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屠呦呦再次刷屏背后是我们忽略的骨肉分离

2019-07-09李贺

北广人物 2019年25期
关键词:小女儿青蒿李军

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最新重磅研究成果,很快在网络刷屏。屠呦呦团队研究了针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取得一次又一次科学研究成果的背后,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牺牲。由项星编著《你的名字叫青蒿:屠呦呦的故事》(武汉大学出版社)便讲述了屠呦呦在研制青蒿素的日子里那些感人故事。那时候,屠呦呦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而且,为了科研,屠呦呦还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秘书”丈夫

1963年,屠呦呦和李廷钊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段婚姻受到亲朋好友们的祝福,他们甚至戏称李、屠结合就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之间的结合。理由就是,屠呦呦从事的是中医研究,代表底蕴深厚的传统精髓;李廷钊从事的是现代钢铁研究,代表先进的现代科技。其实,这个幸福的小家庭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不像中国其他的家庭那样“男主外,女主内”,反而趋于“男主内,女主外”。据屠呦呦大学时期的同学回忆,婚后的屠呦呦不怎么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全由李廷钊一人操持。

时至今日,谈及家务,屠呦呦仍会笑着说:“我依然不太灵光,买菜做饭什么的还是要靠我家老李。”李廷钊非常理解屠呦呦,主动承担这一切,让屠呦呦能全身心投入到医药研究的工作当中去。为了打消他人议论,他还常常为屠呦呦开脱:“呦呦的兴趣与一般女人不一样,她是个热爱奉献、心胸开阔的人,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对于李廷钊,屠呦呦也是赞不绝口,逢人就说她有个特能干的“生活秘书”。

在外人眼中,屠呦呦和李廷钊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两人工作稳定,婚姻幸福,一个是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为共和国的健康事业勤勉奉献;一个是钢铁企业的管理、科研人员,为祖国的冶金事业发光发热。可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屠呦呦和李廷钊组成的小家庭也有不少“幸福的烦恼”。

1965年夏天,屠呦呦和李廷钊的大女儿李敏出生了。夫妻俩高兴得合不拢嘴,将她视为掌上明珠,一直带在身边,细心呵护。此时屠呦呦已经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结业,重新参加工作两年多,事业蒸蒸日上。共和国的卫生防疫工作也处在上升期,急需解决一系列疫病难题。再加上当时所里不断接到国防研究任务,所以屠呦呦的工作一直都比较繁忙。屠呦呦不擅长家务,所以照顾女儿的事情让她头疼了很长时间。谈起这些往事,屠呦呦显得很平静,但眼神之间仍然流露出对女儿和丈夫的丝丝愧疚。她说:“国家把任务交给我,我就要努力工作,完成任务。只要有任务,我基本上都是把孩子扔到一边,就走了。”

好在李廷钊当时也调回到北京参加工作,他主动承担起照顾女儿的重任。再后来,屠呦呦和李廷钊的小女儿李军出生了,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李军出生不久,屠呦呦就被任命为中药所“523”课题组组长,也就是说,屠呦呦依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一双女儿。

内心的挣扎

1969年,屠呦呦在研究抗疟药物上取得初步进展,被“523”办公室派往海南岛。此时,又恰逢李廷钊被下放到云南的五七干校进行贫下中农再教育。为了不影响工作,屠呦呦一狠心,将还不满4岁的大女儿李敏送进了托儿所全托班,把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女儿李军送到宁波老家,交由外公外婆照料。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屠呦呦与女儿长期骨肉分离,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个女儿都与屠呦呦不太亲热。回忆起这些事,屠呦呦和李廷钊都深有感触。李廷钊说,当时大女儿都快把他们俩当成陌生人了,甚至都不愿意叫爸妈。

结束海南岛的工作后,按理来说屠呦呦应该有时间回家陪伴女儿们了。可被寄予厚望的胡椒在临床试验时“打了败仗”,屠呦呦彻夜难眠,回到研究所后,她一头扎进了草药堆,继续将一双女儿抛诸脑后。1971年,在找到青蒿这一重大突破口之后,屠呦呦更是疯狂到长年累月藏身实验室,几年都不去看一眼身在老家的小女儿李军。直到几年后才抽出一点点时间,回宁波看一眼李军。

如今,重谈此事时,李军仍感到有些难以理解。她说,自己在嗷嗷待哺的时候被母亲送回宁波,再见母亲的时候都已经3岁多了。对于母亲第一次回宁波的情景,李军多少有些记忆,她说:“那一天,我正在外公外婆家门前的小巷口里玩耍,老远就看见一个拎着行李的女人朝我走来,嘴里还不停地喊‘小军、小军’,吓得我直往后退。还是外公牵着我的手说她是我的母亲,我才不再那么害怕……”

其实,屠呦呦的内心也非常挣扎。在被女儿当成陌生人看待时,她也特别难受,还一度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时隔多年,再谈起这些事,屠呦呦虽表面淡定,但内心深处仍然懊悔不已。她说,孩子们长大后,甚至不愿意跟我们回北京。的确,现在看来,屠呦呦当年的选择太不近人情,甚至有些残忍。可是回想当初,如果屠呦呦不狠下心撇开一双儿女,怎能安心开展研究工作?哪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疟疾杀手”——青蒿?

猜你喜欢

小女儿青蒿李军
木棉花开
Superconductivity in octagraphene
白米青蒿社饭香
A physics-constrained deep residual network for solving the sine-Gordon equation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家有小松鼠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马医生的女儿
远方的远
股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