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促发展 稳步提升创佳绩
——记2018年度方圆集团“先进集体”生产总厂捕金一厂底吹车间
2019-07-09王雪峰
王雪峰|文
自2008年投产以来,方圆集团生产总厂捕金一厂底吹车间已走过11个年头,在这些年里,底吹车间不断创新管理,生产成本持续降低,开车率不断提高,2018年开车率达到96.42%,比2017年提高1.1%,矿粉处理量完成目标计划的101%,多项生产指标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加强人员管理 确保生产稳定
作为生产单元,底吹车间管理人员认识到,要想生产稳定,设备是基础,人员是根本,只有人员稳定了,生产才能稳定。为了管好人、用好人,车间管理人员以身作则,不断创新人员管理方式方法,确保人员的稳定性。
——以身示范,深入生产一线,及时解决生产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底吹车间取得今天的成绩与车间管理人员是分不开的,他们两人从不会坐在主控室遥控指挥生产,而是深入生产一线各个岗位,进行监督指导,及时解决生产问题。”企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明强这样评价底吹车间的两位主任。
作为捕金一厂生产工序的上游车间,要为下游车间提供生产原料,底吹车间从全局出发,及时与转炉车间沟通配料、重量、时间等,全年冷料产出降低0.77%,节省返炉费用25万余元。
捕金一厂底吹车间
——替岗模式标准化,确保职工生产作业安全
车间现有职工56人,其中渣缓冷职工12人,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车间提出一人多岗的工作思路,对职工进行生产培训,使职工对生产现场的环境、工艺做到烂熟于心,确保职工在任何一个岗位都能做到安全生产。加料岗替渣铜岗,渣铜岗替卷扬岗,卷扬岗替加料岗,相对固定的替岗模式使职工对自己替岗的工作环境、工艺有了深入的了解,安全意识、能力持续提高。
——推行“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与职工的沟通交流,确保人员稳定
底吹车间率先提出并推行了“民主生活会”制度,每月召开两次。一是利用班前班后会与职工谈心谈话,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及时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确保职工能安全生产、安心生产。二是全员参与执行“大野圈”管理法则。在生产现场画上一个圆圈,职工就站在圆圈里面,观察20分钟生产现场的情况,查找问题,避免因麻木而忽视掉的安全隐患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底吹车间全体干部职工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为提升生产效率贡献力量。据统计,底吹车间5年以上工龄的职工占整个车间的30%,3年以上工龄的占90%,随着工龄的增长,工作经验不断积累,安全事故发生率得以持续降低。
加强设备管理 保证生产稳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作为职工的生产“利器”,必须要好好维护保养,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建立设备台账,确保每台设备健康状况
设备台账详细记录着设备的使用、检修时间,各零部件何时出现过故障,故障的排除周期等信息。设备台账的建立使职工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在设备正常运行、防止设备故障、事故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底吹车间职工依据设备台账认真呵护每台设备,使设备能以最健康的状态运行,确保了开工时效。
——认真执行巡检制度,早发现问题,早解决
车间严格执行巡检制度,制定了主任每班巡检2次,班长每2小时巡检一次,岗位职工点检的巡查机制,争取早发现处置存在的安全隐患,2018年共排查整改安全隐患70余次,真正做到了全年无安全事故的健康生产。同时,要求设备主控人员实行分工操作,1人负责主控室,控制生产数据;1人在生产现场对整体炉况进行巡检指导,确保炉况稳定。
——班长负责制,确保年度检修保质保量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内部职工在检修工作上完全可以独挑大梁。底吹车间将检修责任层层分解,实行班组长负责制,班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程参与检修方案的制定,确保检修保质保量完成,同时节省了外协队伍的费用。利用检修时间对设备进行改造提升,不仅提高了安全性,生产效率也逐步提升。当下,底吹车间的检修时间由原来的一年一检修提升为一年半一检修,提高生产时率的同时节约了检修成本。
2018年底吹炉检修,因更换齿圈需要,总体检修时间延长10天,但全年铜矿处理量同比仍提高了0.8%,底吹车间干部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都经受住了考验。
2019年,底吹车间将在人员、设备管理上再下功夫,在韩国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继续提升现场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指标,争取送风时率达到98%,吨矿实际生产成本降低7.4%。笔者相信在车间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底吹车间定会有更加亮眼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