次北极论坛形成了一个和“北方”相关的稳定语境,而来自芬兰、挪威国家领导人的叙述则反映出了这样的事实:博德罗娃(О.А. Бодрова)所谓的俄罗斯与其他北极国家之间开展合作所必需的“共同的北方身份”①Бодрова О.А. Этно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лик кольского севера в периодических печатных изданиях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журналов постперестроечного периода)// Труды Кольского научного центра РАН. 2015. №.1(27). С.29-46.,在这次国际北极论坛上获得了“他者”的认同,这也可以看作是长期以来俄罗斯语境中的“北方话语体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本次国际北极论坛上的具体体现。

在之后的发言中,普京还运用话语策略巧妙地将更多的国家纳入到北极地缘空间中来,如:“俄罗斯不是北极地区最大的经济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在购买力平价和体量方面排名第一……我们现在排在第六位。继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德国之后,我们排在第六位。”显然,在“北极话语体系”中,中国并不是“北极国家”,而是“近北极国家”;但是,由于前文所述的本次国际北极论坛中的“北方语境”的建构以及普京与“北方话语体系”相关的叙述策略,使得这样的话语表述在此次论坛语境中获得了很强的合法性,也为将来俄罗斯可能的与之相关的政策行为提供了理据性。

“北方话语体系”同样被积极运用于此次国际北极论坛期间的相关媒体话语中。比如,在评论谢尔盖·拉夫罗夫有关北极地区安全局势的声明时,列格努姆通讯社(REGNUM)副总编辑伊戈尔·巴甫洛夫斯基(Игорь Павловский)指出“我们的西方合作伙伴担心我们在北极地区的活动,这是非常奇怪的。只需看看地图就可以知道,北方地区几乎占据了我们整个国家的三分之二”,因此“西方需要习惯俄罗斯重返北极的事实”。①Западу нужно привыкнуть к тому, что Россия вернулась в Арктику – эксперт// ИА REGNUM. 9 апреля 2019. https://regnum.ru/news/polit/2608206.html

随着论坛的结束,圣彼得堡与阿尔汉格尔斯克之间的国际北极论坛举办地之争还将继续持续下去。普京在此次论坛上指出将在俄罗斯联邦的“北极区域”内建立研究与教育中心,以支持北极地区的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发展;而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长伊戈尔·奥尔洛夫(Игорь Орлов)在论坛闭幕后的第二天即表示:“那些了解北极论坛历史的人会明白它的灵魂仍然留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我确信它的身体终将回归灵魂,下一次北极的问题将在阿尔汉格尔斯克被讨论,包括我们热情好客的北方(北极)联邦大学。”②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 губернатор надеется вернуть арктический форум// ИА REGNUM. 12 апреля 2019. https://regnum.ru/news/polit/2610605.html

笔者认为,随着当代俄罗斯北方话语体系的不断建构与完善,其体系性、独立性将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与特定议题相关的各类俄罗斯北极话语之中。在未来的俄罗斯政治生态中,北极身份的建构过程将越来越多地走出国家层面而进入俄罗斯内部各地方层面。“北方话语体系”和“北极话语体系”也有可能在越来越多的议程中成为一对竞争性话语体系。北方话语体系将极大地丰富当代俄罗斯的北极话语体系,并赋予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更加多元的内涵。

结语

菲利克斯·布伦斯科特(Felix Berenskoetter)认为,国家的存在是通过自传体叙述,在时间和空间层面进行的自我建构。在时间层面上的自传体叙述包括两个方面,即过去时间和未来时间。对过去时间的叙述表现为国家对集体记忆的塑造,而对未来时间的叙述表现为国家对可能的自我的塑造和远景叙述。在空间层面上的自传体叙述也包括两个方面,即经历过的空间和憧憬的空间。布伦斯科特据此认为,国家的自传体叙述满足了自我连续感的需要,即,“我”作为一种存在,必须具有稳定感以及连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①孙吉胜:《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210页。

俄罗斯的北方研究,正是一种北极语境和海洋文化学术语境中特殊的“自传体叙述”。这一学术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北方话语体系”,在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对俄罗斯当代国家身份的建构,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通过时间层面上对历史实践、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叙述,以及在空间层面上对多元民族文化空间中北方空间的神话性叙述,以北极和北方的视角塑造俄罗斯国家集体记忆,重构俄罗斯的北方身份。由于“俄罗斯北方”作为精神文化空间的边界模糊性,以及将“北方”与俄罗斯整体精神文化进行关联的叙述策略,北方研究学术话语以及“北方话语体系”完成了对于俄罗斯北极空间的扩展性叙述。

北极战略是当代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而北极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的不断建构,俄罗斯北方话语体系与北极话语体系则是理解俄罗斯“北极大国”身份及其北极战略的关键。关于俄罗斯北极战略以及“北极大国”身份建构的研究,我们不仅要关注官方政治话语、媒体话语中代表性的首要文本,北方研究学术话语同样值得关注,它们深层次参与到了俄罗斯“北极大国”国家身份的话语建构过程之中。作为学术话语,俄罗斯北方研究的主要指向为自我身份塑造中的“过去”维度。而官方政治话语、媒体话语和企业话语则主要参与自我身份塑造中的“现在”维度和“未来”维度,多种话语共同建构了当代俄罗斯“北极大国”的国家身份。

俄罗斯官方话语中频繁出现的“俄罗斯北极”概念,以及北方研究中重复使用的“俄罗斯北方”概念,从现实和精神层面框定并强化了北极地区在俄罗斯民众认知中的地位。“俄罗斯北方”这一概念的独特性与内涵的丰富性,使得这一空间成为俄罗斯国家身份建构的过去、现在、未来维度之间的桥梁。通过北方话语体系,俄罗斯能够完成具有稳定感以及连续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我”的存在,从而推进其“北极大国”身份的建构进程。

正如德里达所说的所有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身份和政策之间通过话语形成的互构关系,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平衡的过程,可能随时因受到挑战而改变。由于北极地区对于21世纪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可以预见,随着俄罗斯北极战略及相关政策的推进,俄罗斯“北极大国”国家身份叙述将被不断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当代俄罗斯北极语境中的“北方话语体系”与“北极话语体系”,是解读当代俄罗斯国家身份及其北极战略未来走向的核心要素,值得国内学者持续予以关注。

猜你喜欢

北极身份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北极有个“放屁湖”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北极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