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华凤祥“汉方壶”的审美意趣
2019-07-08梅红存
梅红存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雅流》中有此记载:“邵文金,仿时大彬汉方,独绝”。又:“徐友泉,名士衡……予尝博考厥制,有汉方、扁觯、小云雷……”。这里“汉方”一词就应该是指紫砂“汉方壶”,其原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青铜器型,方口肚大,有一说名为“陶钫”、“汉陶钫”。在西汉时它以酒具出现,后来慢慢不再多见,直到后期,人们仿制它的形制做成紫砂器,命名“汉方”,开始作为茶具出现。
清代华凤祥,尤其擅长精工制作小“汉方壶”(见图1),老紫泥色泽沉稳秀雅,“汉方壶”造型比例端庄,方形嘴弯曲流畅,内敛中透着落落大方,细细的方把显现出灵巧的俊美之气,同样的方钮搭配,口盖密合,过渡衔接自然,一收一放、一张一弛之间见天地广阔、乾坤俊朗。
世人做壶多做圆器,江湖更有说法“一方抵十圆”之说,尤其可见方壶成型之不易。华凤祥制作的“汉方壶”骨架传统优雅,比例搭配和谐统一,足可见其精湛的制作技艺及高超水准。慢慢品赏,我们会发现作者透过紫砂壶所表达出来的韵律美和节奏变化之美。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得清清楚楚,就像书法、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要平则平,要鼓则鼓;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此壶在饱满中不失劲健,“身筒”的线条轮廓舒张合度,“流”的舒展节奏以及“把”的节奏对比恰到好处。盖子在饱满圆润中有方浑之势,和“的子”形成了方圆的变化。时时处处的变化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线条的方向、气韵游走的快慢、曲直、粗细变化以及细微的“强弱感过渡”丰富而自然,渐粗、渐细的把握和弧度大小的掌控得心应手,而且通体流畅毫无违和感,“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真正是变化寓于毫微,丝毫没有刻意做作的痕跡,这些细节都是作者深厚的功力和高超的审美造诣的集中体现。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与绘画就是典利用线条来造型和传情的。所有的艺术在慢慢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都是从点面线、从空间、从时间上去设计、去创造。点有疏密、浓淡、大小;线有直线和曲线;面有大面、小面,各种形状种种形态的面。当所有的设计组合达到一种高密度的融合与贯通之时,艺术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将会投射进更多人的心里从而产生美的共鸣。还是说这把壶,或者可以用意念把这把壶做以拆分,把每个部位单独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把壶随便的每一个部位都完全符合整体审美要求,不夸张的说,身筒、盖子、的子、流和把每一个部件都可以算作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这种比喻就仿佛和中国的书法一样,以楷书为例,古代大书法家的经典之作随便挑出一个字做以拆分,它的每一个笔画甚至每一处空白都是精到、准确,几乎接近于完美。而紫砂壶的制作,只有达到每个部件完全合乎于整体的审美要求,才能真正做到整件作品的气韵贯通,这样也才能做到气韵生动,只有气韵生动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才是能流传的作品。作品即人,优秀作品的每一个优秀的品质都会永远闪耀,就像华凤祥的这把“汉方壶”,始终有一种清刚之气充盈着,这种气也是紫砂文化数百年来绵延不衰的真气所在。
当今紫砂技艺的繁荣发展,恰恰是因为众多的紫砂从业者的创作源于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在时代的进程中激流勇进。作为一名手艺人要守住传统,因为传统是我们的根,是“水之源、木之本”,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就没有所谓的“创新”。在传统基础上的求新、求变,才是紫砂文化真正的未来和生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只有完全理解古人作品中的审美意趣,我们制作的紫砂壶才能进入规矩和规范的领域,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