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第一课时的重要性
2019-07-08李君瑜
李君瑜
正确把握好第一课时的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了扎实的第一课时,学生才能顺畅地、真正地与文本实现零距离的交流。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研活动中,往往第二课时占尽了风头,而很少有第一课时的一席之地。很多老师认为第一课时仅是学学生字、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阅读障碍,没什么好上的,也上不出什么亮点。因此,第一课时往往被忽略。在平时的教学中,总会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空洞,而第二课时丰富得经常会上不完。
其实不然,我认为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也是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毋庸置疑,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从第一课时抓起。下面我就高年级阅读课,谈一谈第一课时的有效策略。
1 有效预习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从大的方面讲,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从小的方面说,学生在预习中认字读文,理解一些词语,产生几个疑问,无疑会增添学文的底气。课堂上,学生因为有了充分预习而会有更高涨的热情,更活跃的思维。总之,预习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2 教法多样
2.1 课题入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课题即文眼,有的概括内容, 有的点明主旨, 有的揭示线索……课题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抓住了课题,就把握了文章的梗概。
如《爱之链》一文,让学生读课题时提出疑问:这里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爱是怎样链接的?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读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两个问题串联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乔依在一个寒冷的天气里无偿地帮助一位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在去乔依妻子的餐馆就餐时,被乔伊妻子的爱感染,便留下一些钱帮助乔依的妻子。爱就是这样链接的。
抓文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渐入文境的过程。在教师有效引领和学生主动思考的不断转换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主动探究、潜心会文的理想状态。
2.2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校学习要获得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所以,第一课时要不遗余力地抓初读,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让学生带着任务读,采用不同的方式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与作者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虚心涵泳,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如教学《广玉兰》第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首先——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关键词,划出重点句;其次——轻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广玉兰的;接着——默读课文,作者喜欢广玉兰吗?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你喜欢广玉兰吗?为什么?最后——把你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此外,引导学生质疑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初读效果。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平台,让学生在相互质疑中碰撞出思维火花,迸发出智慧的灵光。
2.3 重点切入,大体了解课文结构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课文中能统摄、驾驭全文的重点句子,就能高屋建瓴地俯视全文,大体了解课文结构。
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初读时,我引导学生画出重点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学生借助这句承上启下的句子,进行划分段落、理清脉络、概括课文内容,便得心应手了。
2.4 词串教学,整体建构课文内容
词串教学常见于低年级课本,它由围绕着一个中心串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组合而成。词串往往建构了一个情境、场景、事件等的框架。把它引入高年级阅读教学会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孙双金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孙老师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分成三类,引导学生品读。(月光如银、月光似水、月光照水、静影沉璧、水波映月;双目失明、买艺度日、热愛音乐、经历坎坷、向往光明;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起伏、步步高昂、恬静激荡)
短短的几分钟教学,既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课文脉络。通过词串教学,学生领悟到了月光的美,了解到了阿炳经历的坎坷,感受到了《二泉映月》的跌宕起伏。
3 设置悬念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切入重点,抛出话题设置悬念,既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又会达到课虽下意犹在的效果。比如教学《夹竹桃》第一课时,品读了第二自然段,感悟到作者家中两盆红白相映的夹竹桃的奇妙有趣后,我话锋一转:“在作者的心目中,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原因不仅于此。到底是什么理由让作者对夹竹桃如此情有独钟呢?作者仅仅是在描写和赞美夹竹桃吗?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如此结尾,不仅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引发了阅读悬念,做好了铺垫,还唤起了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期待。
总之,第一课时应该是丰满的,因为它为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第一课时当然是关键的,因为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第一课时确实是精彩的,因为它产生意犹未尽、遐想无限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