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陕西

2019-07-09何蓉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汉中市家村

文|何蓉

步入满是古韵的街道,踏着脚下仿古的青石板,身边闪过的房屋皆是颇具关中风味的明清式建筑。布坊里,满脸沧桑的老妈妈坐在不知年岁几何的织布机前细心地织着土布床单;剪纸坊中,在陕北媳妇们手中盛开的山丹丹似乎还散发着甜甜的花香;面坊中,伴随着人们饶有兴味的卖力推动,沉重的石磨缓缓地挤出略显浅黄的面粉;油坊中,那巨大的老木制成的榨油器令人叹为观止;药坊中,飘出的淡淡药香味若有若无地在鼻间萦绕;豆坊中,一块块纯手工豆腐散发出阵阵诱人的豆香……这就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魅力所在。

汉中:汉文化的发祥地

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禀赋,使汉中市素有西北小江南、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也被称为“天府之国”。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汉中市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汉中古城首筑于公元前451年,为史料记载全国最早筑城者之一,距今已有2400 多年历史。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这里称王崛起,奠定了汉朝四百年基业,正所谓汉中开汉业,这里演绎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典故。汉中是古丝绸之路的源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在这里出生成长、走向世界,开通了横贯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汉中是古茶马贸易的起点,汉中产茶始于商周,至今已有3000 多年历史,西周时期的“西乡月团”是进献周武王的贡茶,北宋时期汉中因“茶课”成为当时三大财源城市之一,明代“每岁以汉中茶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汉茶曾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并影响深远。汉中是蜀汉之争咽喉要地,一代名相诸葛亮屯兵定军山下,北伐曹魏,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篇章,以张骞墓、拜将坛、古汉台、武侯墓、武侯祠、褒斜栈道、摩崖石刻、张良庙、蔡伦封地、定军山、古阳平关、山河堰、张鲁城、饮马池为代表的“两汉”“三国”历史遗存驰名中外。目前,汉中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 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 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 处,省级保护单位67 处,市、县级保护单位180 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 处,自然保护区10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 处,省级森林公园4 处。

一直以来,汉中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2004年市政府成立了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研究名城保护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名城保护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审议名城保护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市域各县区历史遗迹的开发保护工作。2007年出台了《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2013年,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与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合并为一个委员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督促协调。

1994年汉中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了明确的古城城廓、城市主轴线、空间视廊、古城风貌和历史街区传统格局保护的要求。2014年,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理念、新要求,重新修订了规划内容,将保护范围从原来的老城区扩大至整个市域范围,不仅将西汉三遗址、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还将张骞墓、蔡伦墓、武侯祠、武侯墓、山河堰、五门堰、古栈道等市域范围内的重点文保单位纳入保护规划。同时,确定了“历史城区、天汉水城、汉中盆地、秦巴山区”四个层级的名城保护体系,并在老城区建立了“一廓双轴、两区两园四片、丁街曲巷、若干节点”的保护结构。2015年,先后编制完成《西汉三遗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对历史街区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对周边建筑物的高度、风格、建筑色彩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加大文保单位的保护、维修力度,先后完成了15 个国家、省级文保单位的维修和历史环境整治,初步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层次分明的保护框架体系。

下一步,汉中市将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和历史建筑的认定、公布、挂牌等保护工作。并按照已制定的老城区保护框架,做好古城墙、东关正街、西汉三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关正街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确保街区肌理和尺度、建筑形式及院落布局的原真性的前提下,植入新的业态和功能。

陈炉:千年古镇的时代新变

走进铜川市耀州区陈炉古镇,瓷片铺就的小路、错落有致的罐罐墙、窑上叠窑依山排布的民居映入眼帘,一股古朴典雅之风扑面而来。

陈炉镇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自古人文古迹荟萃,是古同官县集陶瓷生产、商贸交流、文物旅游之胜地。陈炉镇制瓷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史载“陶场南北三里,东西延绵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所谓“郁郁千家烟火迷”,以“炉山不夜”的美誉列为“同官八景”之一。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并逐渐发展成为陕西乃至西北最大最重要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千百年来,陈炉镇瓷业兴盛,炉火不熄,堪称“东方古陶生产的活化石”,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是陕西省命名的文化艺术之乡中唯一的陶瓷之乡,也成为我国古瓷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2006年,陈炉古窑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作为国内目前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陶瓷烧造基地,陈炉古镇坩土资源丰富,陶瓷产业历史悠久,陶瓷产业是陈炉古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产业。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陈炉人祖祖辈辈以烧制陶瓷为业,从陶瓷坩土开采、运输、初加工到陶瓷制作、烧成、销售,这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山中取土,手工拉坯,雕花绘图,日晒火烧,蹄窑制成,作坊保持着传统的技艺。我家的作坊现在以烧制黑釉剔花产品和各类青花大老碗为主,兼烧各类香黄釉餐具及现代陶艺作品。据族谱记载,早在明代时,我的先祖就开始学习陶瓷烧造技艺。后来,祖祖辈辈均以制瓷为生。”王家瓷坊负责人王战军告诉笔者。

由于民间制瓷艺人的传承和坚守,陈炉古镇传统制陶手艺得到了有效传承。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也在不断得到继承和创新。截至目前,陈炉古镇共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 人、省级美术大师6 人、市级美术大师16 人,研发陶瓷新产品8 种。全镇现有个体私营陶瓷作坊10 余家、陶吧7 家、服务商铺32 户,陶瓷产品年产量近500 万件。产品以工艺瓷、日用瓷、工业瓷为主,种类主要包括黑釉剔花、白釉剔花和青釉剔花等系列,从业人员1000 余人,陶瓷加工运销年均产值达8000 余万元。

“目前,陈炉古镇开展多种形式的陶瓷文化活动,旨在吸引游客领略古镇风情,让旅游业成为全镇增收的新亮点。”陈炉镇党委副书记王龙飞说。

依托当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和陶艺匠人的技术资源,筹建于2011年、主打紫砂产业的陈炉陶瓷工业园区应运而生。位于陈炉镇双碑村的陈炉陶瓷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约5000 亩。2014年10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 “陈炉陶瓷工业园区目前已吸引入驻12 家陶瓷企业,2017年实现总产值3.1 亿元,吸纳农民工创业、就业600 多人,陶瓷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陈炉陶瓷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瓷韵文化打底、旅游发展带动、陶瓷产业支撑,如今的陈炉古镇显得既古老又现代。千年不熄的炉火故地并未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迈进新时代、求变求新的陈炉正跃跃而生,在传承与发展中再现着往日的辉煌。

党家村:世界民居之瑰宝

走进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

党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村中有120 多座四合院和11 座祠堂、25 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山陕古民居的典型杰出代表,于2008年3月2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文,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党家村古建筑村落,初建于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670 多年,已被列入“国际传统居民研究项目”中。现存的党家村房屋近千间,宅院一百二十余座,均为四合院布局。合院形成严谨,讲究长幼之序,厅房为头,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建筑装饰更是精美,十分讲究,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显示出了工匠超凡的技艺与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炫字耀祖、道德常伦、报复理想等主题皆表现于院墙之上、门匾之中、祠堂之内,身临其中,任何人都能深刻体会到深厚的民族文化与人生哲理。全村的巷道均为石砌而成,串联着形成多样的走马门楼。走马门楼的高大与优美的装饰显示着主人家殷实的生活与不凡的地位。虽然与狭长的内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依然能感受到党家村华丽高大的走马门楼的先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矛盾的平衡。走在街道上,你不会遇到一处“十”字形的路口,因为明朝与民国时期关中多战事,为了村内安全,全部路口设为“T”字形,一到夜晚,关闭村外围城门及村内巷道门,外人便进不来了。作为一个历史感很强的古村落,党家村里的四大建筑独具特色,既有建筑结构的精巧与优美,又有文化与人物事件的承载。在这里,建筑不单单是青砖、是黛瓦,也不仅仅是线条,是灭点。

在这里,建筑不是灰的,是有色彩的,它也不是冷的,暖的,谁曾知光绪帝命人在村中建的节孝碑是哪位大臣督办的,谁曾知慈溪赐给村中状元党营的“福”之前有哪位先躇足过。如今历史的烟尘敬尽,后世的游人继续游历着这座历史的瑰宝。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曾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汉中市家村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主题党日加上大数据——汉中市利用“党建云”更新党日形态
稻鳅共作 亩均收入万余元——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推广实施“稻+”产业助农增收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基层治理呼唤“镇级改革”——汉中市破解镇级“虚化”问题的调查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